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芳
摘 要:新課程改革強調全面發展教學觀,從單純注重傳授知識轉變為引導學生學會學習,讓學生先掌握基礎,再次能夠將知識舉一反三,從而更好地應用。這不僅可以極大地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更為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打下基礎。新課程改革的大環境下,教會學生“學會學習”,更好地學會舉一反三,對知識進行融會貫通,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建立邏輯思維方法,培養學生用數學的能力,從而推動小學數學教育改革,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與自尊心,促進學生應用水平的提高。
關鍵詞:知識掌握;舉一反三;學會學習
一、知識新授,注重細節,為舉一反三思想奠定基礎
細節看似微不足道,卻至關重要。在數學學習過程中,計算、圖形等主要內容的學習也無一不強調了嚴謹與細節。數學教學中點滴的“細節”也可能決定著教學的成敗。“教學細節”,顧名思義,即一節課中細小的環節。教學細節存在于教學中一些不易察覺的小處。課堂上的細節雖然小,卻能反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和大智慧。可以說,課堂教學中每個細節的落實,關系到課堂的得失與成敗。如在學習乘法分配律這一小節中,引入用字母表示這一規律時,即(a+b)×c=a×c+b×c,小學這里初步涉及用字母表示數,雖然前面的知識學習中也有所強調,但是這里出現的三個字母可能極易混淆。所以在具體的細節強調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教師要將這一公式拆分為兩部分,括號里與括號外,括號外的字母在等式右邊出現了兩次,即分別與括號里的兩個數相乘。
2.教師要強調的第二個細節是符號,乘法有交換律、結合律和分配律,唯獨乘法分配律加號和乘號在等式左右兩邊都出現了,并且在什么位置出現,如何能夠不混淆。
3.最后一處細節,教師在教學時,等式左邊出現了三個數字,等式右邊出現了四個數字。但是如果在具體的習題中出現類似于a×c+c,如何去運用乘法分配律解決問題?我們在后面會說到。所以在第一環節讓學生注重細節,強調微小構成部分,對學生在具體的習題中進行更加有效的運用并且為舉一反三思想奠定基礎是非常必要的。
二、習題設置,加深印象,舉一反三思想的進一步鞏固
教師實施課堂教學活動的目的就是提高學生的知識理解程度,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提高學生的知識遷移應用能力,也是教師更新自身教育理念、改進課堂教學活動的宗旨。而傳統的習題是檢驗學生學習成果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式,雖然這種教學方法可能對學生來說比較枯燥,但是教師并不能一味地推翻這種教學理論,尋求根本上的改進和創新,這是不理智的。相反,教師不僅不能摒棄這種教學方法,而且應該大力地推行這種教學方法,將這種教學方法進行一定的修改。在傳統教學方法的基礎之上融合現代的一些教育理念,進而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積極性,營造課堂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如乘法分配律,進行有層次的習題設置,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層層遞進。
1.25×(40+8),39×14+61×14,很明顯,這是公式的直接應用,和前面用字母表示的乘法分配律如出一轍,沒有絲毫變化,學生幾乎都能夠寫出來。
2.用簡便方法計算26×103,501×12。這里,每道算式竟然只出現了兩個數字,和我們之前所說的乘法分配律形式上不太一樣。教師教學時,先不著急將方法直接告訴學生,讓學生觀察,而是啟發學生回顧思考,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的形式是怎樣的?這里為什么缺了一個數字?缺少了哪個數字?如何將兩個數字變成三個數字呢?變其中的哪一個數字比較好呢?怎么變呢?通過一連串的發問,讓學生開動腦筋,既回憶了用字母表示的乘法分配律的基本形式,又將知識融會貫通地進行加工組織。這符合新課程改革強調的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啟發學生舉一反三,有利于該思想的具體運用。學生在教師的逐步引導下,得出第一個算式將103分成100和3,然后再和26相乘。因為分成整百數計算簡便。同理,第二個算式將501分成500和1。
三、結語
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及時的反思,反思課前預習是否充足,反思解決問題過程中自己是否對基礎知識有了基本的掌握,反思的目的是解決實際問題,消除困惑,促進學生實踐,及時而又有效地進行總結。對于學生來說,能夠帶著好奇心進行學習,進而享受學習,在實際解決問題過程中能夠聯想到之前已有的知識經驗,提升新問題解決的效果。
參考文獻:
[1]D.A.格勞斯.數學教與學研究手冊[M].陳昌平,等,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王學軍.師風教藝初探:兼談中國人民大學師德風范建設[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3.
[3]李寧.陪學生一起做研究: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探索[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