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少林
摘要:作為全世界隔代撫養率最高的國家,中國的祖輩對第三代的撫養做出了重大貢獻。隔代撫養緩解了一個家庭在生活上的壓力,也減輕了父母在子女年幼時期的心理壓力。但由于老年人自身的局限性,隔代撫養家庭在教育方面也出現了諸多問題,對孩子的成長產生了不良影響。文章就隔代撫養帶來的影響進行探討,并提出一些建議,希望能幫助隔代撫養家庭減少教育中常見的一些方向性錯誤,營造一個有利于孩子成長的家庭環境。
關鍵詞:隔代撫養;家庭教育;溺愛;忽視;自我負責
伴隨著我國的城市化進程,壯年一代在努力奮斗,對于很多家庭來說,撫養孩子的任務落在了祖輩身上。據《新聞周刊》披露,2014年全國范圍內進行的隔代撫養情況調查結果顯示,我國有近一半的孩子由祖輩照顧撫養。農村隔代撫養主要由孩子的祖輩尤其是爺爺奶奶單獨撫養居多,而城市更多的是由父母和祖輩共同撫養[1]。
一、隔代教育產生的影響
在隔代撫養中,祖輩有更多的時間照顧和陪伴孩子,孩子與其祖輩生活在一起,也給祖輩帶來了生活上的樂趣。但老年監護人普遍存在著教育觀念落后的現象,對養育孩子的理解比較片面,認為“養”就是滿足孩子生理上和物質方面的需求,而他們總想給予孩子更多的東西,容易過度滿足孩子的需求,表現為溺愛;“育”就等同于供孩子上學,而且往往只關心成績,無法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期待和需求,無法給到有質量的陪伴和支持,表現為忽視。在這樣的一個矛盾之中培養出來的孩子,容易出現行為和心理上的問題。根據中科院剛剛發布的2020年中國國民心理健康藍皮書顯示:全國青少年抑郁檢出率為24.6%,其中輕度抑郁為17.2%,中重度抑郁為7.4%[2]。
1.生活上的包辦和物質上的過分滿足容易養出眼高手低的人。祖輩往往比孩子的父母更疼愛孩子,他們不辭勞苦地替孩子做各種各樣的事情,甚至當孩子提出過分要求時,祖輩也不知道如何拒絕。一方面是心疼孩子,見不得孩子“受苦”;另一方面也是缺乏耐心,希望快速替孩子把事情做完或解決麻煩。這種包辦和替代其實是剝奪了孩子自我選擇的權力以及探索世界的機會,最終使孩子喪失了自我負責的能力。它不僅使得孩子缺乏生活自理的能力,還極易養成不勞而獲的習慣,更可怕的是喂養了孩子虛假的強大自我,因為孩子會本能地把成人給他的物質滿足和替他處理麻煩的能力等同于自己的能力。帶著這樣的矛盾步入社會,很容易出現各種心理和行為問題,成為人們所說的巨嬰、憤青。
2.精神需求和情感支持上的缺失容易使孩子與現實世界脫節。馬斯洛將人的需求分為七個層次,從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愛、尊重需求、求知需求、審美需求、自我實現,并且提出,一般情況下,低層次需求滿足后才會出現高層次需求。老年人往往性格內斂,不擅表達愛,而且強調權威,不太懂得尊重孩子。很多老年人在孩子出現問題后常會抱怨:我已經給孩子提供了這么好的條件,他為什么還不滿足呢?老年人不明白,他們滿足孩子的僅僅是最低層次的生理需求。
3.不良的溝通方式將孩子拒之門外。當孩子碰上問題時,老年人的要求一般是服從,處理方式基本上是講道理,總以為思想意識提高了問題就解決了。這也導致了一旦孩子的表現不符合他們的預期,老年人更容易上綱上線,給孩子貼標簽,比如作業不認真就是不愛學習,撒謊就是道德有問題等等。老年人常常只按自己的標準講對錯,不符合標準和期待的時候就進行說教,孩子不服氣的時候,老年人往往表現出失望、憤怒等情緒,對孩子的反抗也只會采取打壓、訴苦或者討好、退讓等無效的方式,無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共情孩子,幫助孩子解決問題、走出困境。
二、隔代撫養的家庭教育建議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家庭教育尤其需要遵循這個理念。孩子是一顆種子,家庭教育的關鍵是創造一個愛和支持的環境,讓這顆種子生根發芽、茁壯成長。家庭教育的目標是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培養出自我負責的孩子,而不是用外在壓力管教出所謂聽話的孩子。
培養自我負責的孩子,一個基本的原則是“尊重而不放縱”。“尊重的需求”也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成長性需求的基礎,要把孩子看成獨立的個體,而不是成人的附庸,不控制、不包辦、不剝奪孩子自我選擇的權力和探索世界的機會。不放縱就是不溺愛,在大的原則問題上給予引導、在孩子能力缺失、自我放棄時給予協助。用一句話來說明,家庭教育就是要提供這么一個環境:放手讓孩子去嘗試,受傷了可以回家,有困難能得到支持。
1.每個人都愿意自我負責,但每個人也只愿意為自我選擇的部分負責。所以,不要剝奪孩子選擇的權力——不包辦、不控制,這樣孩子才會愿意去探索、去試錯并自我糾錯。孩子在一次次的選擇中懂得了如何做判斷,在真實的互動中慢慢獲得了各種能力,也漸漸擁有了自我負責的心態。
不包辦、不控制就是要求老年人管好自己。我們可以利用老年人服從權威和趨利避害的特點來加以引導。比如,通過學校、社區、未成年人心理輔導中心等機構來舉辦活動,對家長們灌輸培養自我負責孩子的理念、分享生命故事,讓家長明白控制和包辦的危害。對于老年人而言,學校的老師、社區等機構的專家們是無可置疑的權威,他們有義務服從。
2.情緒表達模式對于培養健全人格是很關鍵的。那些心理和行為出現問題的孩子,基本上是被情緒控制而喪失了客觀處理問題的能力,甚至失去了基本的認知和善良。那些落后于身邊同伴的孩子,通常家里都有情緒不穩定的家長,這些不良情緒以及情緒表達方式傳遞給了孩子,然后孩子把自己的很多時間、精力耗在了處理這些情緒上,與家長或討好、或對抗,而無法專心于自我發展。所以,家長需要做的就是控制自己的情緒,身教大于言傳。
在這點上,老年人其實比年輕父母更有優勢,因為他們更加疼愛孫輩,一般也舍不得打孩子,老年人其實是更寬容的。只是由于生活經歷的原因,他們更容易有意無意地使用苛責的語言。只要讓老年人克制自己苛責的語言和給孩子貼標簽的習慣,讓他們知道自己孫輩會比自己厲害,克制自己說教的欲望,老年人比孩子的父母更能營造一個包容、友愛的家庭環境。
3.了解孩子的需求和感受,給予支持。孩子作業拖拉、沉溺手機、膽小、愛發脾氣等等都只是癥狀,就像一棵樹,如果葉片枯黃花朵稀少,我們知道要去找土壤、水、肥、蟲害等原因而不是摘了黃葉了事。家長如果只想通過講道理或責罰等方式來解決問題、消除癥狀,只會越用力孩子離你越遠。
孩子的所有問題都可以理解為:他碰上困難了。比如身體不好、精神欠佳、作業太難、友誼出現問題、自信心受打擊等等等等。理解了孩子的困惑,滿足孩子心理上的需求,調整好狀態,孩子才有繼續前行的動力。
這一點對于老年人來說比較難,不過大部分年輕的父母做得也并不好。因此也不必苛求,更無需因為做不到而自責,因為一旦自責就會有焦慮等情緒,而這反倒成了阻礙。所以,在這點上,能給多少就多少,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
但我們能做的,是無論孩子有什么樣的行為問題,都不要下意識地去說教、去指責,而是先問一問孩子:碰上什么問題啦?內心有什么感覺或情緒啊?需要我們為你提供什么支持嗎?然后認真傾聽。至于孩子表達之后,能不能理解,或者給予多少支持,有一點是一點吧。最重要的是,假如家長能夠真心地用以上三個問題去嘗試理解和支持孩子,那么孩子肯定能感受到你是跟他站在一起的。這樣,孩子在遇到問題、感到困惑的時候,就不會因為你的說教而選擇逃避,不會因為遭受指責而選擇對抗,不會由于被處罰、貶損而認為自己差勁,他就能夠有動力來自己面對,有勇氣去克服困難,有信心去解決問題,在需要協助的時候也才敢于向家長尋找幫助。家就是孩子的依靠。
三、結束語
家庭教育是一個非常個性化的事情,我們無法給家長一個《育兒寶典》,老年人在認知、思想意識層面的落后也很難改變,但我們可以根據老年人的特點,因勢利導,化劣勢為優勢,讓老年人明白一些常見教育行為和自身不良習慣的危害,并通過權威的引導和孫輩監督,來改掉包辦、控制的欲望,克制說教的沖動,改掉使用苛責語言和上綱上線貼標簽的行為,養成凡事問問孩子需求和感受的習慣,就可以為孩子的成長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家庭教育中的很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參考文獻:
[1]林志忠.美國隔代教育家庭現況及支持方案之分析[J]. 中國家庭教育,2002(459 ).
[2]《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