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旭亮
摘要: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在核心素養引導下,對課堂教學的標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好的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成為各科教學賴以追求的最終目標。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滲透德育教育的重要載體,在素質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的高低對其今后的成長發展至關重要。那么,課堂作為學習知識的主要陣地,如何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則成為每個教師必須思考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小學階段;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32-355
在課程改革的廣泛背景下,“立德樹人,德育為先”吹響教育的總號角,德育作為一個系統工程被擺在教育的突出位置。道德與法治學科作為德育教育的主要載體,提升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效果就顯得尤為重要。教材作為教學的主要依據,新編教材的《道德與法治》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學生思想道德素養的成長需求,并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其一,教材凸顯德育課程學科特色體現道德素養,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優秀理念得到充分體現。其二是教材充分體現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傳統有中國味,采用多種多樣的形式來體現中國傳統歷史文化,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其三是教材體現了教育“以人為本”原則,學生的成長發展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責任人,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深深影響著課堂教學效果的成敗。因此,在新課改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一方面,教師應遵循教育規律,充分發揮新編教材的優勢,提高教學效果;另一方面,教師應以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導向,創新教學方法,讓課堂不再枯燥,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基于此,筆者將從“激發學習興趣、優化教學方法、完善教學評價“三個角度入手,對此展開具體闡述。
一、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每個人學習過程中的精神支柱,要想真正掌握一門知識,其首要條件便是對知識充滿向往與興趣。道德與法治作為實踐性和思想性并重的學科,學習起來難免略顯乏味,如無興趣加持,學生思想道德素養的提升便會成為無稽之談。因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總結教學經驗,牢牢把握學生的學習心理,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讓學生真正體會到知識的魅力。
例如:在教學“請到我的家鄉來”這一課內容時,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教師應從興趣的角度入手,首先,教師應以談話的方式進行導入,詢問學生:你們的家鄉在哪里呢?你能為我們介紹你的家鄉嗎?以此來活躍課堂氛圍,引出課題。之后,教師應:出示《中國行政區劃圖》,讓學生從中找出自己的家鄉,并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讓學生在課堂先進行自主交流、討論。進而,教師應開展“我是家鄉小導游”的課堂活動,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整理資料,每組派出代表介紹自己的家鄉。學生通過介紹家鄉的風景、講述家鄉的傳說和故事,增進了學生對家鄉的了解,激發了學生對家鄉的喜愛之情。最后,教師應通過多媒體的手段展示各個地方的特產,讓學生對號入座,并選出自己感興趣的產品進行介紹。通過這樣的方法,能夠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并通過調查活動,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二、優化教學方法
教法是教師教學能力的綜合體現,同時,教法是否適用于課堂決定著最終教學效果的成敗。優化教學方法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的必由之路。另外,教法不僅要考慮教師個人理念、風格等因素,還應考慮到學生實際水平和教材特點等方面。因此,在小學道德于法治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材要求,按照最優原則,在不同的教學環節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從而使學生積極主動的投入到學習中去。
例如:在教學“生活離不開規則”這一課內容時,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教師應從教學方法的角度入手。首先,教師應在導入環節以談話的方式進行導入,讓學生在課堂上討論生活中的規則,并說出幾條自己認為重要的規則,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之后,教師應以多媒體的手段為學生展示圖片,讓學生認真觀看生活中不遵守規則的現象,并回答問題,以讓學生認識到規則的重要性。最后,教師應以生動的案例來結尾,讓學生對“闖紅燈”現象進行討論,并提出解決方案,教師總結討論成果,對學生的方案進行有效評價。通過這樣的方法,能夠通過體驗活動和交流討論,增強規則意識,懂得在學校社會生活中都要自覺遵守規則,努力把思想轉化為行為。
三、完善教學評價
評價作為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學評價效果的好壞對學生學習信心有著直接影響,小學生正處于渴望被認可的年紀,如何滿足學生這一心理至關重要。因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采取多元化評價方法,對學生的學習過長城和綜合表現進行合理評價,讓不同的學生都能從評價中獲得心靈的滿足,從而有效增強師生關系,提升學生的學習動力。
例如:在上道德與法治課時,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教師應從教學評價的角度入手。一方面,教師應優化評價形式和內容,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思想道德素養展開綜合評價,在評價的過程中做到充分尊重和信任學生,并給予學差生一定的鼓勵,同時,開展生生互評、自我評價,讓學生體驗“小老師” 的角色,從而對自身的知識與能力有客觀的認知。另一方面,教師對學生的行為展開合理評價,組織學生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將知識轉化為行動,比如,開展“志愿者服務”活動,引導學生深入校園,在校園內展開綠化行動,讓學生切實感受到美化校園,規范行為的重要意義。通過這樣的方法,能夠增進師生關系,同時,讓學生的身心素養得到大幅度提升。
綜上所述,教無定法,但貴在得法。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效果,只有找對教法,才能收獲最好的教學效果。課堂作為師生共同交流和成長的場所,教師的教法不僅要遵循教育規律和教材要求,同時,也要滿足學生對學法的需求,以教法引導學法,從而讓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有效發展。作為一名一線小學政治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應努力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本著一切為學生發展的原則,創新教學方法,從而為培養出社會主義優秀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做出自己的努力。
參考文獻
[1]尤蘭芬.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探討[J].試題與研究,2021(22):121-122.
[2]林春苗.淺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法治教育的開展[J].試題與研究,2021(22):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