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萍
摘?要:《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中指出綜合實踐活動是從學生的真實生活和發展需要出發,從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轉化為活動主題,通過探究、服務、制作、體驗等方式,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跨學科實踐性課程。但在具體的實踐過程存在著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調控不當或難以調控的問題。文章通過教學觀察、文獻閱讀、分析比較等方法,以實現課堂教學的成功,做到“活而有序”這一教學理念為目標進行研究。從提高知識水平策略;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經驗的策略;優化小組結構,培養合作探究策略;創造性處理課堂突發事件;使評價主體多元化策略五個方面進行闡述,并結合筆者自身的教學實踐從實踐層面加以說明,對如何提高小學信息技術課堂調控,做出有意義的理論建構。
關鍵詞: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調控策略
一、 研究緣起
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理念相對于傳統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教師對課堂調控的認識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尤其最近幾年,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育形式的不斷發展,課堂調控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如更加注重教學過程信息的多向交流、為學生提供思想交流的空間等,這樣的課堂趨勢使得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更加難以進行調控。這就不得不引起教育界再次重視和思考課堂調控這一話題。
《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中指出信息技術課程的基本理念:應該具有開放性,學生是信息技術學習的主體,信息技術學習要以活動主題提升學生信息素養。在該理念指導下,課堂發生巨大的變化:學生想象空間變大,自主時間變多,交流、表達與合作的機會變多……
民主開放的教學環境,是當前信息技術教育教學的重要前提,也是實施素質教育、實現學生主體性教學的支柱,更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不可或缺的氛圍。但現實中教師要實現真正的課堂民主開放,做到“活而有序”,卻并不容易。由于信息技術課堂以主題活動為載體,課堂呈現活動多。而小學生的自制力還處于比較薄弱的階段,好奇心又特別強烈。在面對信息技術活動時,對于各種操作活動充滿興趣,急于動手操作,影響課堂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課堂教學調控是否合理有效,不僅影響著教學順利進行,還直接影響學生是否真正學到知識,教學是否成功。
二、 小學信息技術課堂調控存在的問題
通過教育見習、教育實踐以及查閱大量的相關電子和紙質文獻,筆者發現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實施以來取得了一些成效。同時發現在課堂調控上存在一些共性的問題,這些問題影響著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一)未關注教學內容的調控
從現行的教材內容看,有的課過于簡單,有的過于難,有些知識又是學生已知的,因此需要對教材進行改造。然而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并不是用教材而是教教材。比如在閩教版《信息技術》2020修訂版三年級上冊,綜合活動1的第三課時《鼠標的操作方法》這一課,探究活動:鼠標的移動、單擊、雙擊、右擊。對于現在三年級的學生而言,這些知識是已知的,整個教學現場探究氣氛平淡,學生積極性不高。
(二)不善于調控生成性資源
小學生對信息技術充滿好奇,頭腦中會冒出許多疑問,這些問題既來源于他們日常生活所接觸的事物,也來源于書本。豐富的問題是引導他們學習的最好基礎。但是,在現實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以原先教學設計的問題或者自己以建構好的問題取代學生的問題,把學生可能提的問題,都在教學設計中事先預設好了,教學過程中,把學生的問題一個一個往里套,教師變成課堂提問的主體。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經常有生成性問題,教師為了完成本堂課任務,對于生成性問題沒有想到好的處理方法時,草率按既定的教學設計走。學生解決生成性問題的需要得不到滿足。這種不考慮學生特點和需要的問題設計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錯過了發展學生思維廣度和深度的機會,使課堂中缺少了思維碰撞的火花和正誤博弈的精彩。課堂調控應該是一個動態的調整過程,而不是根據教學設計按部就班。
(三)小組成員分配存在局限性
小組分組不合理。教師在創建合作小組時,結構不合理。從本人的教育實踐來看,主要體現在分組時,大多是以前后四人為一組,沒有遵循“優勢互補”原則,沒有采取性別差異和個性差異的組合方法。前后的組合可能不利于學生間的優勢互補,相互促進,不符合新課標合作學習所倡導的優勢互補原則,影響了教學效果。
從學生的角度講,如果沒有合理的分組,會導致組間與組內不平等的交流或者溝通形成障礙,尤其是磨滅了思想的碰撞,錯過了優勢互補的機會,產生一些負面的影響,比如學習較優秀的學生觀點成了整個小組的觀點,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缺少話語權,即便發表了意見也不會被采納,在小組合作過程中就像個旁觀者。
綜上所述,教師在應用小組合作學習這一組織策略時,應該對小組合作學習的內涵進行深入的認識,組建小組時,成員分配應遵循“優勢互補”原則。
(四)組織評價主體缺乏多元化
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評價,是以了解學生現實中學習和發展的狀況,改進教學,促進學生學習為目的,最終實現課堂教學的成功。這樣的課堂評價不同于傳統的課堂評價,目前現實課堂在評價上雖然改變傳統課堂單一對學業成績的評價,但仍以教師為評價者,學生為評價對象,依然存在評價主體單一的問題。教師缺乏組織、引導學生進行組間評價、組內評價、自我評價,影響教學效果。
三、 小學信息技術課程課堂調控存在問題的原因
在對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進行調整和控制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時,筆者認為小學信息技術課堂調控存在問題的原因主要在下述四個方面。
(一)受教師自身知識水平局限
從宏觀角度講,21世紀進入信息時代,在這樣社會背景下的學生,接觸的信息多且廣,結合學生自身年齡特點,他們更傾向于接觸自己喜好的信息。但這些信息教師可能未必接觸過,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盡管老師做好充分的準備,但是,總會有層出不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