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丹丹 王小霞
摘要:教學是一個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雙邊互動過程,而在這個學生與教師的互動交流中,教師不僅要去努力教基礎知識,讓學生學知識,還要著重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因為對于一個學生來說,一個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是學好數學的前提、學會數學的方法、學懂數學的關鍵;一個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也可以潛移默化地讓學生學會高效學習,進而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關鍵詞:數學教學;學習習慣;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3.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3315(2021)6-021-002
數學教學僅僅通過教師的單方面努力,或僅僅通過學生的苦學都是不行的,因為數學教學是一個雙向努力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是需要不斷探索、鉆研、完善和改進的[1]。而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有一個問題非常關鍵,就是如何讓這個龐大而復雜的數學教學雙邊體系進行得有條不紊。這時就要提到一個看似在日常學習中沒有特別去教授,但非常有用的東西,那就是數學學習習慣的養成。在中學生數學學習中,養成一個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是極其必要且有利的,好的學習習慣為數學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為中學生學好數學、學會數學、學懂數學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1.培養中學生數學學習習慣的必要性
在中學生數學學習中談及學習習慣的培養,這是極其有必要的。因為這個階段的學生極具可塑性,也是接受性學習最重要的時期。而且中學處于義務教育階段,是學生相應學科思想學習的黃金時期,這一階段的數學習慣養成,尤其需要引起教師和學生的重視[2]。中學階段的學生模仿能力、接受能力均非常強,可以很好地利用這點進行數學學習習慣的養成教學。找準好的時期去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習慣,就會讓整個數學學習變得順利且有章可循。所以在中學這個成長最關鍵的時期,快速的接受能力不僅要用在掌握本階段的基礎知識上,還要用在從多方面入手去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習慣上。
2.培養中學生數學學習習慣的方法
決定學習成功的五個因素是:動力、基礎、方法、習慣、精力,在中學數學學習中亦是如此。而這五個因素中,習慣是其他因素的推動劑,只有一個好的習慣,才能有不竭的動力、堅實的基礎、精準的方法和飽滿的精力。好習慣讓人受益終身,好習慣在學生學習中也是十分有益的。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中學生,容易陷進一味埋頭苦學就能取得好成績、所有科目都用同樣無力的方式去學習、做題只追求表面上的多,沒有注重質量與數量的結合等等一系列的誤區,要從根本上解決中學生學習中的這些誤區,就要從中學生數學學習習慣入手。數學思想學習尤其需要引起教師和學生的重視。培養學生數學學習習慣,可以從幾方面入手:養成自主學習探究的習慣、培養數學思維習慣、規范解題的習慣和培養應用數學的習慣。
2.1養成自主學習探究的習慣
我國中學新的教學大綱中,明確提出:做好數學教學,教師要“切實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增強用數學的意識,能初步運用數學模型解決實際問題,逐步學會把實際問題歸結為數學模型,運用數學方法進行探索、猜測、判斷、證明、運算、檢驗使問題得到解決。順應新課標的要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自主歸納的習慣是至關重要的。
自主學習,存在于學生學習的整個系統,既包括學生課前自主預習新知識、課堂自主整合知識,也包括課后自主練習與反思。促進學生更好地進行自主學習,就要從課前、課中、課后多方面進行,作為教師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1)課前設置有效的預習作業,有效指的是能起到啟迪學生思維,讓學生更快進入預習任務的作用。這種課前的設置是有必要,且能給予學生一定導向性地、具體體現形式如:導學案、預習問題解決等;(2)在課堂上適時設置探究問題,這些課堂上教師根據實際情況提出的問題,一定是有實時意義的、可行的,能讓學生在教師提出這些問題后,把握本節課的重難點,從而解決課前沒有解決的問題。這個探究性問題一定也是能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合作探究的;(3)布置作業要有層次感、梯度感,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能在適合自己梯度的習題中去鞏固和查漏補缺。好的課后作業設置可以讓學生不懼怕習題,而是在習題中去考察自己掌握了什么,沒有掌握什么。只有教師做好了方方面面,學生才能在教師的引導下更好地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自主探究,不僅是指在課堂上對老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探究,包含課前和課后對所學知識進行探究。具體體現為:在數學解題中,要養成一題多解、題目轉化等思維方式轉變的數學習慣;對舊知識進行探究,養成發現舊題新用的習慣;最重要的還要養成一種與他人分享、與他人交流、與他人進行知識碰撞的習慣。
自主歸納,即要培養學生歸納知識的習慣,在學習完了一節、一章、一本書后,就需要將這些細碎的知識整合起來,養成及時歸納的習慣。學生還要學會用思維導圖、知識框架等知識歸納的形式,對知識進行分塊整合;還要學會對一塊知識的易錯、重點難點、高頻題型進行分類歸納,常見的體現形式為:習題集、重難點歸納本、錯題本、題型歸納本等。
2.2培養數學思想的習慣
新課標理念中,在中學學習中特別強調注重教師要注重數學思想的培養,學生在學習時,有了數學思想的幫助,就可以知其所以然。所以,在日常的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特別重視數學思想的滲透,讓學生能夠掌握數學中常用的數學思想方法。如在學習高中必修四的三角函數時,要解決三角函數問題,離不開三角函數的圖像。只有將三角函數的圖像牢記于心,才能很好地解題。所以擁有將數字與圖形運用空間想象結合起來的數學能力,對于中學生做題是非常必要的。
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的靈魂[3],初等教育階段,常用的數學思想還有:比較思想方法、假設思想方法、類比思想方法、分類思想方法、轉化思想方法、極限思想方法、可逆思想方法等。教師應在日常教學中多滲透數學思想的習慣培養,習慣養成了才能抬手就來。且只有當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數學思想方法,才能在解題過程中,靈活找到解題思路,逐步培養出自己的數學思想習慣,最終在解題時得心應手。
2.3培養規范解題的習慣
數學教育中真正發生數學的地方無一例外地有數學解題活動,那如果當一個學生沒有勤奮而得法的解題訓練,就根本談不上掌握數學,因為數學解題是評價學生數學學習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在中學生數學教學中,培養其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是非常重要的。
為了更好地培養其解題習慣,就要首先了解中學生在解題時失分的原因。普遍調查可知,中學生在解答數學題時,失分情況主要的原因有:沒有考慮全面、讀不懂題、沒有做題的步驟、直接盲目地去做題等。中學生在改正數學題時,也會出現一直處于木偶狀態:老師黑板上講解,學生在底下不管是否弄懂就無意義地抄寫的問題。那所有這些問題的解決,關鍵就在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做題習慣。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改正不良的做題習慣,掌握正確的解題方法和步驟,從而真正學會解決數學問題。
因此,“怎樣解題”“怎樣學會解題”,從來就是千百萬學生心頭的一個問號,從來就是千百萬數學老師要努力回答的問題[4]。如何養成解數學題的“習慣”呢?就要從解題的三步程式入手:
第一步:簡單模仿
即模仿著教師或教科書的示范去解決一些識記性的基礎問題,加深印象,初步掌握,每堂課的當堂練習就屬于此。教師在這一階段應指導學生課堂學、課后悟與整理,不要本末倒置。
第二步:反復練習
即通過多做題、做層次逐步提高的題,去鞏固所學的數學知識,掌握更多的題目類型,建立更廣泛的數學聯系。教師要告訴學生,多做題是要多用心去做,不是盲目刷題,高效且有思考的做題當然越多越好。
第三步:自發領悟
即在模仿與練習的基礎上,在積累與體驗的過程中,領悟解題規律、形成數學直覺。
在求解一道題目時,有久思不解間的突然明白,有長期積淀后的豁然開朗,但這一切常常是直覺的,連自己也說不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其實這正是前兩步內化的結果,形成了解題的基本程式。這種程式體現了:接受記憶—練習鞏固知識—頓悟提高層次[5]。
2.4培養應用數學的習慣
“生活中處處存在數學”,要培養學生這樣的想法,讓他在生活中以發現數學的眼光去將數學融入生活。
以近幾年的中考、高考題中出現的應用題為例進行分析,各種類型的題均有出現,而其涉及到的背景面更是甚廣。遇到這類題時,就會發現培養應用數學的習慣有多重要。題目給出的背景有涉及校園活動的實際解決問題,如2019年陜西中考20題:小明測量古樹;有響應時代的熱點問題,如2020年重慶初中學業水平考試20題:“垃圾分類人人有責”;有討論體育項目的比賽問題,如2019年陜西省理科數學18題:乒乓球賽制;有談及企業經營情況的問題,如2020年重慶初中學業水平考試18題:重慶火鍋店經營方式;還有普及中華悠長文化的問題,如2019年陜西省理科數學16題:中國悠久的金石文化,2019年全國卷理科數學6題:《周易》中的“重卦”……所以可見,數學存在于生活之中,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那么如果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潛移默化地滲透這些東西,學生將數學融進生活時,這些題就會由“陌生人”變為“熟人”,何談讀不懂背景呢?
綜上,要想學好數學,首要任務就要培養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在數學學習中,配合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就會收獲好的學習效果,就會為在數學的天空里遨游插上翅膀。
參考文獻:
[1]張德利.數學教育70年(一)——回顧[J]基礎教育課程,2020(02):9-18
[2]十三院校協編組.《中學教學教材教法》[M]北京:高等學校教材,1987.10.1;4-5
[3]張先波.中學數學思想的培養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9
[4]吳增生.數學思想方法及其教學策略初探[J]數學教育學報, 2014,23(03):11-15
[5]王沛鈺.立足數學知識滲透數學思想[J]福建中學數學,2017(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