丁志剛 李天云
摘要:黨領導青年治國理政的百年征程表明,引導青年主動接受、自覺運用并不斷發展馬克思主義用以指導和參與國家治理作為一項十分重大而迫切的課題,既是黨領導青年工作的歷史必然與青年成長成才的規律使然,也是青年在國家治理中積極發揮作用、更好貢獻力量的關鍵環節和促進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的實踐呼喚。立足新時代,繼續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要引導青年正確對待和清晰辨識西方治理理論及其缺陷,深刻認知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觀的科學性與徹底性、適用性與發展性,發掘彰顯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觀的歷史底蘊、理論魅力與比較優勢。為此,要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在“四史”學習和“四個自信”教育中加強理論宣貫,鼓勵新時代青年爭做“中國之制”的堅定維護者和“中國之治”的積極參與者,切實把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關鍵詞:新時代;青年;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觀;國家治理效能;制度優勢;國家治理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D432.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5103(2021)09-0005-09
基金項目:2020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規劃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內容結構、內在邏輯與顯著優勢研究”(20BZZ005);甘肅省2021年度優秀研究生“創新之星”項目“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的理論邏輯研究”(2021CXZX-166);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博士科研啟動基金“西部民族地區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研究”(Z1090121077)。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未來屬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一百年前,一群新青年高舉馬克思主義思想火炬,在風雨如晦的中國苦苦探尋民族復興的前途。一百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旗幟下,一代代中國青年把青春奮斗融入黨和人民事業,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先鋒力量。新時代的中國青年要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不負時代,不負韶華,不負黨和人民的殷切期望!”[1]黨領導青年工作的百年歷史表明,中國青年具有遠大理想抱負、深厚家國情懷、偉大創造能力,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后備軍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先鋒力量,青年的參與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提升國家治理效能的內在規定。
在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培育和樹立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觀是新時代青年在國家治理中積極發揮作用、更好貢獻力量的關鍵環節。發揮青年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積極作用,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緊扣新時代中國青年運動的主題、方向與使命,即“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同人民一道,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2]6,把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觀播撒進青少年心靈,努力提高新時代青年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認同度、參與度與貢獻度。基于此,應深刻把握培育新時代青年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觀的出場邏輯、理論邏輯與實踐邏輯,讓新時代青年能夠切實感受到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觀的歷史底蘊、理論魅力與比較優勢,真正將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出場情勢:培育新時代青年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觀的邏輯意蘊
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充分肯定了青年在救亡圖存、國家發展、國家治理中的積極貢獻與重要作用,指出五四運動以來的百年歷程就是中國青年接續奮斗、凱歌前行,用青春之我創造青春之中國、青春之民族的實踐征程,強調新時代青年要樹立遠大理想、熱愛偉大祖國、擔當時代責任、勇于砥礪奮斗、練就過硬本領、錘煉品德修為,在推動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中跑出成績、煥發光彩。從國家治理現代化視域來看,要鼓勵青年深刻領悟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觀的真理力量,清晰辨識和自覺抵制西方意識形態以及建基于此的錯誤理論,培育和樹立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觀,善于用科學的治理理論來指導治理實踐,把“中國之制”的顯著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中國之治”的高效能。這既是黨領導青年工作的歷史必然和新時代青年成長的規律使然,也是新時代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持續提升國家治理效能的內在要求。
1.培育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觀是黨領導青年工作的歷史必然
百年來中國共產黨旗幟鮮明地主張、信奉和踐行馬克思主義,并以之推進青年組織政治化、青年工作組織化和群眾組織先進化,積累了豐富的歷史經驗可資借鑒,培育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觀是新時代黨領導青年工作的歷史必然。
鴉片戰爭以降,中國在西方列強主導的世界市場擴張運動中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辛亥革命結束了腐朽沒落的清王朝統治后,致力于救亡圖存和探索各種救國方案成為當時中國先進青年自覺的歷史任務。十月革命一聲炮響,馬克思列寧主義傳入中國。在五四運動的思想爭鳴中,李大釗、毛澤東、周恩來、鄧中夏等一批先進青年知識分子廓清迷霧,闡明了馬克思科學社會主義的實質,馬克思主義信仰得以廣泛傳播。在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與革命思想指導下,中國共產黨成立并明晰了開展社會革命的斗爭方向,成功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馬克思主義從傳入中國到實現第一次歷史性飛躍,離不開先進愛國青年的努力奮斗,離不開黨對青年工作的正確領導和對馬克思主義青年觀的正確運用——發揮青年在中國革命中的生力軍作用,構建以青年為主體的政治組織并廣泛發動群眾,積極鼓勵并合理引導青年組織完成時代任務、政治使命。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成功是科學運用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與革命思想的結果,在此基礎上新中國開始了現代國家建構與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艱辛探索。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群眾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完成了改天換地的興國大業,這一成就離不開廣大青年的青春奉獻與接續奮斗。改革開放以來,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標志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果科學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問題。在黨的領導下,青年積極投身國家發展與社會建設,同國家一起成長進步,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推進了翻天覆地的富國大業。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提出標志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又一次歷史性飛躍。作為馬克思主義青年觀的最新成果,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賦予了青年新的使命、目標與任務,成為黨領導青年工作的科學指南,為中國共產黨領導廣大青年奮進和實現強國大業提供了思想智慧。實際上,中國青年積極投身革命、改革與建設的過程就是主動接受、自覺運用、不斷發展馬克思主義用以指導和參與國家建構、國家發展、國家治理的過程。在不斷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和持續提升國家治理效能的背景下,進一步推動新時代青年樹立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觀是黨領導新時代青年工作的歷史必然。
2.培育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觀是新時代青年成長的規律使然
明者因時而變,當今世界社會經濟環境發生了新的變化,新時代青年體現出新的成長特點與規律,也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培育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觀是新時代青年成長成才的規律使然。
第一,新時代青年培育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觀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提及和十分重視的問題,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工作重要思想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在給青年群體的書信中,抑或在重要署名文章和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都反復強調青年要積極參與到國家治理的生動實踐中來。在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講話中,他從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全局出發,強調“要把制度自信教育貫穿國民教育全過程,把制度自信的種子播撒進青少年心靈……不斷增強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說服力和感召力”[3],實際上就是要求引導青年樹立和掌握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觀,從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觀的整體視角出發更好推進制度自信教育。
第二,共青團是中國共產黨的助手、后備軍,新時代青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關系到國家的前途與命運、民族的未來與希望,在推動社會發展和實現社會變革中占據著重要地位、發揮著積極作用。培育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觀是由新時代青年的地位和作用決定的。
第三,新時代青年在西方意識形態和錯誤思潮的誘導、迷惑下出現了一些不良現象,給青年的健康成長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青年的思想淬煉、實踐鍛煉、專業訓練還有待加強,政治判斷力、領悟力、執行力還有待提升,在國家治理中的自主性、參與度、貢獻度還有待提高。引導青年樹立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觀是適應黨和國家需要的應然之舉。
第四,新時代青年在學習能力、知識儲備和視野格局方面具有明顯優勢,但是新時代青年個性明顯、利益訴求多樣、社會分布多元、城鄉間和境內外流動頻繁、網絡化生存趨勢普遍、現實壓力較大等特點,也給有效組織動員、深入引領凝聚和廣泛服務聯系青年帶來了新挑戰,培育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觀是黨提升新時代青年工作引領力、組織力、服務力和貢獻度的題中應有之義[4]。實際上,國家發展進步的過程就是青年成長成才的過程,新時代青年的健康成長要與時代同步伐、與國家同命運。在當下大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背景下,要引導青年樹立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觀,依靠科學治理理論來參與國家治理實踐,為提升國家治理效能貢獻青春力量。
3.培育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觀是新時代國家治理的內在要求
馬克思主義青年觀認為青年工作是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方面,青年力量是黨治國理政的重要動力。近代以來的中國一直處于國家建構與國家治理的雙向運動之中,既要在國家建構過程中展開國家治理,又要在國家治理的過程中推進國家建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個重大命題,十九屆四中全會系統總結了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對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確要求。在論及“健全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各項制度”和“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時[5],全會著重強調了群團組織的重要作用,肯定了共青團和新時代青年在國家治理中的積極作用。隨后,共青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賀軍科同志撰文指出,共青團要服務于黨的中心大局,要貫徹落實《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在不斷深化改革創新中努力提高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貢獻度”[6]。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工作的系列講話和給青年的回信表明,勇于擔當社會責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總書記鼓勵青年積極參與治理實踐的重要指示和要求。培育和樹立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觀作為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工作重要思想主題,科學解答了“青年在國家治理中發揮什么作用、怎樣發揮作用”的問題,為處于科技攻關最前沿、創新創業第一線、脫貧攻堅主戰場、社會服務各領域和國際交往大舞臺上的新時代青年提供了思想導引[7]。青年作為最積極、最有生氣的社會力量在國家治理中的作用不可小覷,發揮青年在國家治理中的建設性作用關鍵就是要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明晰強國時代青年的歷史使命,鼓勵青年建功新時代。引導青年樹立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觀,清晰辨識和自覺抵制西方治理理論中可能夾帶的意識形態的“特洛伊木馬”,這是新時代國家治理的內在要求。
二、目標指向:理論比較中培育新時代青年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觀
在國家治理現代化框架下,引導新時代青年樹立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觀,構建基于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觀的治理范式和話語體系,有利于引導青年在橫向對比中發現和找到成就“中國之治”和導致“西方之亂”的道路因素、理論因素、制度因素、文化因素,跳出西方治理范式的話語陷阱,夯實“四個自信”,自覺做“中國之制”的堅定維護者和“中國之治”的積極參與者。為此,要引導新時代青年正確對待和清晰辨識西方治理理論及其缺陷,向新時代青年講清楚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觀的科學性與徹底性、適用性與發展性,在中西比較中讓新時代青年充分認識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觀的理論優勢,明晰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觀何以“能”、何以“行”、何以“優”和何以“好”。這不僅牽住了制度自信教育的“牛鼻子”,而且進一步上升到了國家治理的全局視野,對于新時代青年成長成才和發揮青年在國家治理中的積極作用具有深遠意義。
1.要引導新時代青年正確對待和清晰辨識西方治理理論及其缺陷
破是立的基礎,解構是建構的前提。正確對待和科學認識西方治理理論是新時代青年樹立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觀的一個基本前提。20世紀末以來,治理話語在西方迅速崛起并在全球廣泛傳播,幾乎成為社會各界的日常用語。然而,西方治理理論并不是天然正確和適用的,甚至可以說存在致命的缺陷,隨著新自由主義共識的解體,其局限性日益凸顯。從關于民主的主張來看,西方治理理論不滿于西方當前的民主機制,但是對于如何改善民主狀況又存在明顯的內部分歧,民主批判的兩面性問題突出;從關于國家的定位來看,西方治理理論在主張“去中心化”和“國家回退”的同時,又呼吁“元治理”和“找回國家”,在國家定位上存在模糊性,理論邏輯的自洽性無從談起;從治理理論和治理實踐的可能性來看,西方治理研究在深化過程中存在諸多兩難困境,且現實中多數學者質疑提供穩定良好公共秩序形態在西方的可能性[8]。問題的根源在于資本主義社會無法有效平衡個人與共同體、社會與國家的關系,在二分法和扭曲的意識形態下片面鼓吹國家治理的社會化、市場經濟的自由化和政治發展的民主化,最終消解了治理的“國家邏輯”。因而,在理論實質上也就淪為宣揚新自由主義國家治理方案的規范性主張,終因含糊不清和缺乏實證基礎而不可避免地成為“空洞的能指”[9]。有鑒于此,新時代青年在維護國家制度和參與國家治理時就必須理性看待西方治理理論,對于其“術”的優長理應吸收借鑒,對于其“道”的本質缺陷要清晰辨識。因此,應大力引導青年樹立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觀,使其自覺學習和主動運用建基于中國情境和扎根于本土場域的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話語體系。
2.向新時代青年講清楚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觀的科學性與適用性
理論的合法性在于其科學性與徹底性,理論的生命力在于其適用性和發展性,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觀既具有鮮明科學性與徹底性,又具有強大的適用性和發展性[10]。
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觀科學而系統地闡釋了國家治理的起源問題、內在本質與一般規律,具有鮮明的科學性與徹底性。第一,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觀科學回答了國家的起源與本質問題。馬克思主義認為,“國家是社會在一定發展階段上的產物……從社會中產生但又自居于社會之上并且日益同社會相異化的力量,就是國家”[11]170,國家在基本特征上體現出歷史性、階級性、強制性、自主性和專業性,在階級消亡前,國家治理是最大的政治,需要不同階級和團體共同參與。第二,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觀科學總結了國家治理的一般規律。公共權力與國家職能觀認為國家治理的目的是維護公共權力和公共利益,其基本任務或職能是實現政治統治和社會管理;人民主權和民主治理觀認為國家治理要防止權力的異化,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實現真正的實質的民主治理,推動人的政治解放進而實現人的社會解放和全面發展;組織原則觀認為國家治理要堅持黨的領導與民主集中制相結合,既反對無政府主義和去中心化的“政治浪漫主義”,也反對專斷、封建的官僚集中制;根本方法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國家治理要堅持群眾觀點、走群眾路線,以群眾驅動治理效能提升,以群眾滿意、高興及答應與否為治理績效的衡量標準;政策與策略觀認為國家治理要兼具科學性與藝術性,在政策與策略上要統籌兼顧,有效平衡多數與少數、戰略與戰術、原則性與靈活性、近期與長遠;領導觀認為國家治理要始終堅持“政黨中心”和黨領導一切原理,牢牢把握領導權,持續改進領導方式與執政方式;變革與發展觀認為國家治理是人的自覺自主自為的政治實踐活動,既有差異性也有統一性,但根本上要落到發展生產力和實現人民福祉上來[12]。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觀有效回答了國家治理的根本問題,是新時代青年科學認知和更好參與國家治理的理論指南。
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觀是中國國家治理的核心指導思想,具有突出的適用性與發展性。黨治國理政的歷程實際上是運用“中國理論”來指引“中國道路”、創造“中國奇跡”、構建“中國話語”、貢獻“中國方案”的偉大征程,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果又是“中國理論”的核心和精粹,“中國之治”的奇跡實際上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觀的適用性和發展性。作為21世紀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觀的核心標志和集大成者,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是新時代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實踐指南。新時代青年要樹立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觀,就要深入學習習近平治國理政的核心思想。理論之樹要實現繁花盛開就應具備回應現實和指向未來的優良品格。作為一種不斷發展著的科學理論,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觀兼具合法性與生命力,新時代青年應深入學習領悟和積極主動踐行,爭做“中國之制”的維護者和“中國之治”的貢獻者。
3.在中西理論對比中凸顯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觀的鮮明比較優勢
比較出真知、見高低,要在中西比較中讓新時代青年充分認識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觀的理論優勢。
西方治理理論宣稱其具有“普適性”、沒有“階級性”、最具“有效性”,然而實際上其邏輯起點、邏輯觀點和邏輯結論都存在謬誤。從邏輯起點來看,西方治理理論實際上是一種新自由主義的國家治理方案,該方案以個人主義為邏輯起點和哲學基礎,在“極端個人主義”指導下,個人價值、個人理性、個人利益僭越于集體價值、公共理性和公共利益之上,“抽象的個人”取代了“現實的個人”,認為社會秩序的自發演化優于自覺的制度設計,其結果就是導致西方治理理論在邏輯起點上就大錯特錯;從邏輯觀點來看,西方治理理論的底色是“市場萬能論”,持該論調者致力于塑造市場神話、片面強調“公民社會”,認為“國家是惡的”“政府是壞的”,將國家與社會對立、政府與市場割裂,使得權利與秩序處于高度緊張的對立之中,實際上陷入了新自由主義的話語陷阱之中,其謬誤性在西方國家治理實踐中已被一再證明;從邏輯結論來看,西方治理理論最終推導出的結果就是“歷史終結論”,然而歷史不會停滯,新自由主義的碰壁與慘敗無疑讓“歷史終結論”走向了破產和自我終結,這種建基于意識形態的武斷論調實際上已淪為人類社會思想中的一個笑柄,在歷史發展中也必將被一再否定。
相比而言,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觀具有邏輯自洽性,是一套嚴密完整的科學理論體系。在邏輯起點上,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觀認為國家治理的動因是維護公共權力和公共利益,推動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發展;在邏輯觀點上,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觀認為國家、社會與個人、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根本上受制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制約,需要不斷地調適、改革和完善;在邏輯結論上,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觀與“歷史終結論”的旨趣大相徑庭,認為國家制度與治理模式處于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而非停滯或定于一尊。
總之,相比于西方治理理論而言,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觀具有邏輯自洽性、系統整體性、科學適用性,在理論體系上將國家治理目標價值、主體客體、方式方法、制度體系機制和治理效能(效率、效果、功能)等理論要素有機統合,構成了一套科學的理論體系。在中國國家治理場域中,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觀集中體現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框架下倡導一種黨領導的以人民為中心的國家治理現代化模式,既要有好的“形式治理”,也要有好的“實質治理”,也即在良善制度體制和卓越強大治理能力相統一中走高效能治理之路。新時代青年要在中西比較中領悟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觀的理論優勢,以實現理論學習的自我強化。
三、實踐向度:引導青年將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國家治理現代化背景下,要立足時代使命、緊扣中心大局,錨定共青團和青年工作制度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的職能定位,引導新時代青年樹立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觀,積極發揮青年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以科學的治理理論指導提高國家治理效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對新時代青年的理論宣貫,在治理實踐中讓新時代青年深刻領悟“中國之制”與“中國之治”的顯著優勢與獨特魅力。
1.在思政教育中加強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觀的理論宣貫
在新時代青年群體中加強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觀的理論宣貫,重點應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要加大和提高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觀在教學中的內容比例,把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觀貫穿于“四史”教育之中。在黨史教育中重點突出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群眾救國、立國、興國、富國、強國中的指導作用;在新中國史教育中重點突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歷程及其在推動國家發展和現代化建設中的指導作用,明晰馬克思主義階級理論、經濟基礎理論、社會管理理論在夯實國家治理的政治基礎、經濟基礎和社會基礎中的實踐指引作用;在改革開放史教育中重點突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飛躍,講清楚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觀關于如何指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及如何科學發展等問題;在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中要重點突出科學社會主義的實質,講清楚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觀對新自由主義國家治理方案的超越性。
第二,要強化和突出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觀教育,把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觀貫穿于“四個自信”教育之中。在道路自信教育中講清楚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觀指導下的“中國道路”為什么“能”;在理論自信教育中講清楚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觀指導下的“中國理論”為什么“行”;在制度自信教育中講清楚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觀指導下的“中國制度”為什么“優”;在文化自信教育中講清楚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形成的“中國文化”為什么“好”。
第三,適應新時代青年的生活學習環境和成長規律,把高深的理論講解融入生活化的場景教學中,形成線下線上全覆蓋、普及化的宣貫格局。就當前而言,關鍵是要把握好新冠肺炎疫情沖擊與重構人類社會思想的“時間窗口”,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檢驗中比較國家治理方案的優劣,認清新自由主義國家治理方案宣揚的“普世謊言”“雙標主義”“口頭人權”及其惡意制造的“中國崩潰論”“中國威脅論”“修昔底德陷阱”,把中國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顯著優勢、在全球合作抗疫中的責任擔當與比較優勢生動展現出來,并與西方一些國家甩鍋推責、消極抗疫等多重劣勢進行鮮明對比,讓新時代青年主動自覺成為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觀的擁躉者、信奉者和踐行者。
2.在實踐中領悟“中國之制”的魅力與“中國之治”的效力
新時代青年樹立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觀不僅要做好理論學習的功課,還要從治理實踐中領悟和把握。在理論認同和價值認同的基礎上,把新時代青年的思想與情感轉化為參與治理的實踐動力。青年的成長與發展要和國家治理現代化同步共進,新時代青年是國家治理的參與者、貢獻者,也是國家治理的受益者、接續者。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要用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觀來指導治理實踐,為提升國家治理效能貢獻青春力量。
第一,鼓勵新時代青年積極參與治理實踐,讓新時代青年能夠切實體會認同“中國之制”的顯著優勢,理解國家制度體系安排中根本制度、基本制度以及重要制度各自所具有的內在優勢以及由此疊加組合的系統性優勢、綜合性優勢、整體性優勢和長期性優勢,提升制度認同感、自信度和自豪感,促使其自覺遵從制度、維護制度、執行制度。
第二,發揮青年在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中的積極作用,在此過程中讓新時代青年明晰黨的領導的政治優勢、馬克思主義指導的理論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優勢如何強化“中國之制”的制度優勢以及如何促進治理效能的轉化提升。在取得了“兩大奇跡”、脫貧攻堅偉大勝利的基礎上,要在黨的領導下繼續推動新時代青年參與到創造新的國家治理奇跡的時代征程中,提高治理本領和強化責任擔當,鼓勵新時代青年在治理實踐的磨礪中讓青春出彩,在使命踐行的奮斗中實現人生升華,讓青春為偉大時代綻放。新時代有新的使命、新的擔當,作為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生力軍,新時代青年既要加強理論認知,也要積極參與治理實踐,在治理實踐中深刻領悟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中國之制”與“中國之治”的顯著優勢與獨特魅力。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7-02.
[2]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3]習近平.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J].求是,2020(1).
[4]賀軍科.如何做好新時代青年工作[J].求是,2020(10).
[5]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9-11-06.
[6]賀軍科.共青團要在不斷深化改革創新中努力提高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貢獻度[J].中國共青團,2020(1).
[7]王滬寧.乘新時代東風放飛青春夢想[N].人民日報,2018-06-27.
[8]李洋.西方治理理論的缺陷與馬克思治理思想的超越[J].哲學研究,2020(7).
[9]王紹光.治理研究:正本清源[J].開放時代,2018(2).
[10]顏佳華,高超.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理論中國化的歷程研究[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45(3).
[1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張成福,黨秀云.馬克思主義的國家治理觀[J].教學與研究,2016(4).
責任編輯:鐘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