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桂芬
摘要:課堂教學是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成長的主要園地,推動課堂教學的創新對于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對教師而言,課堂教學從根本上是教師不斷創新和超越的過程。因此,教師必須通過自己創新性地對課堂教學進行積極探究,采用教學策略閃現創造的光輝和人性的魅力,讓學生獲得發展,實現育人的功能。那么教師應采取怎樣的策略實現課堂教學創新,達成實效呢?
關鍵詞:約束;質疑;支持;開放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33-241
一、減少約束
為了形成一個良好的創新氛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盡量不要對學生的思維活動設置過多的禁區和限制,不要把“對嗎?、文章是誰寫的?”諸如此類的問題作為課堂師生互動的內核,不要把“問答題”當作“填空題”來教,使陳述變成“要點填空與背誦”。這樣,問題提出后,學生的思路就限制在教師已設計好的、標準化的框子中,引導學生向這樣一個標準化的答案邁進。這確實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但教師始終用這種方式普遍對待所有的教學問題,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及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空間很小,教師的自主和學生的靈性蕩然無存,創新能力就更無從談起了。教師要打破傳統思維定勢,打開捆綁學生思維的繩索,解放學生頭腦、雙手,這樣的教學才可以產生真正意義上的創新。
二、鼓勵質疑
問題是思維的載體,有問題才會有思維,有思維才會有創新。由于教師主導教學的傳統和知識來源于書本的慣性心理影響,學生對教師和書本盲目崇信,使學生質疑意識被窒息。所以,要使學生從傳統的認識枷鎖中解脫出來,要鼓勵學生敢于沖破觀念束縛,大膽創新。具體方法首先是.讓學生明白:教師非圣賢,孰能無過錯。書本雖極具科學性、權威性,但僅僅是一定時期人類經驗的總結,有限定的使用范圍,其本質是不確定性和不斷推陳出新。其次是培養批判和勇于創新的“進攻性”學習品質,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有理有據的大膽懷疑,標新立異,不安于接受書本答案,要嘗試批判性尋求答案,培養“質疑”精神。對既有的學說和權威的、流行的解釋不是簡單的接受和信奉,而是持批判和懷疑的態度,另劈蹊徑,突破傳統,大膽創立新說。再次是授予質疑技巧。引導學生在教材的“模糊語言、非嚴謹之處”質疑;在教師“百密一疏”的語言中提出問題;在自己的“親身體驗”中提出問題。實現在做中尋求發現,在做中實現創新,讓學生嘗到發現的樂趣,激勵再發現和再創新。
三、環境支持
從心理環境來說,課堂里有沒有一種使學生感到心理安全的氣氛,對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創新精神有很大影響,這也是有效進行創新的一個前提。如何構建一個對學生沒有壓抑、威脅的心理安全環境?筆者認為首先要推動學生由“靜聽者”的被動地位向自主、探究、互動的學習活動中心者和課堂教學的主體地位復歸。其次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見解與教師自身觀點或書本知識不相一致時,不要習慣性地予以否定,要冷靜、細致分析后作出判斷。讓學生體驗到自己提問的價值與意義,強化他的不平凡意識,保護學生提問的積極性與自信心,同時有利于創新思考能力的形成。再次要用學生的眼光看待學生,要真正理解和關心學生,消除學生心理障礙,構建師生平等交流的心理平臺。
四、教學開放
所謂教學開放主要是對課堂教學的一些基本知識和基本過程的變革,使得課堂教學更貼近學生真實學習需要和學習狀態,使教學向學生真實學習狀態和現實教學情景開放,有效增強教學的彈性、靈活性、選擇性、創造性和價值生成性。通過變革,盡可能改變教學的封閉、僵化和按部就班的固有特點,改變教學游離于現實教學之外的表演式的教學方式,實現課堂由教向學、有鋼性體制向彈性體制的兩個根本轉變,使教學過程在動態、發展、創造的過程中煥發生機和活力。
要做到教學開放,就必須引導學生實現從被動接受走向自主發現和探索學習方式的轉變。課堂教學是一個在教師引導下學生主動參與、獨立思考、自主發展和不斷創新的過程,而不是簡單、被動地接受教師和教材提供的現成知識與結論。讓學生深刻感受到課堂教學中生命的涌動與成長,從而使課堂教學煥發生命活力,達到改善學生生活質量、提升生命價值和意義的目標。
在這種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動原由的“權威—服從”關系轉變成“價值引導—自主探究和發現”的關系。教師從‘獨奏者’過渡到‘伴奏者’,引導學生而非塑造他們③,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通過自己自主探索和發現知識的過程,改善了自己生存狀態和生活質量,從而不斷超越自我,提升自己的生命價值與意義。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創設條件,引導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向自主探究和發現知識轉變。從而實現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李科優. 小學語文有效教學策略[C]// 2019年“互聯網環境下的基礎教育改革與創新”研討會論文集. 2019.
[2]朱彥. 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有效教學策略[J]. 中國科教創新導刊, 2010, 000(003):30-30.
[3]吳穗玲. 做好學生的導航者——淺談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有效教學的策略[J]. 學周刊, 2016(10):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