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玲 羅金梅
【摘 要】本文闡述工匠精神人才培養的意義,針對高職院校人才培育的現狀,圍繞課程教學、培養方案、教育模式、校企合作等幾個方面進行研究,提出高職教育在工匠精神引領下培育學生職業素養的有效途徑:幫助學生樹立工匠精神意識;引導學生養成職業道德;建立學生工匠精神教育模式;豐富工匠精神培育的內容和形式等。
【關鍵詞】高職學校學生 工匠精神 職業素養 教育模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1-0052-02
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體現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是從業者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及行為表現。工匠教育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高職院校是培養社會一線技能人才的主力軍。企業在選擇學生時,不僅注重學生的文憑,更重視學生個人的基本素質和工匠技能。企業期望學生有良好的思想素質、持之以恒的學習精神、工匠必備的專業技能、忠于職守的敬業精神、團結協作的合作精神等。工匠精神為職業人在職業行為中體現的敬業、誠信、精業、奉獻的統一,是職業人的價值取向及行為追求,是工匠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決定著工匠行為、工作效率和工作品質。工匠精神直接影響中國產業大軍的素質,影響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及民族的未來。因此,在高職院校對學生進行工匠精神培養具有深遠的意義。
一、高職院校人才培育的現狀
當前,部分學生的專業素養及道德素質偏低,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部分學生出現厭學和棄學等行為,經常遲到、早退,甚至曠課,整體學風出現很大偏差。他們缺乏學習興趣與動力,學習效率低,課上睡覺、玩手機等現象隨處可見。
第二,部分學生對自己所選的專業態度不明確,甚至沒有就業的目標,對未來充滿迷茫。這些學生對專業缺少了解,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甚至有些學生在選擇專業時是由家長直接決定,入學前對自己的職業生涯缺乏規劃。
第三,學生缺乏工匠精神及職業素養。根據實習巡崗情況及部分企業人員反饋,高職畢業生在工作中存在遲到早退、隨意跳槽、質量和安全問題意識差、不能吃苦、缺少奉獻精神等不良現象。這是缺乏工匠精神的表現,直接影響學生未來在職場上的發展。
二、工匠精神引領下培育學生職業素養的有效途徑
(一)幫助學生樹立工匠精神
職業教育應該將工匠精神培養放在首要位置,這是人才戰略的需求,是高職教育的必然。高職院校在做好職業技能培養的同時,加大培育工匠精神的力度,有利于學生熟悉工匠文化,走上崗位后更加容易適應崗位需求,更加容易通過企業的考核。
高職院校與普通本科院校對比,學生的職業生涯目標不同。進入高職的學生,往往將自己的地位放置很低,他們覺得自己沒有本科學歷,只是一名大專生,極易產生自卑心理,從而對學習和工作喪失熱情。談到職業目標時,更是不敢面對,導致他們對職業的態度不夠重視。因此,教師要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學生成為工匠,首先要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減輕其負擔,與他們共同分析所處的環境、變化的趨勢、自身的條件、職業的需求等,讓他們了解自己存在的優勢,樹立就業信心;讓他們相信任何工作,只要專心專注都能做到極致,從而勇敢面對自己的不足,確定自己的目標,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在專業課程學習上,既要加強專業教育,更要貫穿工匠精神,讓學生明白職業沒有貴賤之分,只有擁有良好的敬業精神,才能讓自己的職業生涯不斷發展,做出業績。教師可以收集往年的優秀畢業生就業案例在課堂上分享。讓學生觀看成功的案例,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職業態度,讓學生從思想上認識自己,在行動上以工匠標準完成各項任務,使他們看見方向,有更強的動力完成學習任務。
(二)引導學生養成職業道德
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方面,應該把工匠精神放在重要位置。各個專業可以根據本專業的特殊性制訂工匠精神培養方案。首先,從學期開始前就做好充足的準備,針對不同專業進行不同的職業道德方面的課程或內容歸類,制訂職業道德培育計劃。方案包括培養目標、培養規格、內容形式、實施步驟、活動要求等。學校在進行職業技能教育的同時,讓工匠精神融會貫通于技能學習中,引導學生走職業道德路線。其次,每個學期開展職業道德培養項目,如第一學期開設“大學生職業指導”課程,幫助學生規劃人生目標,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第二學期、第三學期帶領學生參加校內外社會實踐活動,接受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第四學期開設就業指導課,幫助學生成為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社會接班人。
(三)建立學生工匠精神教育模式
1.工匠精神滲透于專業課程教學中
高職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不僅是輔導員或者基礎課程教師的工作,也是每門課程教師的任務與責任。將工匠精神滲透于專業課程內容中,并將其作為專業考核的重點,從教學計劃切入,在教學方案中選擇與工匠精神關聯的知識,滲入教育教學中;在課堂授課中,將理論知識、實踐教學與工匠精神教育融合在一起;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做到“三貼近”,即貼近生活、貼近社會、貼近專業。如裝飾專業對口的工作,職業人最基本的原則為“誠信為本”。堅持“誠信為本”的原則,重合同、守信用,嚴格恪守工匠道德,不使用、不銷售不達標的裝飾材料和假冒偽劣材料;不偷工減料,不貶損同業者,不破壞行業內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不惡意拖欠材料款和克扣員工薪酬。
2.融合工匠精神的師生互動教學模式
課堂教學可以利用多種方式進行,比如引入學生普遍關心的問題,從本行業的職業道德入手,將學生的思想認識作為切入點,引導學生真正了解工匠人的職業精神。通過師生互動,在相互探討中提高交流和互動的頻率,引導學生找到答案。教師也可以引入一些典型的案例,讓學生思考,或用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參與案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使學生進行自主思考及合作探究。教師總結學生在認知過程中的不足并給予正確的指導,使技能理論與工匠精神融合在一起,讓學習更有趣、更有效。
3.融合工匠精神的校企合作模式
職業教育提倡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有效的教學模式,也最能反映職業教育特點。在校企合作中,企業將工匠精神融入生產實訓中,讓學生切實體會工匠精神對企業生產及個人發展的重要性,從而提高學生對職業精神培養的認識。加強校企合作,一方面,學校可以邀請企業人員進校舉辦講座或參與教學活動。學校將企業優秀的人才引進來,將企業的管理理念灌輸給學生。企業對員工的考核是多方面的,如遵守企業制度、端正工作態度、明確業務能力、倡導團結協作精神、重視工作效率、嚴格核查出勤情況等,對員工進行綜合評價。通過企業員工參與教學,學生初步認識到工匠精神是職業人的素養基礎,作為職業人必須擁有工匠精神。另一方面,企業可以為學生提供實習的機會。實習期間,對學生以一名正式員工標準進行考核,不允許違反企業制度,要忠于職守,讓學生體會犯錯意味著增加生產成本。在企業中,因個人原因帶來的生產利益損失,將由個人承擔,應受到嚴厲的處罰。另外,教師可以深入企業參與生產實踐,完成工作項目,學習企業文化,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職業素養。同時也可以通過頂崗實習巡查,了解學生的工作表現,隨時掌握學生的實際動態,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引導他們走正確的職業路線,使他們更快地適應崗位需求,健康成長。
(四)豐富工匠精神培育的內容和形式
1.創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良好的氛圍
除了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還應把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學生的日常思想教育中。鼓勵學生擔任班干,參加各種學生社團。學生干部要做到以身作則,起表率和模范帶頭作用,激發自身良好的工作熱情;團結同學,與人和睦相處;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有責任心,對同學、對自己負責等。學生要充分利用學校提供的平臺,為自己的工匠之路做好鋪墊。
2.開展校外實踐活動,履行社會責任
學生走出校園,深入社會,可以更多地了解國情和民情,更有利于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學生在服務社會的同時,更容易受到教育,得到鍛煉。利用社會道德資源,把工匠道德貫穿學生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如開展社區服務,到居委會、敬老院進行義工活動,增加學生對社會的認識、對社會弱勢群體的關懷,激發學生的社會熱情,培養他們的正義感。
3.走進社會,感受工匠精神的作用
鼓勵學生走出校園,外出實習,進入人文氛圍較好的企業實習,親身體驗工作中具備良好的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同時培養學生的市場競爭意識和憂患意識。實習結束,學校及時了解企業對學生的評價以及對學生的滿意程度,多溝通、多采納企業的意見和建議,幫助學生培育工匠精神,提高職業素養。
近年來,中國經濟歷經多年的高速增長之后逐漸向高質量發展,各行各業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越來越緊迫,職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凸顯,工匠精神對學生、企業、社會、國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工匠道德是提高個人素養、專業水平的核心,是企業招聘人才的必要條件,更是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高職院校要結合實際,加強學生工匠精神培育,使學生成長為能工巧匠。
【參考文獻】
[1]王文濤.芻議“工匠精神”培育與高職教育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
[2]胡文龍.智能化時代的工匠《國家工匠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精神:價值、意蘊與培育路徑[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4).
[3]楊海峰,黃陳,王瑩,等.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工匠技能與創新創業能力融合培養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2(11).
[4]喬琪.高職學生工匠精神與工匠技能融合路徑研究[J].高教學刊,2019(11).
注:本文系2018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虛擬交互視覺體驗的裝飾設計創新實踐教學改革研究”(GXGZJG2018B068);廣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2021學年度科研能力提升項目“民族地區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研究”(2021RSY0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胡小玲(1984— ),女,瑤族,廣西平南人,廣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建筑裝飾設計和高職教育教學;羅金梅(1986— ),女,漢族,廣西藤縣人,廣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高校學生管理及人文素質教育。
(責編 黃 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