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建文
摘要:體育作為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基本方式之一,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然而現代許多學校對體育教學的不重視,導致體育教學逐漸走向形式化、機械化。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國家對各大院校的體育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主要從大專體育教學對學生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和培養的方式出發,展開分析論述。
關鍵詞:大專;體育教學;學生能力
前言:
毛澤東主席曾說過:“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國家對當代青年人的身體素質越來越關注。新時代課程改革標準中更是著重對大學體育教育提出了更高標準的要求。傳統體育教學中的形式化和機械化教學已經不再適應新時代的要求了,培養高素質、多能力的綜合性人才逐漸成為各大院校體育改革的重點任務。
一、大專體育教學對學生能力培養的意義
1.1提高學生身體素質
現代眾多的大專院校中,由于運動設施設備比較充足,運動資源非常豐富,學生可以自行尋找自己喜歡的運動進行鍛煉。通過長期的體育鍛煉,可以增強學生的體質,放松心情的同時減緩壓力,從而讓學生們能夠擁有一個良好健康的精神面貌。
1.2培養學生競爭意識
體育項目作為競賽類運動,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對抗性。學生在長期的運動中保持一種競爭意識,有利于他們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積極向上,努力進取,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一個滿意的好成績。
1.3提高學生實踐能力
在大專學校的體育教學中,主要是以學生為主的實踐教學。學生在對項目進行實踐的時候,能夠發現自身的優勢和不足的地方,然后對自己不足的地方進行針對性訓練。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幫助他們在畢業后能夠更好的適應工作崗位要求。
二、大專體育教學的實施策略
目前,由于新時代的快節奏發展,社會對人才的標準越來越高,許多大專院校將教學重點放在了對學生專業技術的培養上,而忽視了對學生們體能身心的塑造。然而,想要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擁有一個良好的身體素質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各大專院校及其體育老師們應當重視體育教學,同時采取先進的方式和理念,對學生們開展教學工作。
2.1創新體育教學理念
理念處于思想層面,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對于大專學校的體育教學而言,想要保質增效的對學生進行體育鍛煉,首先就需要擁有先進的教學理念來指導實踐工作。
比如,老師通過學習課程改革標準和借鑒其他院校的體育教學理念,可以學到“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和“終身運動”的體育精神等。通過學習這些體育教學理念,能夠幫助老師拓寬視野的同時,推動老師創新具體的體育教學方式,從而讓體育教學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滿足了新時期社會對人才培養的要求。
2.2創新體育教學方式
想要讓體育教學更好的適應學生的成長需求,老師就要及時地根據先進的教學理念,對教學方式做出創新調整,從而使教學符合新時代學生的學習習慣。
比如,現代社會的進步帶來了信息技術的發展,老師講授理論知識不再局限于課堂上進行。對于課堂教學項目,老師可以通過錄制教學視頻的方式,提前將課程進行錄制,然后上傳到班級群。學生在上課之前可以通過提前預習,了解訓練項目的分解動作及大概情況,這樣在上課的時候就可以免去教學的時間而增加鍛煉的時間。同時,針對不懂的地方和不達標的動作,學生可以及時與老師交流。這種方法不僅節約了教學時間,還增加了老師與學生的互動,提高了體育教學的效率,也保證了教學的質量。
2.3強化體育理念和實踐的融合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大專學校的日常體育教學中,老師需要將先進的理念融入具體的教學方式中,通過教學的過程檢驗理論的同時,也將體育觀念潛移默化的教授給學生。比如,在進行田徑項目訓練之前,老師應該統計學生的基本情況,通過因材施教的方式制定相適應的體育鍛煉方法和短期內可以達到的目標。然后在學生鍛煉的過程中,時刻觀察學生的運動情況,看是否需要對計劃進行調整。
再比如,老師在采取翻轉課堂模式,提前將視頻錄好發送給學生們后,可以在上課的時候根據學生是否了解課堂內容、具體動作是否標準、課堂效率是否提升等現象,進行教學總結。如果根據總結情況,發現課堂效率有所上升,則表示翻轉課堂的方式適合進行具體教學;如果發現學生沒有提前進行預習,課堂效率還是很低,那就需要老師思考是方法不適合進行教學,還是有哪些步驟沒有做到位,然后進行教學復盤。
三、結語
加強正確的體育教學對大專學校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這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們的身體素質,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成長,還能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競爭意識,讓學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能夠保持積極進取的心態,迎接可能會遇到的各種挑戰。因此,大專學校和體育老師們應當不斷的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及時更新調整教學方式,將理念與實踐相結合,使體育教學能夠更好的鍛煉學生、培養學生,為學生的發展添磚加瓦,讓學生今后能夠更加適應社會的要求。
參考文獻:
[1]何茂林.大專體育教學對學生能力的培養[J].學術論壇(科技資訊).2018(02):212 . 214.
[2]李偉.淺談大專體育教學對學生能力的培養[J]..求知導刊(教改課改).2016(06):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