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玉



【摘 要】本文針對高中議論文寫作教學零星散亂、缺乏體系等問題,提出在高中議論文寫作教學中促進學生思維發展與提升的策略:加強理論學習,深刻認識課程標準對思維發展與提升的要求;以問題為導向,有效提高審題立意的準確性;強化邏輯思維訓練,謀篇布局有章法;借助思維導圖,掌握論證說理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高中語文 議論文寫作 思維發展與提升 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18-0063-03
高中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等四個方面。雖然教師也認識到思維的發展與提升在議論文寫作中的重要性,但在教學實踐中缺乏科學、系統的方法,導致學生的議論文寫作水平不高。為此,筆者積極開展寫作教學的實踐,探討在高中議論文寫作教學中實現思維發展與提升的策略,有效培養高中生語文核心素養,為高中議論文寫作教學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著力解決議論文寫作教學零星散亂、缺乏體系等問題。
一、加強理論學習,深刻認識課程標準對思維發展與提升的要求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思維發展與提升是指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通過語言運用,獲得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造思維的發展,以及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和獨創性等思維品質的提升。這就明確了課程標準對“思維發展與提升的要求”:一方面,要求各種思維類型均衡發展,而且要增強創造性;另一方面,要求提升思維的品質。因此,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正確運用語言規律和邏輯規則,通過探究語言和文學現象豐富精神世界,形成獨到見解;表達自己的思想認識,能夠做到準確、清晰、生動、有邏輯。
直覺思維是一種在很短的時間內對問題做出迅速而直接的判斷的思維方式,在議論文寫作中體現為瞬間把握題目的能力,這對達成高考作文基礎等級中的“符合題意”的要求至關重要。直覺思維的發展需要學生積累閱讀經驗,形成迅捷而準確的感知力。
形象思維是一種以意象為思維工具,能夠超越時空的思維方式,在議論文寫作中體現為由題目展開合理聯想、充分發揮想象,并用形象的語言表達思想的能力。形象思維有助于達成高考作文發展等級中“有文采”的要求,能夠有效提高文章的表現力。
邏輯思維是一種以抽象和概括的方法來反映事物本質的思維方式,在議論文寫作中體現為對題意理解的正確性以及行文的條理性、表述的嚴密性。辯證思維是一種以變化發展的視角全面認識事物的思維方式,在議論文寫作中體現為尊重事實、尊重規律,敬畏、欣賞和享受多元,孜孜不倦地追求合理性,以對話達成理解與溝通。加強邏輯思維和辯證思維能力的訓練,有助于學生透過現象深入本質,揭示事物內在的因果關系,使文章的觀點具有啟發性,能夠達成高考作文發展等級中“深刻”的要求。
創造思維內化于前四種思維方式之中,是一種以有別于常規或者常人的思路,以新穎獨創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在議論文寫作中體現為見解新穎、材料新鮮、構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獨到之處,有個性色彩,符合高考作文發展等級中“創新”的要求。
二、以問題為導向,有效提高審題立意的準確性
語文課程能否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與提升,關鍵在于能否引發學生的思考。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筆者認為,有兩個重要的問題必須解決。
一是真實情境的設置。在學習主題、學習活動的設置上,要始終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過程,把思維能力發揮到最大限度。以問題為導向促進深度探究,能夠讓學生告別簡單低效、沒有思維深度的“碎問題”,以關鍵問題帶動對整篇文章的深度探究,以拓展性問題促進思辨性閱讀。為此,筆者構建了“問題鏈”導學教學模式,將知識問題化,以問題為主線,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問題鏈”深入文本思想內核,通過“導學”讓學生獲得自我超越,從而激發學生的深度學習動機,實現學習態度從“被動—主動—自主”的轉變,學習方式從“接受—探究”的轉變,學習環境從“個人單獨學習—小組合作探究”的轉變。
二是要特別重視語文課程中梳理與探究的活動。語言的積累必須過腦入心,打造“聽說讀寫編演賞評”一體化的開放教學模式,拓展語文學習的內容,激起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主動發現、探究知識背后豐富的內容價值和精神價值,增進對文化的理解,只有這樣的積累才能在運用語言的同時提高思維的品質。開放式的語文課堂改變了傳統的教與學的方式,打破了傳統課堂教學容量小的局限,使學生獲得了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在此基礎上,系統地教授概念、判斷、推理的知識,引導學生從自己積累的材料和語言文字運用的經驗中運用歸納和演繹的方法梳理知識、探究規律,使自己對現象的認識逐步具有自覺性。
立意就是確立文章的中心思想、意旨,這在寫作過程中起方向性的作用。立意可以使用歸納法或者演繹法。歸納推理是從個別性知識推出一般性結論的推理。使用歸納法進行立意,必須從題目提供的具體情境出發,聯系具體的事實材料,從中歸納事物的一般規律或本質,進而提煉形成文章的中心思想。演繹推理是指人們以一定的反映客觀規律的理論認識為依據,重復從該認識的已知部分推知事物的未知部分的思維方法。這是由一般到個別的認識方法。下面以對具體作文題目的分析為例進行說明。
題目:有人扛著瓦缸沿街叫賣,不小心手沒有抓緊,瓦缸往后掉落,只聽得“叭”的一聲,摔成碎片。但賣缸人頭也不回往前走,路人跑過來問他:“為何摔破了缸,卻看都不看一眼?”賣缸人說:“再看多少眼也不會變成完整的缸,不看也罷?!?/p>
讀了上面這段文字你有些什么聯想和感受?
請選準角度構思作文。1.立意自定,題目自擬。2.不少于800字。3.除詩歌外文體不限。
【審題要求】(1)轉折詞后找重點;(2)反常點處追原因;(3)由果溯因定立意;(4)故事簡化找限制。
【關鍵詞句解讀】(1)不回頭:指放下,不糾結。(2)摔碎的缸:“放下”“不糾結”的對象。(3)往前走這個動作代表努力于尚有可為之事。(4)路人:為何不看一眼?因為多看缸也不會再變完整。(5)“缸”的限制條件:既成的損毀、失誤;這個損毀是不可逆的;這個損毀是自己不小心造成的。
【參考立意】(1)從肯定“賣缸人”的角度立意:切勿耽于過往的失誤。(2)從否定“賣缸人”的角度:要直面失誤,勇于反思。(3)從綜合辯證的角度:既要有面對失誤的自省態度,也要有繼續前行的勇氣和魄力。
教師通過作文審題訓練,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質疑精神,引導學生對題目所給的材料進行全面的分析、綜合,在此基礎上合理抽取事物共同的本質屬性,避免個別代替一般、局部代替整體,以免出現中心思想反映的觀點片面化的問題,這就有力地促進了學生知識和能力的深度構建,促進了高階思維的深度發展。
三、強化邏輯思維訓練,謀篇布局有章法
在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的邏輯思維存在比較嚴重的缺失。具體表現在:(1)混淆概念,話題或中心詞內涵前后不一致,違背同一律,學生卻“偷換”而不自知。(2)語鏈斷裂,作文題材與中心句聯系不緊密,材料對中心表達缺乏說服力;語句斷裂,前后語句缺失連貫性,表現出思維的斷裂,具體表現為話語轉移、生硬嫁接和交代不清。(3)普遍泛論,常見的泛論表述包括“每個……”“所有的……”“大家都……”“總是……”這一類用語往往過于絕對,很難讓人認可其觀點。
為了強化邏輯思維訓練,我們在寫作教學中要求學生走好關鍵的四步:審題準—立論明—架構巧—表達順。審題準,要求讀出材料主次,抓準關鍵詞,厘清明暗關聯,關注情境限制。立論明,要求論點來自材料,關鍵詞優先,態度鮮明不含糊。架構巧,首先要富有層次感,如小—大、個體—整體、現實—未來;其次要具有思辨性,要進行關聯分析、多維度分析,把事件放在更開闊的時空看意義。表達順,要求文通字順不跳躍;例證引證扣中心;理論分析合邏輯。
下面以抗疫作文題目為例進行分析。
2020年9月8日,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在京舉行。 抗疫大戰,打出了“硬核”戰果,其彰顯的“生命至上”“舍生忘死”等抗疫精神,亦成為中國抗疫決勝的關鍵。
“生命至上”是視生命高于一切的價值追求,“舍生忘死”是將生死置之度外的拼命精神。請寫一篇議論文,談談你對此有怎樣的理解和思考。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審題要求】(1)讀出材料主次 。(2)抓準關鍵詞。(3)厘清明暗關聯。(4)關注情境限制。
【思維導圖】見圖1。
【拆詞透析】分析清楚“舍生忘死”“生命至上”的深刻內涵。
1.“舍生忘死”所舍的是己之生,是職責所在、使命所托,危險不容避、不能避時拼盡全力、傾其所有的付出,是人戰勝對死亡的恐懼、超越避害本能的奉獻與擔當精神。
2.“生命至上”所護的是他人的命,是沒有不得已的借口,沒有推脫的理由,把守護生命當作高于一切的使命,把挽救生命當作矢志不渝的信念,是不惜一切代價創造的實實在在的奇跡。
3.“舍生”并非不惜身,“忘死”并非不怕死,而是基于專業素養、理性思考的悍不畏死;“至上”并不意味著只有一廂情愿的熱情,也不是沒有輕重緩急的蠻干,而是把守護生命安全當作最高使命的千方百計、迎難而上的努力。
【關聯思辨】“舍生忘死”與“生命至上”的內在關聯。
1.(A是B的保障)“舍生忘死”是“生命至上”的保障,沒有舍生忘死的實實在在的拼命努力,“生命至上”就不過是口頭的安慰劑,不可能有中國抗疫的硬核戰果。
2.(B是A的意義)守護“生命至上”是舍生忘死的意義所在,我的舍生忘死是為了讓更多的人不必舍生、無須去死。
3.(把關鍵詞放在更開闊的時空視野來討論)“舍生忘死”作為一種抗疫精神,并非無源之水,它與中華文化中的“舍生取義”“保家衛國 ”“奉獻犧牲”精神一脈相承;同時,它又是中國人在與這場百年一遇的疫病斗爭中凝成的新時代的抗疫精神,有著鮮明的時代特色。而“生命至上”作為中國人的抗疫信念,更體現了新時代以人為本的理念,是“挽救每一個生命就是最大的人權”的文明宣言。
布局謀篇就是圍繞文章中心,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把想要表達的內容材料組織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結構的過程。通過對關鍵詞進行透徹分析,學生明確了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厘清了邏輯關系,才能明確而清晰地表達觀點,并在此基礎上合理安排文章的結構,明確如何安排內容的先后、詳略,開篇如何點題,篇末如何深化主題,行文過程如何過渡等問題。
四、借助思維導圖,掌握論證說理的有效方法
思維導圖能夠充分利用記憶、閱讀、思維的規律,幫助人們開發大腦的無限潛能。對高中的閱讀和寫作教學來說,思維導圖具有四大特征及作用:一是中心明確,有助于以目標導向教學;二是主干發散,有助于發散性思維的提升;三是層次分明,強調結構性思維的發展;四是使用關鍵詞,能夠去除冗余,激發聯想。總之,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思維導圖呈現思維的過程,有助于學生激發豐富的聯想力,培養思維的發散性,對問題進行深刻而富有創造性的思考,從而準確而快速地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因素和環節,增強思考的深刻性和批判性。思維導圖以圖示的方式呈現思考的過程,思維可視化,能夠使行文更有條理,邏輯關系更加明晰,做到內涵清晰,外延分明,判斷準確,推斷嚴密,結論中肯。
筆者在《勸學》的教授過程中,就以思維導圖的方式進行議論文寫作方法的指導(見圖2、圖3)。
語文教師通過在日常教學中引導學生做思維導圖,促使學生理清行文思路,掌握論證的方法,更深刻地認識并列式結構和遞進式結構,這樣議論文寫作才能夠從現象逐步深入本質,從重視形式到注重內容,按照事物發展的順序,向縱深推進論證,實現邏輯的嚴密與思維的嚴謹。
總之,教師要加強理論學習,深刻認識語文課程標準對思維發展與提升的要求,以問題為導向,引導學生深度閱讀,養成思辨習慣;要狠抓審題,強化邏輯思維訓練,借助思維導圖,多管齊下,讓學生學會謀篇布局,錘煉思辨能力,掌握論證說理的有效方法,從而在議論文寫作教學中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與提升。
【參考文獻】
[1]余黨緒.說理與思辨:高考議論文寫作指津[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2]王寧,巢宗祺.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責編 李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