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 張翠 丁見
【摘要】課程思政是高等院校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病理生理學是醫學生入學后接觸的一門重要的醫學課程。通過在病理生理學課程中提取思政元素,將思政教育融入病理生理學教學內容,從而實現思想政治元素與理論知識的完美結合,以及教書和育人的相統一。
【關鍵詞】課程思政? 病理生理學? 教學
【基金項目】2019年度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908085QH357);2019年度皖南醫學院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項目(2019kfkc03)。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07-0072-02
隨著醫療環境的改變,各級教育部門以及各醫院對醫務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醫生作為人類健康的守護者,不僅要具有專業的醫療技能還要有較高的政治素養及職業素養,這就對各醫學院校的教學模式和教學質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不管是醫學院校還是非醫學院校,傳統的教學模式都是以專業知識及技能的傳授為主,同時也開展了一定量的思政教育課程,但是卻沒能將專業知識和思政元素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尤其醫學院校的專業課學業繁重,更是忽視了這種融合性教育模式。課程思政不同于我們所熟悉的思政課程,它不是一門獨立課程,而是一種由全體教師、所有專業參與的,全程貫徹的多渠道實施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立志將學生打造成“又專又紅”的專業技術型人才。病理生理學在所有醫學課程中比較特殊,作為聯系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橋梁學科,在醫學生的整個學習生涯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教師在進行本學科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展示病理生理學的學科優勢,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真正起到教書育人的作用。
1.課程思政的概述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會議上提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大學階段是一個人走向社會的最后教育階段,不僅是學習文化知識的最后教育階段,也是在精神、道德、人格方面逐步定型,進而走向社會的最后準備階段。大學階段的教育目標是促進個人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更高質量的全面發展。高校教育除了在注重鼓勵學生學習專業知識以外,還要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養成勤鍛煉、有情趣、愛勞動的生活取向,激活學生的創造活力,將大學生培養成品德高尚、專業過硬、體魄強健、審美高雅、熱愛勞動的新時代好青年。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等理論課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課堂,而課程思政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舉措,因此在醫學專業課的教學改革中探索課程思政,這在醫學生的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在教師,教師與學生接觸最多、影響更直接,是課程德育元素的激活者,所以學校要采取多種措施加強教師的培訓,例如新入職教師的崗前培訓、教育教學改革的專題培訓和聘請專家學者分享他們在課程思政實施過程的體會和經驗等。課程思政需要教師在教材和授課內容里挖掘思政元素,有機地融入課堂中,潤物細無聲,能讓學生在專業學習中提升政治認知、道德素養。很多醫學課程都體現著對生命的尊重意識、對醫學的奉獻精神和對病人的關懷精神,在醫學課程的授課中將相關的醫德元素植入,實現專業課中有德育,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創新精神和綜合素養,引導學生提高專業興趣,明確社會責任,這對醫學生的長遠發展至關重要[2]。
2.在醫學課程“病理生理學”教學中實施課程思政的必要性
2.1病理生理學課程的性質
病理生理學作為橋梁學科,連接著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是研究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功能和代謝改變的規律及其機制的學科,為建立有效的疾病診療和預防策略提供理論和實踐依據。疾病發生的本質和發病機制是病理生理學研究的重要內容,它的作用是為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提供理論和實踐依據。病理生理學作為醫學教育的重要學科,非常重視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能力的相結合,因而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重點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課程性質上具有以下三個特點:一是系統性和邏輯性強;二是科學性和客觀性強;三是指導性和實用性強。在病理生理學課程學習中既要求學生能夠努力踏實、實事求是,又要創新地看待問題,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所有的醫學學科最終都是為人類衛生事業服務,所以要學會如何將課本上的知識與臨床病例結合,并分析出現該體征或癥狀的原因。同時,隨著醫療環境以及醫學模式的轉變,醫療模式逐漸轉變為“以患者為中心”[3],這種理念的轉變更多地體現在新模式下,醫務人員僅有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不足以應對當前的醫療工作挑戰,還要全面提升綜合素養、法律意識和醫學人文精神等。通過作者近年來的授課經驗發現,病理生理學不僅是一門重要的醫學基礎課程,其中還蘊含了豐富的課程思政素材,比如“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理論聯系實際”的唯物思想以及“以人為本”的人文素養等。
2.2 病理生理學課程的教學現狀
從教師層面上,教師在對本課程進行授課時,主要以講授專業知識為主,為了能夠讓學生不感到枯燥乏味,還采取了一系列的教學方法,比如雨課堂、微課、慕課等。雖然教師在授課模式上下足了功夫,卻忽視了“育人”的環節,也就是沒能讓學生充分領會到本課程的本質以及作為醫學生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另外,從教材層面上,所使用教材不斷充實,知識體系完善,但是教材內容卻很少有涉及職業道德和醫德醫風等方面的內容。學生在進行學習時一是感到枯燥乏味,二是缺乏理論聯系實際的素材,這也是病理生理學教學過程中課程思政之路變得曲折緩慢的原因之一。
近年來,醫院醫療技術不斷提高,但醫患關系卻愈加緊張,醫療糾紛時有發生,部分醫學生在校期間就喪失了成為一名優秀醫生的信心,對醫生這個特殊職業持觀望態度。一名合格的醫生除具備精湛的專業知識外,更需要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強大的使命感及對生命的敬畏之情,這些醫德元素往往在繁忙的醫學專業知識的學習中被忽略,因此,在病理生理學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的意義重大[4]。
3.病理生理學和思政元素的結合點
3.1 把愛國主義精神融入病理生理學課程教學
愛國主義作為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中華民族不懈奮斗的旗幟,也是人民對祖國的忠誠和對祖國的熱愛的體現。大學生作為祖國力量的后備軍,培養其愛國主義信念尤為重要,它將個人與祖國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大學生是國家的希望所在,他們的成長與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息息相關,他們的綜合素養關系到祖國的未來。
醫學院校需要培養出的醫務工作者不僅要求醫學技藝高超,更需要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操。例如在向學生講授緒論這一章節時,可以發現我國病理生理學始于上個世紀50年代,至今已將近70年的歷史。雖然我國病理生理學起步較晚,但是當前我國病理生理學的教學和研究都在向國際接軌,活躍在醫學領域的病理生理學家們在科研中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成就,這些都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自豪感。
3.2把人文精神融入病理生理學課程教學
隨著醫療環境的不斷改變以及醫療水平的不斷發展,醫學教育模式的方向也從單一的課程教育逐漸轉變成“以人為本”的理念,即以病人的身心健康為醫療的中心環節。這項轉變對醫務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名合格的醫務工作者不僅應具備扎實的專業技能,還需具備良好的人文關懷精神。這項轉變同樣對醫學院校的教育教學工作提出新的挑戰,需將“傳遞知識”與“思想引導”相結合,實踐“在教育的過程中立德樹人”的指示精神。醫學兼具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雙重特征,醫學服務對象是人,如果醫學生缺失生命責任感,會使醫學生難以形成“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愛護生命、敬畏生命”等意識[5]。在病理生理課程“休克”章節講解時,教師可以引用白求恩的經典事跡,增強學生對生命的敬畏感。人文精神不僅體現在工作崗位中對患者的人文關懷,還體現在學習過程中對實驗動物的感恩之心。作為醫學生,動物實驗是不可避免又尤為重要的一個學習過程。既往實驗課教學中,學生在上課態度和實驗操作過程中都出現懶散、紀律性差、操作不認真的情況[6]。比如有些同學實驗課不穿實驗服、上課遲到早退等;操作過程中大聲喧嘩,對動物操作不細心,造成不必要的神經、肌肉等組織創傷,甚至動物死亡;實驗過程中出現動物情緒變動時,既不會動作輕柔地照顧動物,也不給予其情緒安撫。病理生理學實驗教學過程中開展課程思政,老師應在實驗課開始前向學生講解動物倫理學相關知識,并以實際行動教育學生尊重實驗動物。在實驗前要求學生規范掌握每一個實驗操作要領和出現意外時如何及時進行搶救,認真預習相關實驗內容;動物抓取、麻醉、備皮等步驟必須規范,操作時應輕柔細致,若因操作不慎出現大出血危及動物生命時及時處理;若實驗過程中動物情緒不穩定,應及時進行安撫;實驗結束后盡快將實驗動物處死,使其擺脫痛苦并將其放入指定的位置。每個實驗環節中都貫穿尊重生命的理念,幫助學生學會感恩以及對生命的敬畏。
3.3把社會責任感融入病理生理學課程教學
目前我國大部分公民處于亞健康狀態,他們每天面臨緊張的工作環境和經濟壓力,心理健康出現問題。面對這些患者時,醫生不僅要認真檢查他們的身體健康,更要注重他們的心理健康[7]。在病理生理學理論教學中教師講解疾病概論時就應該向同學們普及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讓學生真正理解健康是指在軀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慢性病如心血管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等嚴重危害人們身體健康,給家庭和社會造成極大的經濟負擔,醫生不僅在診斷和治療慢性病中發揮重要作用,更要在預防慢性病中身體力行。在病理生理學理論教學中教師講解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相關章節時需向學生普及如何預防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統疾病,如少吃油膩食物、多運動、合理安排生活作息和吸煙的危害性等,讓學生深刻體會醫生的社會責任感。
3.4把科研誠信教育融入病理生理學課程教學
隨著現代醫學科技的迅速發展,社會對醫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醫學生不僅要具備深厚的基礎理論、扎實的專業知識還要有良好的科學素養和科研能力,圍繞這一培養目標,學校設置了國家級、省級和校級的大學生創業創新訓練項目。醫學生帶著對科研的向往,走進基礎醫學各學科的實驗室,此階段的科研雖然相對簡單,卻是醫學生科研的啟蒙和其科研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近年來國內外均發生科研論文出版后撤稿的現象,因此需將科研誠信教育納入醫學生培養的全過程,從醫學科研的方案設計、立項申請、科學研究、論文發表等各環節指出誠信行為的規范要求,強調醫學科研人員必須遵守的科研倫理原則。病理生理學研究的主要內容是疾病的發病機制,教師在講解不同疾病的發生機制時可以向學生介紹疾病的發展過程,每位科學家在疾病的發生發展中所做的努力和貢獻,讓學生切實感受到科研與臨床并重,只有注重科研,做到誠信科研,才能為醫學研究的進步做出積極貢獻。
綜上可以發現在醫學院校進行課程思政是符合社會需求的,結合病理生理學課程實施思政教育是可行的[8]。然而,我們在進行課程思政教育方面經驗尚為缺乏,實施途徑和方法還不完善,仍需在摸索中前行。但我們有信心在課程思政的過程中培養高素質的醫學人才,并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創新育人方式,使其成為培養高素質醫學人才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張爍.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9(1).
[2]周怡,應振華,金麗琴,等.臨床后期教學課程的思政教育探索[J].現代醫院,2018,18(4):494-496.
[3]張勇,張玲.生命教育:醫學院校“課程思政”的核心要義[J].醫學爭鳴,2019,5(6):22-25.
[4]段麗芳,李鑫,張曉芹,等.病理生理學教學中課程思政探討[J].衛生職業教育,2019,37(15):81-82.
[5]劉永君,李宇遐,胡乃寶.論協同推進醫學院校人文精神塑造[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8,35(12):926-928.
[6]丁潔夏,天嬌,徐力致. 醫學機能學實驗教學改革中的問題及對策[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7,30(3):462-463.
[7]孔敏.課程思政視域下的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初探[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9,31(5):66-68,91.
[8]黃曉巍,楊明慧,韓冬等.醫學院校課程思政教育研究進展[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2):142-143.
作者簡介:
王林(1988年-),女,漢族,安徽合肥人,博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為神經退行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