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映涵
【摘 要】在“學為中心”教學理念下,小學數學課堂上經常會出現非預設生成資源,教師要善于把課堂上的節外生“枝”轉化為節外生“姿”,要對課堂上的錯誤資源、意外資源、分歧資源進行有效運用,以此促進課堂教學的高效化。
【關鍵詞】小學數學;非預設生成;有效利用
“非預設生成”當前已經成為備受關注的熱點話題,很多課堂因為關注這一話題而成就了精彩的教學案例,并且在各大數學刊物中處處可見,似乎在當前的數學課堂中,只要有“非預設生成”,或者充分關注這一話題,就能夠生成異彩紛呈的數學課堂。然而現實卻并非如此,很多數學課堂中,雖然教師也同樣給予了足夠的重視,但是卻沒有因此錦上添花,反而出現了很多“節外生枝”,出現了生成不當,甚至與原有預設相悖,究其根源,在于教師針對這些“節外生枝”不具備深刻理性認知以及不當處理。為此,教師就“非預設生成資源”在數學課堂的有效運用進行分析,以此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錯誤資源——貴在利用
對于小學生來說,年齡小,知識水平較低,而且思維能力相對薄弱,所以,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會經常出現各種錯誤,這一點非常普遍也很正常。實際上,在很多數學課堂中,正是因為學生所出現的各種錯誤,才出現了各種意外枝節,而這些都是非常寶貴的教學資源,需要教師善于發現這些資源,靈活巧妙的應用,由此打造精彩的數學課堂。
例如,在教學“加減混合運算”,一位教師為學生呈現了以下情境圖:原有4只天鵝,飛來3只,又飛走2只,首先要求學生根據這個圖示列出算式;其次要求學生完成計算,和同桌之間展開交流,說一說具體的計算過程;最后指明一位同學進行回答。當學生的回答與教學預設相符時,教師開始準備進入下一環節,此時響起了一個不和諧的聲音:我在計算時,先加2,再減3。針對這一意外生成,教師并沒有淡化處理,而是巧妙的利用,將縈繞于學生腦海深處的問題,直觀地呈現于學生面前: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為什么在改換了數字的順序之后,得出了不同的算式和答案呢?看到學生茫然無措的表情,于是教師引導學生再次關注情境圖。學生在經過反饋、對比和觀察之后,才發現兩只天鵝是飛走的,所以是減2;3只天鵝是飛來的,所以是加3,這也就意味著,如果需要換位置,正確的算式應該是4-2+3。在經過認真的分析和調整之后,學生必然能夠深刻理解加減法的意義,也能夠為后續簡便運算的深入學習埋下伏筆。
上述教學片段中很顯然出現了意外生成,而且教師既沒有簡單的否定,也沒有放任自流,而是對學生所產生的錯誤以巧妙的方式呈現,帶領學生深挖錯誤根源,雖然這只是學生在換位思考過程中所出現的偏差,和預設需要探討的話題并不符,但是,這個偏差卻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會對日后的簡便計算的學習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可見,這是一個極其寶貴的生成,也需要教師提高個人能力以及教學智慧,不僅要冷靜處理課堂中的各種意外,也要善于利用這些寶貴的資源,以此帶領學生合作探究,理解知識內涵,這樣才能夠將“節外生枝”成功的轉化為“節外生姿”。
二、意外資源——巧在引導
對于現下的數學課堂教學而言,必然是一個動態的生成過程,經常會出現各種教師預料之外的事件,而這些也都是極其寶貴的教學資源,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緊抓這些意外的想法,還要進行巧妙的引導,這樣才能呈現精彩的課堂。
在教學“兩位數減一位數(退位減法)”時,可以首先給出算式36-8,組織學生自主推導計算方法,然后在班級內進行交流和分享。
生1:我使用的是學具小棒,首先將其中的一組10根拆開,去掉8根之后剩下2根,然后再將其余剩下的兩組小棒和6根小棒合起來,就是28根了。
師:誰能夠重復這一過程或者提出不同的看法?
學生們踴躍回答,教師提前預設的了幾種不同的計算方法,都在學生的回答中得到了驗證。
生2:需要從三組小棒中的一組中拿出2根小棒和6根小棒,這樣就能合成8根,與8根相互抵消,這樣就留下28根了。
生3:可以將36根小棒分成兩組,一組為20根,一組為16根,用16根的那組去掉8根,然后將留下的8根與之前的20根重新組合。
對學生所給出的回答,教師一邊表示肯定一邊走上講臺,準備打開課本進入鞏固環節,但是,正要對上述學習過程進行總結梳理時,意外出現了,有學生提出不同的想法。他說:用8-6=2,然后用30-2=28。經過他的驗證,這種方法同樣也能夠得出上述結果。此時其他的孩子表示不屑,也有學生表示疑惑,還有的在小聲嘀咕,明明被減數是36,怎么到他的手里被減數變成了8?
當教師聽到學生的不同見解時,沒有過多強調其他同學的意見,反而說:他這種方法非常獨特,和大家的都不同,首先使用的是減數8,然后減去被減數的個位,口算起來同樣非常方便。那么,大家認為對于這種算法究竟是巧合還是存在一定的道理呢?接下來,我們先探討這個問題。大家先獨立思考,然后將你的想法在組內進行交流。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教師不停的在小組間游走,傾聽他們的想法。
生4:我覺得這種算法是可取的,因為我嘗試計算了一下 32-5,不僅結果相同而且還更加簡單。
生5:我也認為是正確的,我使用了學具小棒進行的驗證,答案也是相同的。
生6:我認為不對,昨天的算式是35-2,如果按照這種方法,2肯定就不能減5了。
生7:其中應該是有規律的,如果在減法算式中,減數比被減數的個位大,這種算法是正確的;反過來這種算法就不正確了。
師:(小結)大家回答的都非常正確,雖然這種方法既簡單又便捷,但是卻不能適用所有的算式。大家在日后計算的過程中,應當根據問題或者算式選擇最佳方法。雖然剛才這位學生所提出的想法非常特別、而且很簡單,但是只適用于退位減法的算式。
上述教學案例中,具體的教學過程真正實現了服務于學生的學習,針對學生的回答,教師給予了充分的尊重,而且對教學預設進行了及時的調整,帶領學生深挖這種算理以及算法。針對學生的不同意見,不僅成功地給予了點撥和引導,也充分的利用這種寶貴的“節外生枝”,幫助學生習得了另外一種有效的方法,有效的提高了學習效果,也使得“節外生枝”成功地轉化為“節外生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