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巖 陳東 王銳昌 劉春麗 胡素影 李媛
◆摘? 要: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戰略舉措。針對“機械原理”課程進行課程思政建設,探討了“機械原理”課程思政的必要性,課程思政的基本思路和方式方法,以部分內容為例,介紹了課程思政的實踐過程,以期真正實現“教書育人”的教育目標。
◆關鍵詞:高等教育;機械原理;課程思政;教書育人
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戰略舉措。《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指出,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抓好課程思政建設,要解決好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兩張皮”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切實增強課程思政意識,建立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融為一體的育人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中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終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為現實。可見,高等教育責任之重大。
1“機械原理”課程思政教學的必要性
機械原理課程是機械類各專業方向必修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課程研究內容是有關機械的一些最基本的原理及常用機構的分析與綜合方法。這門課是連接基礎課和專業課的橋梁,學好本課程對大學生整個知識體系的構建至關重要,也會影響到大學生的人生規劃和職業前景。通過本門課程的學習,學生應該掌握常用機構的設計方法,初步具有擬定機械系統方案的能力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發現,部分學生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學習沒有規劃,上課比較懶散。部分教師重知識傳授,輕德育教育;重理論教學,輕能力培養。然而,社會需要的人才不僅要掌握扎實的基本理論和專業知識,還要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社會責任感和積極的人生態度。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恰當地引入思政元素,實現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的協同效應,進而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提升育人成效。
2“機械原理”課程思政的基本思路
2.1堅持知識優先的原則。
在“機械原理”課程的授課過程中,要保證“知識傳授”的主體地位。首先,本門課不是思政課程,沒有必要將太多的思政內容放在教學過程當中,否則就會有舍本逐末的感覺。其次,本門課程內容量大,難度也較高。在規定的學時內將知識很好地傳遞給學生,使學生理解并會應用并非易事。因此,留給“課程思政”的時間有限。再次,如果引入過多的思政元素,理論知識傳授必然會受到影響,自然會削弱知識講授。
2.2堅持恰當融合的原則。
在引入思政元素的過程中,不應該是矯揉造作的,而應該是順理成章的。教學內容與引入的思政元素應該緊密相關,相輔相成,教學內容能夠體現思政元素,或思政元素能夠促進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應用。不能生搬硬套,否則會顯得突兀。
2.3堅持隱形滲透的原則。
“知識傳授”和“課程思政”不應該是相對獨立的,而應該是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的。在引入思政元素的過程中,不是大張旗鼓的,而應該是潤物細無聲的。也就是說,思政元素相對于課程知識,它是零星的、分散的,摻雜在授課過程當中。課程知識與思政元素的來回過渡是柔和的,是水到渠成的。
3“機械原理”課程思政的方式方法
3.1采用播放短視頻的方式
由于視頻有聲音、有影像,能夠更加感染人和鼓舞人,學生也比較感興趣。因此可以挑選一些與授課內容相關的帶有思政元素的短視頻,在課程內容結束之后或在課間為學生播放。
3.2采用“項目式”教學模式
教學過程中嵌入項目設計實踐環節,學生以團隊形式組建項目群。團隊一般由4~5名學生組成,項目注重從企業需求、工程實踐和社會實踐中提煉問題,結合課程內容,擬定題目。指導教師指導學生團隊完成機構選型、三維模型構建等過程,提升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社會責任感。
3.3采用語言的藝術
或者講一些名人傳記,或者在授課內容當中穿插一些名人名言,或者直接說一些感人、勵志、貼心的話,內容涉及:為人處世的態度、責任意識、家國情懷、工匠精神、創新意識、合作精神等等,給學生充充電,改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4“機械原理”思政教學實踐
4.1緒論思政案例
緒論模塊主要介紹課程研究對象、研究內容、課程地位及學科前沿發展,在該模塊我會簡述我國機械行業的發展現狀,我國是制造大國,發電設備、機床、汽車、電子制造等產品產量居世界前列,但不是制造強國,有些裝備的關鍵元器件仍依賴進口[4]。讓學生們體會到作為機械學子的使命感。為了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懷,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向學生介紹“中國制造2025”,推薦學生觀看《超級強國》、《大國重器》等視頻。結合創新設計大賽案例培養學生學習本門課程的興趣和創新思維,引導學生對本專業的熱愛,并投身到專業研究之中。
4.2機械系統的組成及方案設計思政案例
該模塊介紹機械的主體部分由機構組成,不同類型的機構組合成不同行業、不同功能、運動形式多樣的機械產品。通過播放不同類型機構和機械產品的動畫,讓同學們看到豐富多彩、千變萬化的機械世界,激發學習本專業的興趣,增加對機械產品的認知。以內燃機為例,介紹機械系統的組成。內燃機中包含有連桿機構、凸輪機構和齒輪機構,每個機構都實現一定的功能,完成自己的動作,并且各機構的動作要相互配合、相互協調。同樣,我們在設計機械時也要考慮機械系統的組成、各機構的運動形式、各工藝動作的時間順序及運動協調關系。
通過結構組成原理和構件之間的協調配合,引導學生學會自律,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和團隊協作精神。
4.3平面連桿機構思政案例
講授急回特性時,以牛頭刨床為例,為了提高勞動生產率,節省非生產時間,牛頭刨床的刨頭在返回行程的平均速度大于工作行程的平均速度。引發學生思考,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合理地安排時間和工作的順序,以提高工作和學習效率,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講授機構死點特性時,介紹死點位置的危害,怎樣采取措施讓它順利通過死點位置。但有時,我們也利用死點來工作。例如:飛機起落架、機床夾具等。引導學生辯證地看待事物和問題。沒有絕對的好和絕對的壞,做事不要走極端。
連桿機構的設計部分內容,培養學生的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和“工匠精神”,做機械設計要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確保每個部件的質量,對產品、對用戶、對社會負責。
5結語
將思政元素引入“機械原理”課程的教學過程當中,實現了知識傳授、價值塑造和能力培養的相互融合。在學好理論知識的前提下,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家國情懷、工匠精神、創新意識、合作精神,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為社會培養德才兼備的機械工程創新人才。
參考文獻
[1]教育部. 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教高〔2020〕3號)[EB/OL].2020年05月28日.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2]習近平.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17年10月27日.http:// www.china.com.cn/ 19da/ 2017-10/27/ content_41805113.htm
[3]陳曉.《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思政”改革探索與實踐[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30):73-74
[4]何麗紅,劉蘭,王先安等.新工科背景下機械原理課程思政教學建設[J].科教文匯.2020(497):81-82
[5]王會,孟俊煥.新形勢下課程思政元素融入《機械設計》教學過程的探索與實踐[J].汽車教育.2020(22):194-195
作者簡介
孫巖(1979-),女,滿族,遼寧錦州人,遼寧科技大學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學院,講師,碩士,主要從事機械工程領域的教學和科研工作;陳東(1972-),男,遼寧人,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機械工程領域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王銳昌(1963-),男,副教授,碩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機械工程領域的教學和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