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忠
◆摘? 要:地理學是一門實用性的自然學科,其研究范圍極其寬廣,涉及地質、地形、水文、氣象、洋流、天文等諸多知識。同時,地理學知識可延伸應用到旅游、礦產及能源勘探、考古、工程建設、自然災害預測和防控等多個領域。初中地理教學重在讓學生明白地理學科的重要性,掌握并能靈活應用地理基礎知識。鑒于地理學科知識的寬泛性,教師可結合其他多個學科知識進行聯合教學,進一步拓展學生思維,培養其聯想、探索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
◆關鍵詞:學科融合;初中地理;教學應用
初中階段,地理教學要嚴格按照新課標總對學生地理素養的要求進行。其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為重要內容之一,需要學生在理解地理知識基礎之上,建立完善學習框架,參與豐富的地理實踐活動,進行知識系統化學習,并提高其對知識運用能力。這一育人目標和立德樹人的內涵高度相符,結合地理學科特點,為學生設計高度可行的學習活動,突出其實踐能力培養,完成教改目標。
一、初中階段學生學習地理現狀
(一)學生方面
初中階段的部分學生對地理這門學科會感到很陌生,這會導致這部分學生對地理學科的認知產生偏差,尤其是一些抱有僥幸心理的學生,認為地理并不是主要的學習科目,平時不需要花時間認真學習,做練習時翻翻書、找找答案就可以了,這種學習認知讓學生很難深入到對地理知識的學習中,而且在這種學習環境和氛圍的影響下,一部分認真學習的學生也會受到影響。但是初中階段的地理學科是打基礎的關鍵,該階段不僅是培養學生地理思維的重要時期,還對學生今后的地理學習產生很大的影響,這就需要學生在初中階段打下良好的地理基礎,同時,地理作為一門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學得不好也會限制學生今后的發展。
(二)教師方面
由于地理學科在中考中并沒有很高的分數占比,部分地理教師自身對于這個科目都不重視,這就導致他們很少讓學生去熱愛、去學習地理。一些地理教師授課時往往按部就班地照著書本上的地理內容講授一遍,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很難讓學生產生學習興趣。此外,部分地理教師沒有隨著時代的發展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同一節課程只準備一次,久而久之就會給學生帶來枯燥無味的學習感受,并產生厭惡學習地理的心理。由于現在部分教師將自身作為教學的主體,在課堂上不停地講,學生則一直都處于一種被動接受的狀態,這也大大降低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效果。
二、多學科融合教學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一)初中地理教學與語文學科的融合
語文素有“百科之母”之稱,初中語文課本中有很多寫景、寫人、敘事抒情的文章、詩詞,這些文本中包含了很多地理知識內容。教師在地理教學中可以對其進行分析,挖掘出其中的地理知識信息,并指導學生進行學習。如七年級中李商隱的《夜雨寄北》中,“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其中的“巴山”不僅指“大巴山”,還指綿延在川、隴、陜、鄂四省邊境的整個大巴山系。“大巴山”又與秦嶺一起構成了我國的南北地域分界線、北亞熱帶和暖溫帶的過渡帶、長江與黃河的分水嶺、南北動植物交會與融合地帶、西部高原與東部平原的連接點。另外,“巴山夜雨”的成因也和當地特殊的地形條件有關,當地山脈綿延高大、云厚霧重,白天熱對流不顯著,但夜晚冷空氣順著山坡下沉,暖空氣抬升,云層上冷下熱,加速對流作用,所以夜雨較多。又如七年級上冊《約客》中有句“黃梅時節家家雨”,主要描寫的是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景象,“黃梅時節”指的是農歷的五月前后。地理教學中教師引用一些經典的古詩詞,將其與地理現象進行對應,可極大地提升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也能幫助學生對語文知識進行鞏固。
(二)初中地理教學與數學知識的融合
地理是一門文理兼備的綜合性學科,既有很多固定的顯像知識,又有很多隱性的原理,需要通過分析、計算、統計才能得出結論,這就需要應用到數學知識。在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對于一些邏輯性較強、知識隱含性較高的地理知識,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數學運算方式來得出答案,從而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識中的奧秘。如初中地理中關于氣溫與海拔的關系,需要通過已知條件進行系列換算,其中原理便是“山地氣溫隨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平均每升高100m,氣溫約降低0.6℃”。例如,教師提問:某地山腳溫度為22℃,山頂溫度為4℃,山腳海拔為600m,如何獲得山頂海拔呢?通過分析并運用數學計算思維,引導學生按兩個步驟進行解答:第一步,按公式“相對高度=溫差m℃×100m/0.6℃”,計算出山頂和山腳的相對高度,即:()22℃-4℃×100m/0.6℃=3000m。第二步,按照“低溫區海拔=高溫區海拔+相對高度”,通過已知條件計算出未知高度,即:山頂海拔=600m+3000m=3600m。運用數學計算知識可以幫助學生準確獲得地理信息中的隱含知識,既可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又能提高其知識綜合應用能力。
(三)初中地理教學與歷史學科的融合
歷史是對過往的人、事、社會現象、科技、文化藝術、思想等內容的客觀記錄、總結和研究。初中歷史涉及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古代史以及近現代史等內容,這些歷史知識中的地圖信息、人物事跡等反映出了特定時段的地理知識,具有很大的研究價值。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充分挖掘一些典型歷史知識來輔助地理教學,可起到非常好的教學效果。如在進行地理地圖教學中,教師可結合“戰國七雄”這節知識,以七個諸侯國的疆域范圍、都城位置以及七雄爭霸中發生的著名戰役(桂陵之戰、長平之戰、馬陵之戰)等內容為引子,指導學生在中國現代地圖上圈出戰國七雄的疆域范圍,對其國都地名進行古今對照,并在當前地圖中標識出來,讓學生找出歷史上著名戰役的發生地點,分析該地的地理特征,以此培養學生的地理識圖、解圖能力。
三、結束語
多學科融合地理教學發揮了不同學科的各自優勢,建立了不同知識點之間的有機聯系,既可以提升地理學科的教學質量,豐富教學內容,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又能實現多學科知識的同步學習和鞏固,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非常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葉鵬,余曉霞.對新課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課堂有效教學的思考[J].速讀(下旬),2017.
[2]葉偉.初中地理教學中的圖像教學探析[J].新課程·中學,2018(03).
[3]陳思思.中國夢視域下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哈爾濱理工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