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楠
摘 要: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已經成為現代小學教學工作的核心思想。數學是小學教學體系中的一門基礎課程,同時也是小學階段相對較為復雜的一門課程。小學數學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更加高效地吸收數學知識,同時也要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操作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動手實踐;教學探究
動手實踐操作是通過具體操作將抽象的數學概念轉化為具體形象的過程,對于學習經驗相對較少的小學生來說,動手實踐操作是一種更加直觀、形象的數學學習方式,能夠讓學生另辟蹊徑地發現更加多樣的數學學習思路。
一、引入生活元素激發學生的實踐興趣
為了有效提高小學生的動手實踐操作能力,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將生活元素引入課堂教學過程中。這樣教師就可以依托生活元素與數學學科之間的關聯性,引導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動手實踐操作中。首先,教師可以基于數學知識點,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數學實踐情境。例如,在教學“認識時間”這部分知識時,教師可以提前準備好硬紙板、小木棍和硬塑料等材料,然后讓學生利用這些材料來自制一個簡易的帶有時針、分針與秒針的時鐘,隨后教師就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什么時候需要注意時間呢?”這時一名學生回答道:“早上上學之前要看時間不能遲到!”這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將手中的時鐘調整到合理的出發時間點。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熟悉時間的識讀方式,同時也能為學生帶來更多的樂趣。
其次,教師可以圍繞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加入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真實物品。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工作本身就以基礎啟蒙教育為主,學生接觸的很多數學知識本身就是生活中常見的概念。如“克與千克”這部分內容,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提前為學生準備一些已經明確標注了重量的物品,然后讓學生通過實際的掂量來感受“克”與“千克”這兩個單位的差異,這樣才能使小學生的數學知識體系更加完善。
二、設計動手操作活動,提高學生思維能力
小學生的思維方式相對較為直接與稚嫩,而動手實踐操作能力的提升,能夠有效促進學生自身思維能力的提升,同時使學生思考數學問題的方式變得更加靈活。小學數學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學會靈活使用這種教學方式,這樣才能在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的同時,為學生自身思維能力的提升帶來更大的幫助。例如,在教學“認識長方體”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通過實踐操作的方式展開深度學習。
首先,教師可以為學生分發一些白紙,然后利用白紙制作一個正方體的紙模,隨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正方體的各個面畫上不同的符號,相對的面要用同一種符號來標注。例如,上下面可以畫上“○”、左右面可以畫上“◇”、前后面可以畫上“√”。這樣當學生站在整體視角審視這個正方體紙模的展開圖時,就可以更加直觀地認識到“相交于一個頂點的是三個完全不同的面”與“一個面相鄰的四個面分別是其他兩組相對面”這種最基本的幾何概念。這樣不僅可以加深學生的思維深度,同時也能讓學生通過實踐操作使自身的數學素養得到整體提升。其次,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利用白紙來嘗試為一個長方體或正方體的物品進行“包裝”,從而在實踐過程中對長方體的表面積等相關知識點展開探究。
三、組織小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合作能力
除了以上兩點之外,教師還可以通過豐富動手實踐操作形式的方式,更加有效地培養小學生的動手操作習慣。首先,教師可以通過項目式教學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例如,在教學“統計與概率”相關的數學知識點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己設計與概率或可能性有關的數學活動,然后通過小組分工合作的方式展開對這部分數學知識點的立體探究。例如,一個四人小組決定設計一個“在盒子中摸彩球”的實驗,其中一名學生可以負責摸球,另一名學生負責記錄,余下兩名學生負責整理數據和計算。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在合作中更加高效地提高自身的動手實踐操作能力,同時也能讓學生感受到團隊合作的優勢。
其次,教師也可以結合教學內容的特點,為學生制定分層次的動手操作任務,從而滿足更多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實際需求。例如,在教學“對稱”這一數學概念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制定不同標準的實踐任務。對于動手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來說,教師可以讓他們在已經畫好的圖紙上畫出對稱的另一半圖案,而對于動手能力強的學生來說,教師就可以讓他們自己設計對稱圖形并剪切下來。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動手實踐操作能力與數學學習之間的關聯,進而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通過更加豐富的動手操作形式與更加多樣的動手操作內容,帶動學生動手實踐操作水平的穩步提升。
參考文獻:
楊艷玲.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動手實踐操作的有效性分析[J].華夏教師,2019(3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