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芳
摘要: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業已成為當前教育事業發展的宏大背景與必然趨勢。小學是我國系統教育的初始階段,學生將在這一階段完成學習思維模式和習慣體系的初步構建。基于上述認識,筆者將以小學數學作為切入科目,就小學數學深度學習的實踐提出若干策略性建議,以資諸位參閱、分析。
關鍵詞:小學數學;深度學習;實踐探索
小學數學雖然在整體上以簡單的數學概念和基本的數據運算為主要教學內容,但由于數學學科的固有特點,這一科目同樣對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理性認知邏輯提出了較高要求,因此很多小學生在學習數學時都會感到較大的壓力。要想切實改善課堂教學成果,小學數學教師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優化自身的教學理念和方法:
1.讀學——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
盡管主要強調對學生邏輯思維和數形認知能力的強化,但小學數學對于學生的信息識讀、搜集和整合方面的素養同樣有所要求。審題是解答題目的第一環節,高質量的審題可以幫助學生快速而準確地掌握題干中的關鍵信息,讓學生所掌握的數學知識和技能能夠擁有“用武之地”,是決定學生解題效率和結果的基礎步驟。小學生的專注性普遍較差,審題時常常由于急功近利的心理或過度自信的認知而表現得粗枝大葉,漏審或錯審一些重要信息,致使自己的解題方向一開始就存在著致命錯誤,使得自己蒙受了不必要的損失。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重點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引導學生在題干閱讀中養成細心的態度并掌握快速獲取信息的技巧,同時學會甄別有助于題目解答的關鍵內容,以此作為學生提高解題效率和檢測成績的重要輔助。
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檢測或月末測評的組卷命題階段,有意設置一些題干篇幅較長、信息內容較多的題目,甚至可以在其中摻雜一些與解答過程無關的干擾性信息,并適當提高這類題目的分值。這種類型的題目一開始必然會讓學生感到有些棘手,但考慮到對分數的影響而又不得不耐下性子細心審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敏感度會大大提高,對每個信息的審閱也將變得格外認真,久而久之便會形成一種良好的慣性行為體系,從而強化學生的審題能力。
2.玩學——引入游戲活動教學
愛玩、好動是小學生共有的天性,富有趣味性和參與感的游戲活動永遠都是小學生最感興趣的項目,小學數學教師必須要承認并尊重這一事實,同時采取有效手段將這一天性巧妙地利用于課堂教學中。正如筆者在前文當中所提到的,數學由于知識的抽象性和復雜性而很容易讓小學生感到枯燥、難懂,那么借由游戲活動開展的教學則正好可以中和這種枯燥感,讓學生的學習體驗得到充分優化。小學數學教師要充分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和需求以及學生的趣味取向與能力層級,設計一些對學生關聯性能力具有一定強化作用的游戲活動,通過組織學生參與其中來從側面提高學生有關方面的數學素養,同時引導學生切實感受到數學學習的魅力與趣味性。
比如,為了提高學生的四則綜合運算效率,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玩一場“速算24”的游戲:教師準備一副撲克牌(事先拿出大、小王),將全班學生按照“強弱搭配”的原則分成若干組,每組依次派出一名代表參賽;教師隨機從牌中抽出3到4張撲克,讓每組代表根據牌面的數值利用加減乘除及括號設計出一道算式,算式的計算結果必須為“24”,速度最快且結果正確的可為本組積1分,最后分值最高的組即為獲勝方。
3.探學——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
教育的真正奧義不在于將知識“喂”給學生,而要引導學生在感受到“饑餓”時自發地去“進食”。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里,由于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很多小學數學教師習慣于采用“滿堂輸出”的形式開展教學,將大量的知識點一一陳列出來并“塞”入學生的頭腦中。這種模式不但會讓學生由于知識密度過高而感到巨大的壓力,也會大大降低學生對每個知識點的吸收效率,同時更會使學生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等、靠、要”習慣,對提高數學教學成績有百害而無一利。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重視對合作探究式學習的應用,以問題的形式設立一個關于本課教學內容的范圍性話題,鼓勵、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圍繞這一話題進行自主討論,讓學生得以在比較寬松、自由的環境下提出假設、論證假設、得出結論,使學生熟悉知識結論的產生過程,并在這一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知識運用水平,增進學生間的默契與感情。
例如對于《折線統計圖》這一部分的教學,教師可以首先向學生播放一段當地近一周或一月來降雨情況的新聞數據,而后詢問學生“大家覺得,未來一周或一月內,咱們這里的降雨情況會如何呢”,并引導學生分成二人或四人小組,利用新聞數據繪制一幅當地降雨數據的折線統計圖。繪圖完畢后,學生之間要開展討論,根據折線的變化規律來預測未來的降雨情況,而后派出代表向教師做統一匯報。
4.寫學——優化學生的學習習慣
學習習慣從某種意義上決定著學生自主學習的深度和精度,務必要引起教師的高度重視。小學數學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有意識地提高習題的設計質量,選擇一些對計算步驟有著較高要求的題目作為主要的習題內容,一方面引導學生更加仔細地進行題干信息搜集,另一方面使學生更加注意解題步驟的精細化和邏輯性,并讓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客觀地形成對所用知識內容更為深入、精準的理解,從而養成細心審題、縝密答題的良好習慣。
比如在進行關于百分數的計算訓練時,教師可以結合《納稅》或《利息》這兩部分的內容,在題目中設置大量接力式的計算環節,并提高各個數據的位數,同時設計出連環性的問題組,要求學生詳細寫出各個步驟的解答過程。判卷時,教師也要適當提高對過程部分的給分標準,提醒學生時刻注意對題目思考與解答的思維投入。
結束語:
數學既是一門學問,也是一種藝術,而真正的藝術不單單要教會人們思考,更要帶給人們真正的進步與樂趣。小學數學教師要切實認識到學生的普遍特點和學習訴求,在教學當中重點突出對學生審題能力和學習習慣的培養,有機結合游戲活動和小組探究的教學模式,幫助學生認識到數學學習的價值、樂趣和應用成果,為學生指明一條有效提升、快速進步的可行之路,讓學生為后續階段的數學學習打下更加堅實的基礎,將數學課堂打造成帶領學生自由飛翔、茁壯成長的殿堂。
參考文獻:
[1]馬春蕾.淺析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樂”與“思”[J].知識窗.2016.7.
[2]杜萌.試論小學數學“深度教學”的意義與策略[M].天津.南開大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