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教育形式正在不斷變化和調整的過程中,而這就需要教師能夠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方式和模式,進一步活躍課堂氛圍,從根本上激活和點燃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需認真分析和了解“互聯網+”,掌握應用“互聯網+”構建英語課堂的方式,同時學會運用“互聯網+”優化課堂教學的模式,使學生能夠對英語知識的學習始終保持濃厚的興趣、強烈的欲望。
【關鍵詞】“互聯網+”;小學英語;學習興趣;構建原則
【作者簡介】張蘇雯,江蘇省南通市如皋市江安鎮黃岱小學。
要想進一步推動英語教學的改革,使學生能夠產生濃厚的學習熱情,就需要教師將“互聯網+”的價值發揮出來。因此,教師可運用“互聯網+”調整和優化課堂教學的導入模式,調整和改變英語知識的呈現方式,同時還可構建出更加真實、有趣的對話情境。這樣的課堂不僅能夠夯實學生的知識基礎,同時還能鍛煉學生應用所學知識的能力,改變學生對英語學科的固有印象。
一、“互聯網+”時代下小學英語教學模式的構建原則
1.便捷性原則。如今,我國已經進入信息時代,互聯網+逐漸融入不同的行業中,英語教師也應當將其應用到日常教學中。在應用互聯網+進行教學時,教師應當遵從便捷性的原則,不斷優化和調整教學流程,實現學生學習質量、教師教學效率的同步提升。在正式教學前,教師需要及時匯總所要教學的內容,結合學生具體的學習情況,從網絡上搜集各式各樣的學習資料,并將其上傳到學習平臺上,為學生下載資料、在線學習提供諸多便利。利用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突破空間、時間的限制,還會讓學生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同時,網絡平臺還能有效增進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提高交流、互動的便捷性,幫助學生及時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諸多問題,最終實現學生交際能力、表達能力的同步提高。
2.開放性原則。互聯網+能夠保證英語課堂更加開放,可有效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和視野,使其形成良好的開放性思維。無論是學習何種語言,不能僅僅依靠課堂中學習的知識,而是要將語言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重視語言的實踐和應用。英語是當前世界上的通用語言,其應用更加頻繁。此時,教師就可從網絡上搜集更多與英語教學相關的學習資料,拓展學生學習的渠道和空間,為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學習空間。教輔材料、傳統教學無法滿足當前人才培養的實際需求,因而更需要教師能夠搜集、應用和整合多種不同的學習資料,努力構建出一個具有較強開放性的英語課堂。
3.創新性。在小學階段的教學中,教師需重視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尤其是創新能力的提高。教師可利用互聯網+構建不同的教學情境,使學生能夠獲取不同的學習體驗,從根本上激活其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英語教學的趣味性和創新性,能夠使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分析和解決各種問題,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在此過程中,學生的創新能力、表達能力也將會獲得有效提升。
二、“互聯網+”時代激活小學生學習英語興趣的方法與策略
1.優化導入方式,點燃學習熱情。在過去,部分教師在教學時往往不夠重視導入環節的設計,通常在上課時直奔主題,而這就會導致學生難以順利從輕松和諧的課件玩耍中,平穩過渡到較為沉悶、緊張的學習氛圍中,最終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也將會大大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當前“互聯網+”的時代下,英語教師應當學會運用互聯網優化和創新課堂教學的導入環節,并播放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動畫、歌曲、視頻等,使英語課堂能夠充分煥發出生機與活力,增添更多的趣味元素。這樣的課堂能夠有效聚焦學生的注意力,使其能夠對新知識的學習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理,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熱情。
例如,在教學譯林版六年級上冊Unit 8“Chinese New Year”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展示今年的日歷,并利用談話的方式導入新知識:“Now, listen to the music and say the name of the song.”之后,教師可為學生播放歌曲Happy New Year。在聆聽后,很多學生都能說出這首歌曲的名字。教師需繼續引導學生:“You're great. You know the name of this song. Can you tell u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New Year and foreign new year? Let's sing the song happily together.”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這首歌的歌詞,并與學生一起演唱這首歌。在完成演唱后,教師可鼓勵學生談談自己眼中的中國新年,并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國內外新年相關的圖片、視頻等。有的學生說:“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New Year and American new year. I like Chinese new year very much because I have a longer holiday in the new year.”。
利用歌曲、視頻等方式導入該節課的教學主題,能夠營造出較為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使學生的思維變得更加活躍,盡快進入最佳學習狀態,保證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
2.轉變知識呈現形式,降低學生理解難度。面對當前的“互聯網+”,教師的教學不再只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模式,而是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調整和優化知識的呈現方式,便于學生理解和接受英語知識,使其能夠對英語知識的學習始終保持濃厚的興趣。對于我國小學生來說,英語知識是一門較為陌生和抽象的語言,缺少良好的語言環境,這對學生的學習產生較大的消極影響。因而,教師就可將互聯網的作用和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學會運用動畫、視頻等形式呈現出來,充分利用學生的形象思維和感性思維,使其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語知識。
例如,在教學譯林版五年級上冊Unit 3 “Our animal friends”時,該單元的內容主要圍繞著動物,因而教師可設計一些有趣的導入性語言:“Do you like small animals? Do you have pets? What's your favorite animal?”這時,很多學生都開始紛紛表達自己的想法。有的學生說:“I like lovely cats very much. They are very flexible and lovely.”。之后,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技術同步展示不同動物的圖片,除了教材中的動物外,還可加入一些學生喜歡的動物、瀕危動物、野生動物等。同時,教師還可圍繞著這些動物進行隨機提問:“Do you know what the animal in this picture is? How do you know about it?”學生需要根據圖片中的動物回答問題。教師還可組織學生利用教材中的語法、句型等,在小組中展開討論和交流,使其初步了解他人喜歡和不喜歡的動物,并牢牢掌握該節課的英語知識。
利用這樣的教學方法,互聯網+能夠有效改變當前英語知識的呈現形式,將較為抽象的英語知識更加直觀地呈現出來,使其能快速掌握和理解全新的詞匯、語法等,為接下來的教學奠定良好基礎。
3.構建真實的對話情境,鍛煉表達能力。學生要想真正學好語言,就需要經常進行交流與對話,這也是英語學習的最終目的。互聯網+給英語教學提供更多的便利,而教師需要充分利用這一點,靈活運用信息技術構建出更加真實的對話情境。教師可運用音樂、視頻、動畫等形式,構建出一個交流的場景與畫面,提供大量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素材,從根本上激發學生開口表達和交際的欲望,其學習態度、狀態也將會發生較大改變。同時,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參與到英語對話的編創、設計以及表演對話中,打造出一個生動的互動式英語課堂,使學生能夠在英語課堂中獲取真實的交流體驗,積累更多的對話經驗,最終實現學生表達能力的提高,掌握更多的表達技巧。
例如,在教學譯林版六年級下冊Unit 5 “A party”時,教師可先借助多媒體設備播放派對的視頻,動聽的音樂、快樂的氛圍能夠給予學生聽覺上、情感上的良好體驗,使學生能夠初步感知和了解派對的相關內容。之后,教師可圍繞著派對提出問題:“Do you know about parties? Do you like parties? What kind of parties have you all been to? What do you need to prepare for a party?”,學生需要表達自己獨特的想法和觀點,學會運用教材中的語法和句型。同時,教師還可創設對話情境,鼓勵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重新演繹派對的場景,模仿課文中的內容設計對話內容,完成口語交際訓練。
在這樣的課堂中,教師能夠將互聯網+的作用和價值充分發揮出來,構建出最真實的派對場景,激活學生表達的欲望,使其能夠主動交際、互動和表達。在直觀畫面的影響下開展不同類型的口語交際,能夠真正實現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有效提高。
三、結語
總而言之,科學技術正在快速發展,目前很多領域都需要互聯網技術的幫助與支持,同時也給教育領域帶來更多的便利。因此,英語教師需要學會運用“互聯網+”,構建真實的對話情境、調整導入形式、優化知識的呈現形式,使學生能夠對英語知識的學習始終保持熱情和新鮮感,最終實現其英語素養的穩步提升。
參考文獻:
[1]趙敏.淺議激發調動學生學習英語興趣的思考[J].信息周刊,2019(48):1.
[2]常志奎.“互聯網+”時代激發小學生學習英語興趣的策略[J].新智慧,2020(6):28.
[3]蔡小演.借助互聯網+激發小學生英語學習興趣,培養閱讀習慣[J].校園英語,2019(46):208.
[4]柯莉群.“互聯網+”背景下小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培養[J].廈門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9(1):83-87.
[5]王曉麗.互聯網+時代小學英語課程資源開發與應用[J].智力, 2020(12):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