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以聽促說,聽說結合”是初中英語聽說教學的有效方法,是將聽力與口語訓練的有機結合。在構建高效英語聽說課堂時,教師應創新英語輸出到輸出的各個環節,將核心素養中對學生英語能力的要求融入至教學之中,打牢學生的英語基本功,同時培養學生英語口語表達的自信。
【關鍵詞】初中英語;以聽促說;聽說結合;聽說課堂;高效
【作者簡介】張云清,福建省福州市福州高新區建平初級中學。
提升學生綜合語言能力是初中英語核心素養的組成,而培養學生聽說能力則是綜合語言能力訓練的重要一環。但在應試教學的背景下,許多教師放松了對學生英語聽說能力培養,經常將聽說教學簡單處理成詞匯教學、語法教學或閱讀教學,教學方法也比較單一,無法喚起學生對英語聽說的興趣,造成學生普遍英語口語表達能力較弱。聽說是英語學習輸入到輸出的過程,良好的聽說能力對學生英語水平提出較高的要求。教師在聽說教學時,也應把握英語輸入到輸出各個環節,優化教學方法,充實教學內容,讓學生能在課堂上得到有效訓練。
一、 初中英語聽說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初中仁愛英語每個單元都有相應的聽說練習版塊,聽說題型設計多種多樣,包括排序題、填空題、選擇題、填表格題等,力求訓練學生各方面能力,但教師在實踐教學中仍存在以下的一些問題:
1. 注重語言輸入,忽視語言輸出。英語聽說教學是語言輸入到輸出的過程,“聽”是語言積累和輸入的過程,“說”則是語言訓練和輸出的過程。許多教師都關注到語言積累的重要性,在聽說課中花費許多時間組織學生積累新單詞、句型句式等,但卻沒有意識到語言訓練的重要性,這導致一部分學生雖掌握大量的英語知識,卻因得不到及時訓練而逐漸淡忘這些知識點,在生活中也不會主動運用這些知識。
2. 過多關注知識,忽略能力培養。知識的積累是學好英語的基礎,能力的培養則是提升英語水平的關鍵。在核心素養組成中,語言表達能力、自主學習能力、思維能力等都是學生英語學習需具備的核心能力,教師在聽說教學時應有意識地將能力培養貫穿其中,促進學生綜合水平的提升。而現實中,許多教師多是將精力和重點放在知識點講解上,看似打牢了學生英語基本功,其實對學生英語長遠學習幫助較小。
3. 教學方法單一,無法培養興趣。教學方法的創新是教育界長久的課題,許多教師在聽說課堂上都采用聽力訓練-閱讀分析聽力材料-講評聽力素材-再次聽力訓練的方法開展教學,教學步驟比較傳統,學生缺乏互動性,因而通常課堂氛圍會比較沉悶,無法有效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因此該種教學方法必須加以優化。
二、 “以聽促說,聽說結合”的高效英語課堂教學策略
聽說課堂既包括“聽”的環節,也包括了“說”的環節。在對這兩個環節進行優化的基礎上,教師還需結合核心素養對初中英語教學提出的新要求,從思維訓練角度出發訓練學生英語思維,以更好地支撐學生完成英語輸出。
1. 創設情境,完成語言輸入,鞏固學生語言水平。在聽力訓練之前,教師可圍繞聽力材料內容有意識地創造情境,將目標語言引入其中,讓學生提前對將要聽到的內容有所準備,這樣才不會在訓練中無從下手。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教師發現,班級里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對于聽力較好的學生,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播放一篇新的聽力材料,他們也能很快找到材料中的重點并完成題目。但對于聽力水平較弱的學生來說,理解詞義、判斷句式結構就會耗費他們大量的時間,導致這部分學生無法跟上聽力節奏。為此,教師可在聽力前通過創設情境方式組織學生開展頭腦風暴,將聽力可能涉及的詞語和語句提前預知,做好聽力前的熱身準備。
以八年級下冊Unit8 Topic2 Section A “We can design our own uniforms”中聽力教學為例,該單元1a部分的聽力材料涉及許多生詞、短語和賓語從句,對于學生來說難度較大,尤其是脫離聽力原文完成聽力難度比較高。因此在聽力之前,教師引入了這樣的話題:Our school will design new school uniforms for us, what do you think about our new uniforms?在教師引入了該討論話題之后,學生紛紛提出不同的觀點,如The material should be comfortable/ I don't want our school uniforms that look ugly / I don't like a black school uniform等,教師在學生的討論中還穿插著引入聽力中會出現的語句,如 Could you tell me what he / she says? He/ She says that...等通過師生互動,讓學生逐漸熟悉接下來會聽到的目標語言,并且熟悉賓語從句的表達方法。與課堂板書相比,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更能加深學生對目標語言的記憶,有效地完成目標語言輸入。
從上述案例可以看出,目標語言輸入是聽說的重要環節,聽力訓練之前除了通過師生對話方式熟悉聽力文本,還可通過頭腦風暴思考與該主題相關的單詞來擴充學生英語知識儲備,為聽力訓練奠定良好基礎。
2. 適當創新,訓練思維水平,提升語言組織藝術。思維訓練是英語教學的重要一環,而思維品質也是英語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在聽力訓練中有許多需要運用到思維的環節,例如在回答選擇題時,有些學生能靈活識別關鍵信息,僅憑借聽取關鍵信息就能判斷該題目的正確答案。有時在回答主觀問題時,需要學生將聽力材料中相關信息點有效整合,梳理出與該問題相關的語言信息并組織語言,這需要學生具有嚴謹的思維邏輯。而在口語訓練中,同樣需要嚴密的邏輯思維才能將心中所想準確無誤地表達出來。
例如在九年級上冊Unit2 Topic 3 Section A的聽力訓練中,因為該聽力部分涉及protect the environment, working for an organization, reuse plastic bags等比較復雜的短語,學生在完成1b和1c的時候由于缺少相應的速記能力因此難度較大。于是教師轉化了教學思路,首先是讓學生聽一遍原文,初步理解原文內容并總結出原本主旨,在聽完一遍之后組織班級學生交流討論,得出本文是圍繞“環保”問題展開的,主人翁為一名記者和Jane,討論內容主要是在不同場合可以采取的環保措施。在了解了原文大概意思之后,教師又組織學生精聽原文內容,并且完成1b和1c的題目。同時在聽力訓練完成之后,教師還組織學生結合1c的素材內容,兩兩合作復述了聽力原文內容。
從上述案例可以看出,該教師的聽力教學遵循了由淺入深的教學方法,剛開始的初步感知是為了在學生腦海里建立起對聽力原文的框架性認識,讓學生學會在面對新聽力材料時先學會建立初步感知,再次閱讀時能在腦海中填補這些框架內容,使得聽力更有條理性和針對性。最后通過組織學生復述聽力原文的方式,又再次理順了學生的英語思維,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邏輯。
3. 組織訓練,完成語言輸出,增強語言表達能力。聽說訓練是有機結合的整體,聽力訓練為學生口語表達積累了有效素材,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儲備,而口語表達則為學生創造了語言輸出機會,將所學運用到實踐之中,這樣才能保證聽說教學的完整性。在進行語言輸出訓練時,為保障輸出訓練的高效性、趣味性,教師可利用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通過組內相互訓練或探究某個問題的方式來訓練自己的口語表達,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教師也可通過任務型訓練的方式,為學生布置不同的交流主題,通過圍繞主題討論的方式打開學生的思維,匯總各種精彩的語句表達。無論是何種訓練方式,其目的都在于鼓勵學生張口說英語,主動在生活中運用英語,使英語真正成為學生的一種語言表達方式。
仍以在九年級上冊Unit2 Topic 3 Section A教學為例,在思維訓練環節教師其實已經組織學生圍繞1c的內容兩兩對話復述原文內容,這也是一種語言輸出的過程,但這個過程更多偏向于對學生思維的訓練,幫助學生理清對原文思維脈絡的理解。為拓展學生思路,創新學生表達方式和提高學生詞匯量,教師在Section A聽力內容完全訓練結束之后,為學生布置了課后討論的題目:How to be a greener student in our school?與前面的對話訓練相比,本環節對學生口語表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學生跳出原文給定的思維框架,思考自己想要表達的點。但為輔助學生的思考,教師也在其中進行了有效引導,例如有的教師會給出如下一張表格為學生提供幫助:
通過以上表格啟發學生的思考,同時以小組討論方式集思廣益,為學生開展頭腦風暴,最后由小組派成員匯報本小組的討論成果,不同小組之間相互補充交流。通過以上話題討論的方式,教師將本節課所學習的與環保相關的詞匯和表達迅速地讓學生運用至實踐表達之中,在課堂上有效鞏固了新知識點,同時也完成了語言從輸入到輸出的有效閉環。
三、結語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學科,其最有效的訓練方式就是不斷運用。英語聽說教學既囊括了英語知識積累環節,也包含英語知識輸出環節,是英語學習的有效方式。英語教師應重視英語聽說課程,充分發揮每篇聽力材料的價值,靈活開展聽力訓練方式,盡可能使用全英文教學來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英語表達氛圍,同時也通過多組織學生交流的方式鼓勵學生張口說英語,消除學生對英語口語的恐懼,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實現“以聽促說,聽說結合”的高效課堂,從而實現運用語言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周智忠.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英語聽說教學現狀的研究及建議[J].教學月刊·中學版(教學參考),2020(3):45-50.
[2]黃玲娜.基于核心素養理念下的初中英語聽說教學有效性探究——以“What's your favourite sport?”為例[J].中學生英語,2020 (3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