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摘 要:隨著社會大環(huán)境的不斷變化,基礎教育結構不斷改革,生活化教學成為新的教育命題,借助生活化元素講授文化理論知識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廣泛歡迎。尤其是數學知識與生活息息相關,借助生活化手段講授知識往往能夠促進小學生對知識內容的理解與運用。文章立足于此,對當前小學數學教學面臨的阻礙展開了分析,并圍繞“如何將數學教學融于生活當中以促進學生學習”提出了一些實踐建議,包括轉化思想、確立目標、著眼文本、創(chuàng)設情境、組織實踐、自主合作、重視復習等,希望能夠為廣大教師提供有效參考。
關鍵詞:生活化教學;小學數學;趣味實踐;路徑探索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30-011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0.055
對于小學生來說,數學具有一定難度、較為復雜且對邏輯思維要求比較嚴格,理解并運用知識較為困難。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嘗試將現實元素融入知識講授過程中,以促進小學生對相關內容的理解與運用。
一、阻礙小學生數學學習的因素分析
(一)學科教學目標失衡
“新課標”認為:“讓學生掌握理論文化知識并非基礎教育的根本目標,促進其多項學習能力以及學科知識素養(yǎng)的協同發(fā)展才是最重要的?!钡?,綜觀當前小學數學教學活動,對于該標準的落實,師生做得并不理想。一些教師仍舊將讓學生掌握理論文化知識并獲得一定知識運用能力視為唯一目標,并不關心學生的學習體驗和其他能力的形成情況,也不會主動創(chuàng)新教育方法。如此,伴隨著目標失衡和教學模式單一而來的,就是學生學習積極性和整體教學有效性的日益下降。
(二)學生學習態(tài)度消極
一方面,由于教師所制定的教育目標不科學,小學生處于單一、枯燥的學習環(huán)境中,往往會因為無法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而出現消極學習的表現;另一方面,受自身能力水平和知識儲備、過往學習經驗的限制,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和實踐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懈怠等行為。尤其是在面對比較枯燥的理論性知識時,學生更是難以提起學習興趣。這也就意味著,作為教師,應想方設法地在數學知識和學生的興趣之間尋找平衡,而融入生活的意義就在于此。
二、構建小學數學生活化課堂的路徑探究
(一)轉化思想,做出正確選擇
我們常說,意識決定行動。思想作為意識的另一種表現形式,自然也對人的行動起著決定性的影響作用。而教師思想和意識的刻板,是造成小學數學教學低效的主要原因。一些教師受應試教育理念影響嚴重,即使在新課改已經落實了很長時間的今天,依舊采取應試教育手段帶領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在這一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學習是脫離現實的,是以滿足考試需要為主的,學生自然無法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也不能準確把握數學與生活之間的關系,無法積極地參與到學習與實踐當中。因此,秉承“讓學生體會到學數學的獨特樂趣”的原則,在設計新形式的教學活動之前,教師首先要完成的一項任務就是轉化自身較為刻板的思想,建立“適當的融入現實能夠促進同學們在數學領域的學習和成長”的意識,積極尋找機會在課堂內外為學生創(chuàng)造生活化學習機會[1]。
(二)確立目標,找到實踐方向
所謂目標,不僅是學生的學習目標,更是教師的教學目標,能夠在幫助學生明確學習方向的同時,幫助教師選擇更為合適的教學方法,最終使他們在共同努力下獲得數學素養(yǎng)的共同提高。我們知道,目標失衡是造成小學數學教學失效的關鍵影響因素,是制約學生均衡發(fā)展的關鍵。因此,想要借助生活手段優(yōu)化教學效率與質量,教師必須重新確定更適合當前人才培養(yǎng)需要和學生現實情況的教學目標,借助合理的目標明確新教育方法的實踐方向,進而為學生設計出更加適合他們的學習模式。
(三)著眼文本,挖掘生活素材
對于教材修訂,國家教育部門始終是謹慎的,這是因為任何一項脫離了教材的教學活動都必然是低效的或者是無效的,只有圍繞教材開展的教育工作才能真正起到育人的作用,促進學生的健康可持續(xù)成長。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組織學生參與數學學習活動時,無論是如何融入現實,都應該保證教學與教材的緊密結合,而不是完全脫離教材[2]。換言之,教師以促進學生理解并掌握知識為目標設計融入生活的教學活動,必須著眼于教材,積極從教材出發(fā)挖掘可用于豐富教學的生活元素。在這一過程中,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在發(fā)現教材理論與生活相貼近時,可以在現實中尋找對應的信息并進行講解。這樣一來,原本就已經在教材文本的支持下對理論內容形成了一定理解的學生,必然能夠在相關生活元素的輔助下,對知識建立起全新的、正確的認識。
(四)創(chuàng)設情境,營造學習氛圍
小學生之所以會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暴露出無法理解知識、無法靈活運用知識等問題,一定程度上是因為自身的知識水平難以支持他們理解這一復雜的內容。因此,在過往的實踐中,考慮到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特征,為拉近學生與知識之間的距離,以促進學生學習相關內容,在講授數學知識時,教師要有意識地融入生活元素、設計生活情境,以情境作為支持帶領學生從中探尋數學的奧秘的手段。事實上,這對于提高整體教學有效性而言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因此,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依舊可以將該方法運用到課堂教學當中,并適當對創(chuàng)設情境的手段進行優(yōu)化,以便更好地為學生營造“在生活中學習數學”的氣氛,最大限度上提高他們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在這一過程中,面對信息技術不斷進入基礎教育結構當中的現實情況,考慮到小學生童心未泯的性格特征,教師不僅可以運用多媒體工具構建更加直觀、清晰的情境,還可以適當融入一些趣味元素,以便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