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玲 王赟
摘 要: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經濟開放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大的地區之一。在經濟全球化新時期的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協同集聚,進入一個開放、創新、復雜的成長環境。本文在闡述粵港澳大灣區研究背景和產業協同集聚概念的基礎上,重點探討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協同集聚的現狀,主要從粵港澳大灣區產業集聚協同具備的優勢、面臨的問題等方面展開分析。
關鍵詞: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協同集聚;現狀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2.001
1 研究背景
2017年3月,“粵港澳大灣區”被正式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黨的十九大會議上,中央又一次點名粵港澳,全面貫徹一國兩制,發揮9+2>11的疊加效應,建設世界級大灣區。2017年7月,《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議案》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見證下,由國家發改委與粵港澳三地政府簽訂。在2019年2月份,國務院頒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計劃綱要》,粵港澳大灣區正式升級為國家發展戰略并開始實施建設。在經濟全球化新時期的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協同集聚,進入一個開放、創新、復雜的成長環境。一方面,價值鏈知識的溢出與創新為大灣區和企業帶來了成長的機遇,價值鏈全球化建立了以工業內部分工為基礎的全球生產網絡;另一方面,價值鏈的“片斷化”形成了散布世界各地的區域產業群體,集聚了專業勞動力池、中間投入品的共享和知識上的溢出,也有助于區域和企業的發展。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經濟開放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大的地區之一。從經濟規模、外向度、工業形式、城市競爭力和地區合作水平等角度來看,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初步具備建設一流灣區的條件。粵港澳大灣區自然區位優勢顯著,位處“廣佛肇”“深莞惠”和“珠中江”三個經濟圈的融合處,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形成國際窗口城市交匯,為新海上絲綢之路的橋頭堡。統計資料顯示,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市群GDP總量達到11.62萬億元,發展勢頭強勁。
2 產業協同集聚
所謂“集聚”,是指事物在特定空間范圍內聚集并有機組合,“集”指的是大量有關事物在地域空間中的集合現象,“聚”強調區域內的各種因素有機聚合,行為主體之間產生的物質、信息和社會各種流,進而聚集成復雜、多元的復合層次網絡體系。協作就是以協同的方式將區域中各種因素有機地整合在一起,以協調行為主體的個人績效,使區域系統的整體績效達到最佳水平。
根據波特在區域產業經濟中的闡釋,產業協同集聚是指以某一或幾個特殊產業為中心,大量的相關產業聯系密切,以及有關支持機構實現了產業協同,在空間中形成了產業集群,從而形成了一個穩定和持續的競爭優勢集合體。通過調查和分析粵港澳大灣區主要工業產業協同聚集現狀,粵港澳大灣區高端生產基礎比較扎實,電子信息工業作為主體產業,具有明顯的集群優勢;各城市產業梯度也比較明確,具有一定的行業協同聚集基礎;創新重于實用,企業的創新動力強;對人才的吸引不斷增強,人才的流動障礙也逐漸消除。具體來說,從各城市優勢產業來看,廣州和深圳的高新技術生產業占比例較高,并保持了高速發展,香港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金融服務高地,通過科技和資金優勢,將其金融業務服務灣區。澳門在休閑旅游服務方面有比較優勢,與珠海聯合形成現代旅游休閑服務產業中心。粵港澳大灣區內陸九市則以廣州、深圳、珠海為核心,形成廣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經濟圈。總體而言,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發展合作基礎夯實,灣區內部的珠三角、香港、澳門三地具備自身比較優勢,產業互補性較強,產業合作具備一定的發展空間。但也必須看到,歷經30多年的經貿合作與交流,粵港澳三地產業互補合作并沒有完全實現預期的理想狀態,產業鏈需要進一步有效整合、延伸,上下游完整配套的產業鏈條在多層面、跨區域的產業合作協調機制方面仍需加強,才能更高效地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產業集聚和協同發展。
3 粵港澳大灣區產業集聚協同面臨的問題分析
3.1 產業怎樣在集聚協同過程中實現由價值鏈低端向高端突破
產業聚集是通過企業的擴張來促進產業地域化集中,由規模經濟的累積不斷深化完成。在產業價值的微笑曲線鏈條中,價值鏈最高端即微笑曲線的兩端如產品研發和品牌設計,往往被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牢牢控制,而生產裝配和產品組合等非核心制造環節,則外包到人工成本低的發展中國家。隨著經濟的發展,時至今日,現代制造業企業間的競爭逐漸發展成為企業加入產業鏈中的一種競爭形式。服務業與制造業的高端匹配,價值鏈在區域經濟范疇得以擴展,在充分整合生產價值大、生產潛力高的生產要素過程中,相似產業的領域內形成了地方工業集團,這已經成為區域經濟在當前的主流發展形勢。此類集群產業在世界價值鏈制造網絡中,被合成到各自分擔特定功能的網絡覆蓋點或供應鏈生產環節中,作為一個又一個產業鏈的價值核心節點。廣東制造企業很多從發達國家直接購買核心制造部件或引進新型設施設備,也有一些專門進行非核心的生產零件組裝,甚至只是作為貼牌制造商。長期后果即被鎖定在制造產業鏈的價值低端,粗放式發展利潤微薄,升級發展嚴重受制于跨國公司。正因為這些跨國公司把控了供應鏈條高價值核心,同時通過專利技術和高端人才比較優勢,對于高端生產性服務企業形成控制權,并通過高端生產性服務企業占據了產業供應價值鏈中絕大部分收益。制造業的低端鎖定嚴重阻礙了粵港澳大灣區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進程,進而導致大多數生產性服務業和制造業缺乏研發創新能力,只能在低水平層次上互動,難以實現良性向上的協同發展。
3.2 產業分工如何在灣區內形成優勢集聚互補和良性協同匹配
從區域經濟理論的研究與發展實踐中看,各地需要按照自身資源的稟賦狀況和經濟基礎發揮比較優勢,揚長避短,以充分發揮不同地區產業資源獨特稟賦,產業差異化發展、錯位開發。優勢互補、協同匹配,不陷入“大而全小而全”的無序競爭,是促進大灣區產業協同集聚發展的高效路徑。區域工業集中和協同開發具有強烈的路徑依賴性。產業集群一般是經濟空間在規模經濟驅動下自我加強的過程,特殊歷史事件、不確定偶然因素、某一方便區位、某種偏好選擇、某些生產要素天然可獲得性,以及一些細小的經濟波動,都可能在過程中自我加強、不斷擴大,因而形成產業集聚。分工格局形成后,由于產品的前、后向聯系及相關要素的匹配流動,形成累積效應。在現實的世界里,自動向最優空間格局發的趨勢并不存在。某一區域產業分工格局一旦形成,很難在短時間內進行調整。總的來說,由于歷史和偶然原因,一個區域可能存在獲取某個產業或產品上的競爭優勢,從而具有推動區域良性發展的可能性。結合區域產業集聚協同過程中路徑依賴相關理論,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各區域優勢產業發展情況概括如下:香港經過多年發展,現代服務體制較為完善,在資金、制度、管理、系統等方面有比較優勢,產業發展集聚于國際金融業、旅游購物業和國際物流業;澳門特別行政區土地資源有限,不宜承擔太多的產業發展,支柱產業為博彩業和旅游業;廣佛肇經濟圈在工業制造方面有深厚積累,對電商創新服務業和智能科技制造業有所側重;深莞惠經濟圈在打造高端制造產業和科技服務產業方面有科技創新優勢,應重點發揮信息技術產業的創新科技輻射作用。珠中江經濟圈發展中,其國際休閑旅游產業、化工產業、裝備制造業、臨港加工以及航空港口等現代物流業較為突出。以上區域專業化格局形成具有一定的路徑依賴特性,如果后續發展能因地制宜地合理規劃,充分發揮各自產業集聚的規模優勢,實現大灣區產業相互匹配、專業分工和協同發展,將是促進產業集聚協同進入良性發展循環的高效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