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忠元
摘要: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效果決定著學生信息素質水平的提升程度,在教育教學中需要采取反思的過程挖掘出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并根據不足制定出有效的措施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在實現課堂教學目標的同時促進學生信息素養不斷提升。信息技術教師在反思時應從多元智力視角反思教學過程與評價過程,進而能夠保證反思的效果,并進一步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質量及學生信息素養培養質量。
關鍵詞:高中信息技術;多元智力視角;反思;教學與評價
信息技術課程與其他學科教學存在的不同之處是:教學過程并不注重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而是注重學生信息技術實踐應用能力及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1]。因此,信息技術教師在反思課堂教學效果時應從多元智力理論角度反思教學與評價,進而在實現信息技術教學與時俱進的同時能夠激發出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學生積極投入信息技術課堂學習的同時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
一、多元智力理論概述
人類在解決問題時決定問題解決效果的因素為人類的智力水平,而較多心理學專家接受的智力理論為:一般智力是實現人類有效解決問題的重要因素。而加德納在研究人類智力中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論,所謂多元智力理論是指人類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依靠的不是單一智力,而是七種智力共同應用于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包括語言智力、數理智力、節奏智力、空間智力、自省智力、運動智力、交流智力七個方面[2]。將多元智力理論與傳統智力理論相比較,多元智力理論突破了四個要點:一是將數理邏輯為核心理論轉變成以實踐與創造能力為核心。二是衡量智力的不再是固定的標準,而是跟隨時代的發展處于不斷變化中。三是改變了智力不再是能力的理論,而是各種能力匯集在一起形成了綜合能力。四是個體在智力方面存在較大差異性,表現出個性化的智力特點。
二、高中信息技術教學與評價中應用多元智力理論存在的困境
(一)理論實際教材不匹配
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內容是由三部分構成:信息科學知識、信息技術知識、信息社會知識,教材在編制中是以技術為主線并將學習內容劃分成不同的主題,這一編制過程屬于理想性假設的過程,并未將教學環境、評價體系、其他影響教學的因素考慮在內,并且這些內容卻存在著不可控的特點。同時,在教學中還需要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而這一要求也具有較大的難度。要實現這些目標需要教師將必修課與選修課進行有效地銜接,進而能夠讓信息技術課程與其他學科知識有效結合,進而構建出多元智力交互的教學模式提升教學質量與效率。
(二)教學地位不足
由于應試教育中并未存在信息技術考核內容,導致高中信息技術在學校教育教學中并未存在較高的地位,在職的信息技術教師存在著兼職教師的現象,即使屬于專業教師,在學校工作中并未專職的從事信息技術教育工作,還會承擔學校網絡維護工作與教學課件制作工作,無法全身心的投入信息技術教育教學中,并應用有效的教學方法、有效的反思措施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若將多元智力理論應用于信息技術教學與評價中很難被有效利用。
三、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與評價中應用多元智力理論的具體方法
(一)靈活化應用教學方法挖掘學生潛能
傳統智力理論在檢驗學生智力時會設定一定的標準,這一檢驗方式并不能將學生全面能力充分體現出來,也無法實現教師全方位地掌握學生學習效果。而多元智力理論則注重的是運用學生各項能力解決實際存在的問題,并且在解決的過程中可以創造出具有社會價值的產品。因此,高中信息技術教師在教學中應采用靈活化的教學方式,盡可能地將學生的潛能挖掘出來,并應用于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促進學生各項能力有效提升。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方法時應遵循如下三個原則:一是可以充分發揮出學生的綜合能力解決問題,并在此過程中提升學生問題的解決能力。二是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并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提升信息素養。三是突出學生課堂主體地位,并在積極研究的過程中掌握學習方法及豐富實踐經驗。
例如,高中信息技術教師在教學第三章《信息的編程加工和智能化加工》時,教師應創設相應的情境并將第三章所有知識都融入在內,并在第三章教學之前先下發給學生,讓學生自主預習這一整章的知識,并根據掌握的這一整章的知識解決教師構建的情境問題。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自主學習并突出了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根據掌握的知識研究情境,并在解決情境問題的過程中發揮出學生各項能力。
(二)創設各種業余活動提升學生信息素養
信息技術教師應明確學生在大多數業余時間內都會應用網絡,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過程促進學生信息素養水平的提升,應站在學生興趣的角度構建出多樣化的業余活動,并且可以與學生共同創建學習群,讓學生將活動任務上傳至微信群內。通過這樣的方式,既可以實現學生應用網絡具有一定的意義,還能夠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提升信息素養水平。
例如,教師在完成第五章《多媒體信息加工》教學任務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一門行業,通過搜集信息、運用多媒體加工信息的過程,將這一行業的發展現狀與發展趨勢制作出來。學生在完成這一活動的過程中可以充分發揮自身的各項能力、運用了所學知識,在實現學生各項能力成長的同時實現教學目標。
(三)構建多元智力評價體系
以往考核評價學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時,只是為學生創設情境讓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完成情境任務。在此過程中,學生只是利用了信息技術而未能全面發揮自身的各項能力。同時,評價的方式也只是根據完成的結果進行評價,評價的作用并未充分發揮出來。信息技術教師應構建出多元智力評價體系,將此體系貫穿于整個學期教學始終,將各教學活動中學生各方面的能力表現情況客觀地輸入至評價內容中。在本學期結束時,對這一學期內的所有評價進行綜合,進而構建出真實、客觀地評價內容并發揮出評價的作用。
結束語:
高中信息技術教學與評價中應積極應用多元智力理論開展,進而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快速成長并實現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目標。同時,教師還應站在學生需求角度、多元智力理論角度進行創新教學與評價,進而讓創新的教學方式與評價再一次提升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陳益峰.從多元智力視角反思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及其評價[J].求知導刊.2020,(46):33-34.
[2]單延楓.從多元智力視角反思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及評價[J].成才之路.2021,(06):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