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冬秋 甄子會
摘 ? 要:2020年伊始的新冠疫情給各行各業的發展帶來困難,在全民居家隔離的背景下,教育部發出“停課不停學”、“停課不停教”的通知,體育課基于本身的特殊性在全國范圍內以線上授課的形式全面開展。在教學實施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問題和挑戰,究其原因是施教者與受教者對線上教育的規律及原理認知的缺失。因此,在梳理與甄別與體育線上教學相關的認知主義理論、建構主義理論、行為主義理論、人本主義理論的基礎之上,分析疫情隔離期間各種學習理論對高校公體課線上教學的指導意義,以期為普通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提供新的發展思路、開辟新的發展路徑。
關鍵詞:疫情防控;線上教學;理論基礎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1)26-0068-03
體育課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課程,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都是以實踐教學為主、理論教學為輔。此次疫情防控背景下全媒體線上授課對體育課的沖擊與挑戰可能是最大的,在實際操作運行過程中出現了諸如教師資質不足、應對教學突發事件不力、教學資源相對匱乏、學生參與積極性不高、教學模式單一、師生互動延遲、教師糾錯受阻、教學管理策略有待進一步提升等等問題。凡此種種折射出來的問題只是表面上的現象,其實質是施教者與受教者對線上教育的規律及原理認知的缺失,因此,有必要對體育課線上教學的理論進行梳理與甄別,以期更好認識線上教學規律,提升高校公共體育課線上的教學質量,增進教學效果與鍛煉效能。
一、體育相關教學理論
(一)行為主義理論
行為主義(Behaviorism),或稱行為論和行為學派,是以經驗主義為哲學背景,在此基礎之上由美國心理學家華森(John B.Watson,1878-1958)于1913年創立的理論。行為主義最早期的理論基礎為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實驗,因此,行為主義主要關注在學習過程中一個刺激的加入能夠對學習者行為起到的關鍵聯結作用。該觀點綜合了20 世紀初華生、桑代克、斯金納等提出的操作性條件反射學習理論,以及在20世紀70年班杜拉提出的社會學習理論[1]??偟膩碚f,行為主義理論在“刺激—反應”這一行為鏈條上更側重于“刺激”,認為“刺激”是決定學習效果的最關鍵因素,而在某種程度上忽視了學習者所處的環境、心境、意愿、動機等主客觀因素。早期的行為主義理論認為,行為就是有機體用以適應環境變化的各種身體反應的組合,這些反應不外乎是肌肉的收縮和腺體的分泌。它們有的表現在身體外部,有的隱藏在身體內部,其強度有大有小。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行為主義理論也在不斷地充實、發展,但是卻始終擺脫不了過分強調“刺激”的機械性。后期班杜拉提出的新行為主義理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進行了修正,提出人、環境、行為三者之間的交互作用和交互影響,并試圖運用函數關系反應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規律性聯系,但是該理論依然具有一定的機械性與局限性。
(二)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constructionism)的產生源于對兒童認知發展心理學相關理論的研究,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興起。建構主義理論認為人總能將個人意義帶入自己的認識世界,強調學習過程的建構性(construction),即我們認識事物是個人經驗的直接結果[2]。從字面上我們就不難看出,構建主義學習理論更側重于學習的主體——學生的能動構建過程。換言之,知識的學習與積累像蓋房子,在磚瓦與水泥等基本材料相同的情況下,蓋出的房子卻是千差萬別的。對于學生來說,一樣的學習內容與學習條件,學習的效果又是千差萬別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主張,知識并非單由教師傳授獲取,反之是學習者自身在一定社會文化背景下,在施教者與學習伙伴的幫助下,獲取一定的學習資源,通過自身的意義建構而成。構建主義認為,知識不可能以實體的形式存在于某個個體之外,語言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賦予了知識以客觀性并取得了相對普遍的認同,對于每個學習者個體而言,由于知識儲備、相關閱歷、文化環境、學習情境甚至于學習者本身的個性特征等的千差萬別,導致對于同一學習內容的理解迥然不同甚至大相徑庭,因此,真正的學習是由學習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經驗背景、文化程度與理解能力而建構的過程。
(三)認知主義理論
認知心理學(cogn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紀50年代中期在西方興起的一種心理學思潮。廣義指研究人類的高級心理過程,主要是認識過程,如注意、知覺、表象、記憶、創造性、問題解決、言語和思維等。狹義的認知心理學相當于當代的信息加工心理學,即采用信息加工觀點研究認知過程[3]。不同于行為主義者研究外顯可觀察的行為,認知心理學將研究重點轉移至人的內部心理過程,在研究方法上,針對行為主義者只強調嚴格的實驗室方法,排斥一切主觀經驗的報告。認知心理學十分重視主觀經驗報告,認為改變外部條件只是揭示知識結構的輔助手段而非目的。聯系前文我們不難發現,在某種程度上認知主義理論與行為主義理論像是從一個原點出發而發展路徑截然相反的兩條射線,即行為主義理論強調外部刺激,忽視學習者的心理過程;而認知主義理論過分強調學習過程中內在心理過程,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影響學習過程的各種外部信息。因此,認知主義理論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四)人本主義理論
人本主義(humanism),是20世紀50年代興起的教育理論,代表人物為羅杰斯。在人本主義之前,心理學領域中占主導的人性理論有兩種:一種是弗洛伊德的觀點,他認為人主要受性本能和攻擊本能控制;另一種觀點來源于行為主義,走向另一個極端,把人看做是較大、較復雜的老鼠——認為人與老鼠一樣,只是機械地對環境中的刺激作出反應,其中并沒有任何主觀的控制。這兩種理論都忽略了人性中的一些重要方面,例如“自由意志”和“人的價值”等[4]。這兩種觀點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受到一些有識之士的懷疑與詰問,在此背景下人本主義理論應運而生。人本主義理論建立在馬斯洛的“自我實現”理論基礎之上,主張學習是個人潛能的充分發展,強調人作為學習主體的尊嚴與價值,認為教育活動不是一個僵化的工業化過程,而是一個有機的、交互的、能動的、發展的、創造性的過程,教育活動應該關注“供給學習者的精神和熱情”[5],教育的宗旨應該是健全完整的人格,達成人的自我實現,不拘泥于短期的學習目標,關照人的終極成長,使人真正成為一個“知情合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