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念
摘要:小學數學教學是為學生打數學基礎的階段,教師為提高學生數學能力著想,應本著提高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教學目的組織教學。為了培養小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教師可以有效啟發學生,為課堂教學設置難度逐漸提升的探究問題,對學生進行強度適宜的訓練,對學生所提問題給予科學有效的反饋。本文將就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獨立思考能力提供幾條切實可行的培養策略,以供廣大同行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啟發學生;培養策略
新課改要求數學教師不應再將數學教學停留在單純的知識傳授上,而應重視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獨立思考能力的形成需要經過教師精密的統籌規劃,以具體數學問題為依托,以科學啟發和循循善誘為教導方式,將小學生逐步帶到正確的數學學習道路上來。
一、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要想培養小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首先要激發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否則,一切努力均是無效或低效的。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遵循啟發、引導和鼓勵的原則,想辦法培養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教師應首先對班上小學生做到全面了解,了解學生的思維方法、思維習慣和興趣特長,然后有針對性地布置學習任務,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興趣的指引下,教師再有條理地教給學生一些解決數學問題的思路和方法,讓學生逐漸學會分析和解決數學問題。
比如,在學習《有余數的除法》時,教師可以多為學生設計一些分糖果的游戲。教師為6名同學分7塊糖果,或為9名同學分19塊糖果,故意讓糖果總是有剩余,讓學生體味“余數”這一數學概念和應用場景。學生見糖果沒有分完,又沒有辦法按照平均分配原則將糖果全部分掉,會產生消滅余數的想法。教師如果經常以類似方式刺激學生,學生的獨立思考意識會培養起來,獨立思考能力會逐漸提高。
二、培養學生善于歸納的習慣
類比、歸納、總結均是數學能力的具體表現形式,這些能力同獨立思考能力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小學生的類比、歸納、總結能力較弱,教師在平日的教學過程中,可以有意識提醒學生留意尋找各部分數學知識間的內部規律聯系,并對其進行對比,然后從中總結出一些數學規律,這是培養學生思考習慣的一個過程。在學生掌握一定的數學規律后,教師再借助習題訓練的機會指導學生學會如何綜合利用這些規律,讓學生在運用規律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逐漸提高獨立思考能力,這樣會促進學生數學綜合能力的提升。
比如,在學習《倍的認識》時,教師首先應讓學生認識到倍數同乘法之間的密切聯系。在教材所舉的第一例子中,水蘿卜的根數是胡蘿卜根數的3倍。也就是說,如果想要求得水蘿卜的根數,只需將胡蘿卜的根數乘以3就可以了。在第二節課所舉的打掃教室的案例中,教師要提醒學生留意倍數同除法之間的關系——若想求得擦桌椅的人數是掃地人數的幾倍,就需用到除法。通過雙向思維訓練,學生會認識到倍數問題其實就是乘法和除法的問題。學生在習題訓練過程中,獨立思考能力會得到增強。
三、有效啟發學生
小學生經驗少,解決難題的能力較差。在學生面對難題沒有解題思路之時,教師應給予適度的啟發,讓學生順著教師提供的思路慢慢窺視數學問題的真相,最后求得正確答案。教師在啟發過程中,應注意用語的準確性,既給學生以啟示,又不能說得太深,讓小學生不勞而獲。這考驗著數學教師的語言技巧。
比如,在解決下面這個實踐類數學問題時,就考驗著教師的用語技巧。現在有10根火柴,要求學生將其變成5組,每組2根。學生必須拿起1根火柴后跳過2根火柴將火柴摞成組。
學生面對此題一時有些束手無策。此時,教師需要給學生提供啟示。為了幫助學生解決問題,而又不能讓學生不勞而獲,教師可以這樣告訴學生:“不論怎樣組合,最左端和最右端均不能剩余2根單根火柴,否則最后就不能按要求摞成組。”教師提示至此而止。在教師的啟發下,有的學生或許會找到正確答案。如果經常對學生進行類似智力訓練,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會得到提高。
四、為課堂教學設置科學的探究問題
在數學課堂上,師生間的有效互動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可起到較大作用。要想打造互動式數學課堂,教師需要結合教學內容設置科學的探究問題,讓學生順著問題接觸本節數學知識的核心要點,并在探究過程中感悟數學規律,參詳解決問題所用到的數學方法。通過長期類似訓練,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會逐漸得到增強。
比如,在學習《多邊形的面積》時,教師可以先用數方格的方法將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真實面積告訴學生,然后同學生一起歸納出面積公式。在此基礎上,教師帶領學生將平行四邊形一分為二,得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在探索梯形的面積公式時,教師則可以將根據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求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方法反過來用,讓學生增補一個同樣的梯形,構成一個新的平行四邊形。通過兩個公式求取過程的對比,學生可以學到同一數學思維方法的正反運用,獨立思考能力會得到提高。在總結出面積公式后,教師可以暫時不讓學生利用面積公式求取多邊形的面積,而是讓學生按照探索面積公式的方法來求得面積,借以鞏固正反雙向思維方式的運用。當學生能夠熟練運用各種多邊形的面積公式后,教師可以為學生多提供一些組合圖形,讓學生計算組合圖形的面積。經過由易到難、由簡單到綜合的訓練過程,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會得到提高。
總結:
教師在培養小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過程中,不論在教學內容上,還是在教學形式上,均不必拘泥于固定的形式,應該讓小學生對所學知識習慣活學活用,這樣才能提高小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參考文獻:
[1] 江文財.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策略[J].百科論壇電子雜志,2020,(3):569-570.
[2] 許小輝.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策略[J].考試周刊,2019,(9):100.
[3] 劉娟.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培養策略[J].新智慧,2018,(2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