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美亞
摘?要: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面臨著嚴峻挑戰。要適應新時代的發展,學生要開展深度學習。議題式教學是實現學生深度學習的重要途徑,由于教師對議題式教學實施的價值、途徑理解不深,導致在課堂教學的設計與實施方面出現了學生“不能議”“不想議”和“不會議”及“形議”“淺議”等多種問題。要優化深度學習視角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議題式教學,教師需做到:轉變觀念,提升“議”的高度;精選議題,拓寬“議”的空間;精設議境,點燃“議”的熱情;搭建支架,激發“議”的潛能;多元評價,保證“議”的質量。
關鍵詞:深度學習;高中政治;議題式教學
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我們的思想政治課教育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教師和智能機器有什么不同?我們教育的哪些方面是人工智能所不能替代的?新時代教師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能擔當起民族復興的大任?我們應如何去培養時代新人?高中思想政治課議題式教學如何開展才能適應時代所需?一系列的問題時刻拷問著我們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線教師。
一、 深度學習視角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議題式教學意蘊
對于深度學習這一概念,很多專家學者都給出了自己的觀點。筆者認為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是郭華教授的觀點:所謂深度學習,就是指在教師引領下,學生圍繞著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主題,全身心積極參與、體驗成功、獲得發展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掌握學科的核心知識,理解學習的過程,把握學科的本質及思想方法,形成積極的內在學習動機、高級的社會性情感、積極的態度、正確的價值觀,成為既具獨立性、批判性、創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礎扎實的優秀學習者,成為未來社會歷史實踐的主人。引導學生深度學習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的必然選擇。
議題式教學是實現學生深度學習的重要途徑,郭華教授的深度學習理論,對我們把握深度學習視角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議題式教學的意蘊具有借鑒意義:第一,從教學目標來看,不能僅停留在淺層次的認知方面發展,而應促進學生高級認知和高階思維的發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育學科核心素養。第二,從教學過程來看,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課堂,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通過交互方式,創造性地實現教學目標的過程,而不應僅僅是教師單向對學生傳遞知識的過程。第三,從學生知識的形成來看,學科知識不是教師“砸”給學生的,而是通過“議中學”活動,學生自己主動建構形成的。簡言之,知識就是在活動中動態生成的。第四,從教學的結果來看,要使學生知識得以生成、創造和遷移轉化,高階思維得以培養,各方面能力得以提升,核心素養得以養成。
二、 高中思想政治議題式教學的困境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高中政治課教學與傳統教學相比有了很大改變,課堂教學出現了許多新的組織形式,較為注重學生的主動參與,但由于教師對議題式教學實施的價值、途徑理解不深,導致他們在課堂教學的設計與實施方面存在諸多問題,出現了學生“不能議”“不想議”和“不會議”及“形議”“淺議”等多方面問題。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議題式教學陷入重重困境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筆者認為其中兩個原因不可小視。第一,對傳統教學方式的創新與發展,教師需要適應期。教育教學改革是一種辯證否定,是對原有教學觀念、教學行為、教學方法的顛覆,教學改革打破了一線教師固有的舒適區域,教師們從心理上難免會有排斥和不適應。第二,教師對議題式教學實施的價值、途徑理解不深。從教學設計方面來看,在教學議題方面,存在著議題和主題、話題、問題混為一談、議題設置價值不高等問題;在教學情境方面,存在著情境淺表化、抽象化,缺乏精細化、生活化等問題;在活動任務方面,存在著活動任務過多、過泛,缺乏結構化和序列化等問題;在活動的評價方面,存在著觀念滯后、評價指標功利化、評價形式單一化等問題。可見,如何構建活力課堂,讓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煥發活力,是我們思想政治教師面臨的現實課題。
三、 深度學習視角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議題式教學的優化路徑
(一)轉變觀念,提升“議”的高度
要想突破議題式教學的困境,提升“議”的高度,教師必須突破舊理念、舊框架的束縛,學會用新理念來武裝自己。首先,要轉變課堂教學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改變課堂教學只關注教案的觀念,樹立課堂教學應成為師生共同參與、相互作用、創造性地實現教學目標過程的新觀念。其次,要轉變教師角色觀。教師這個角色不能被固化為“蠟燭”“春蠶”,教師固然要奉獻教育事業,但更要建設自己的精神家園。再次,要轉變學生角色觀。學生不是被動的接收器,他們應是學習的主人,還應是自覺、主動自我規劃人生的主人。最后,要轉變教學目標觀。思想政治課程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不但要注重學生知識的增長,更應關注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養成。
(二)精選議題,拓寬“議”的空間
教學議題是議題式教學紐帶。議題關系著“議”的走向,關系著“議”的深度,更關系到教學目標的達成效果。一個不恰當的議題往往會導致學生不能有效參與議題的討論,影響教學目標的達成,故教師需要精準化設計教學議題。議題是“議”和“題”的深度融合。一方面,議題也是“議之題”,議題應具有價值引領功能,體現政治學科特點,目標瞄向學科核心素養,圍繞教學目標,“包含學科課程的具體內容,展示價值判斷的基本觀點”。另一方面,議題是“題之議”,應是可議之題,具有開放性,是需“商議”、有“爭議”、待“評議”、可“建議”的問題。唯有這樣的議題,才可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才可能彰顯學生的主體性,激發學生的創造性。
以筆者參加的浙江省公開課“偉大的改革開放”為例,其內容主要包括三個部分,即改革開放的背景、進程和意義。新課標的要求是“論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的根本方向,堅定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信。”由此可見,這一課的重點是改革開放的偉大意義,改革開放的背景、進程和改革開放帶來的巨變,都應圍繞著偉大意義展開,所以筆者把這節課的議題設為“改革開放何以偉大?”引導學生從改革開放的過程和結果兩個方向去探究改革開放為什么是偉大的。這個議題符合“題之議”和“議之題”的設置要求,既有“長度”,即對教學內容具有統領作用,能把教學推向深入;又有“寬度”,具思維的開放度和思維的張力;還有“高度”,具有價值的引領性,符合培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