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揚
◆摘? 要:新課改以來,地理教學越來越重視情境性和生活性,這就要求地理教師必須提高整合、創新各種地理素材的能力,中國國家地理以其客觀性的報道立場為地理教學提供了第一手材料。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土壤》一課為例,展示如何借鑒中國地理雜志的文章進行鄉土地理教學設計。
◆關鍵詞:中國國家地理;鄉土地理;教學設計
一、基于《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的《土壤》教學設計
(一)教學內容分析
1.課標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地理1”內容要求1.9“通過野外觀察或運用土壤標本,說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突出了地理實踐力的培養,通過對具體土壤剖面外部特征的觀察,結合觀察地的地理背景,解釋清楚土壤是怎樣形成的。
2.教材分析
“土壤”處于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冊第五章《植被與土壤》的第二節,主要的教學內容包括觀察土壤的顏色、質地、剖面構造,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以及土壤的功能和養護,其中本節課的重難點就是掌握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教師需要補充一定的鄉土地理素材去讓培養學生的歸納、演繹能力,同時土壤形成因素較抽象,要利用各種地圖、邏輯鏈條幫助學生構建地理知識結構,對于土壤的養護和功能,要注意培養學生搜集信息、提出可行性建議的能力。
(二)學情分析
本節課以東北地區某高中的學生為教學對象,進行鄉土地理教學。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生物圈的知識,對幾大圈層間的相互聯系有了基本的感知,這對學習土壤的主要形成要素這一重難點有一定的幫助;但是,土壤是一種具體化、直觀性較強的地理要素,與學生的生活聯系不太緊密,因此要通過一些直觀性的手段,如觀察土壤剖面、實地調查土壤肥力衰退的原因等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也能通過地理實踐提升地理學習興趣。
(三)教學設計
本教學設計將借助于中國地理雜志2019年第11期“留住飛速消失的東北黑土”為鄉土地理案例,將該主題與課標要求緊密結合,創設貫穿全節課的教學情境。組織同學們進行野外觀察黑土,實地調查黑土肥力減退的原因,通過一系列思考,分析探究黑土的形成因素,為黑土肥力恢復獻計獻策,從而養成正確的人地協調觀念。
(四)教學目標
1.結合家鄉地理背景以及圖表材料,分析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綜合思維、區域認知)
2.結合實地考察以及走訪調查,感知黑土的形態特征,探究黑土退化的原因并給出合理的解決措施。 (地理實踐力、人地協調觀)
(五)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黑土的成土因素對黑土肥力的影響
2.教學難點:黑土肥力減退的原因及改良修復措施
(六)教學過程
1、視頻導入
【師】以“留住飛速消失的黑土”為本節課主題,播放東北由“一兩土,二兩油”的肥沃黑土,變得“連水都攥不出來了”的今昔對比視頻。思考黑土地怎么就病入膏肓了呢?
【生】觀看視頻,了解東北黑土面臨的困境,思考造成該狀況的原因。
2、觀察“病人”外觀,掌握“病體”特征
【師】組織學生進行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地理野外考察,掌握土壤的特征。
【生】課堂展示圖片,交流黑土的顏色、質地、剖面構造,遷移到別的土壤的形態特征。
3、鎖定“患者”位置,分析環境要素
【師】引入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1:給出世界和中國的黑土分布示意圖、中國氣候分布圖、中國地形圖、中國降水量和氣溫分布圖(1月和7月)等圖表。
材料2:黑土的形成,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成土母質被寒溫帶草地植被覆蓋,土壤的含水層在冬季形成季節性凍土,抑制了微生物的活動,使得枯萎植被的分解速度緩慢,轉化成腐殖質并積累起來。歷經數百甚至上萬年,母質中的鈣鹽和部分黏粒隨著淋溶而逐步下移,表層則逐步積累出具有相當厚度的腐殖質層,即黑土層。(引自中國國家地理雜志)
【生】閱讀材料,小組討論回答以下問題:
①描述黑土地在世界和我國的分布范圍
②分析影響黑土的形成因素有哪些?
【師】構建土壤的幾大成土因素相互作用的關系框架,引導學生重點舉例解釋①②③④過程
4、診斷病因,對癥下藥
【師】引導學生制作訪談提綱
【生】對農民、村支書以及黑土研究專員分別進行訪談,整理收集到的訪談資料
【生】課堂上分享資料,總結黑土退化原因,形成思維框架
【生】角色扮演: 根據自己所調查的對象,分角色扮演,總結相應的解決措施
【師】讓學生下課后搜索更多提高土壤肥力方法的資料,下節課一起分享
(七)教學反思
本節課先通過在地理實踐中搜集黑土相關的資料,再通過課堂上的交流展示、理性思考從而突破黑土的成土因素這一重點內容,因此事先的準備尤為重要,要保證訪談提綱編寫的是否恰當、學生的出行安全能否保證等諸多方面,還有待于更加嚴密的思考和改進。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