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昶桂


◆摘? 要:本文根據人教版新教材中《土壤》這一課程的內容和課程標準,設計相應教學過程,帶領學生探究如何在野外觀察土壤,并讓學生掌握土壤的形成因素及過程。本設計旨在將地理學科核心素養落實到實際教學中。
◆關鍵詞:土壤;核心素養;教學設計
一、問題提出
人教版地理新教材新增加了《土壤》這一課程,高中地理教學領域中對該課程教學的研究還比較少。因此,筆者根據課標要求,基于地理學科核心素養設計《土壤》教學活動。
[課標解讀]
課標要求方面,“通過野外觀察或運用土壤標本,說明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包括了兩個方面的內容:如何在野外觀察土壤;結合土壤標本分析土壤的形成因素及過程。
核心素養目標方面有以下要求,區域認知:能夠結合各地的土壤標本,知道影響該地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地理實踐力:觀察、了解土壤的構成及特點;綜合思維:能夠運用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的知識,理解和掌握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和過程;人地協調觀:認識土壤對生物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樹立因地制宜利用當地土壤發展生產的人地協調觀。
二、教學過程
1.導入。利用多媒體展示亞馬孫河流域的“自然土壤”和“生物炭改良后的黑色土壤”圖片,展示課本導入部分文字材料,請學生思考材料中的問題。
[設計意圖]
充分利用課本的課前導入,創設雨林土壤情境,引發學生思考,設置懸念。
2.土壤概念及成分構成。教師提問:什么是土壤?土壤由什么構成?學生回答后,教師點評并展示答案:土壤是指陸地表層具有一定肥力,能夠生長植物的疏松表層。土壤構成要素見表1:
[設計意圖]
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自行查閱課本等資料,培養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加深學生對概念知識點的記憶,鍛煉學生的地理實踐力。
3.觀察土壤。教師提示野外觀察土壤可從土壤的顏色、質地、剖面構造進行。
(1)教師分別展示我國東北的黑土、南方的紅壤和四川的紫色土圖片,讓學生觀察土壤顏色。
(2)教師展示土壤質地概念:按不同粒級的礦物質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對比例,可分為砂土、壤土、黏土。教師展示砂土、壤土、黏土圖片并解釋三者粒徑大小差異和性質差異,并讓學生完成表2
(3)教師展示“森林土壤剖面”和“耕作土壤剖面”,并解釋各土壤層特點,讓學生對比兩種土壤剖面的差異,分析原因。
[設計意圖]
教師引導和學生探索相結合,教師創設情境,學生結合自身經驗進行問題探究,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
4.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組織學生閱讀課本相應內容,分小組找出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有哪些,思考并討論各因素是如何影響土壤形成的。請一個小組的代表進行發言,再請另一個小組代表進行補充。影響土壤形成的因素:氣候、母質、地形、生物、時間。
[設計意圖]
通過小組合作探討,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能力。學生之間可相互學習、相互促進,運用頭腦風暴的方式,綜合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的知識,理解和掌握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和過程,鍛煉學生的綜合思維。
5.區域土壤現象分析。學生分組討論以下常見的土壤現象:四川盆地的有些地方巖石是紫色的,土壤也呈紫色;對耕作而言,我國東北平原的土壤肥沃,而南方地區的土壤相對瘠薄;山頂土壤的顆粒較粗,山前平原土壤的顆粒較細。請學生代表指出形成上述土壤現象的主導因素,嘗試對上述土壤現象作簡要解釋。教師對學生回答進行點評和補充。
[設計意圖]
將前面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地理環境中,知道各區域的土壤形成差異,鍛煉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起到知識遷移、鞏固和拓展知識的作用。
6.土壤的功能與養護。學生思考土壤的功能有哪些,如何保護土壤?請學生回答,教師點評并講解。
土壤功能:土壤為植物生長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條件;土壤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土壤和人類的關系十分密切,因為人類生存必須發展農業,以取得食物;人類種植農作物是以土壤為物質基礎的;人類飼養動物,也主要以植物為飼料。
土壤護養的措施:土地休耕、作物輪作、種植綠肥、廣施農家肥、撒熟石灰等。
[設計意圖]
讓學生認識土壤對生物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樹立因地制宜利用當地土壤發展生產的人地協調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