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鋒 謝晶 張青 梁建國 孫曉琳 楊大章
【摘要】基于大學生科創項目的創新人才培養對“雙一流”建設具有重要的作用。結合上海海洋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大學生科創項目開展工作現狀及指導科創項目的經歷,對大學生科創項目實施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解析,并結合“雙一流”建設背景下人才培養的要求,對專業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實施進行了探索,以期對大學生科創項目的順利實施和創新人才培養提供借鑒,為“雙一流”建設過程中高水平、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提供思路與方法。
【關鍵詞】創新創業教育? 專業教育? 融合? 人才培養模式? 學科競賽
【基金項目】2020年上海海洋大學教學研究與改革項目:能源類專業創新創業教育研究與實踐(A1-2005-20-300349)。
【中圖分類號】TK-4;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06-0108-02
大學生科創項目是創新創業教育的主要實現途徑,科創項目是教育主管部門或者高校為本科生設立的項目,旨在為學有余力、善于鉆研且對科研具有濃厚興趣的學生提供一個勇于探索、挑戰自我的平臺[1]。作為大學生創新能力與綜合素質培養的重要一環, 科創項目一直受到上海海洋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師生的高度關注和廣泛參與。大量科創項目的順利實施,激發了學生投身科研的激情,加深了對專業知識及技能的理解,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精神、組織協調能力、實驗設計能力和自主執行能力,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了科研的魅力,為高水平創新型人才培養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大學生科創項目覆蓋面是有限的,無法實現每個人都是項目負責人。大學生科創項目如何有限實施,有效與專業教育融合真正為人才培養服務是值得探究的重要問題。本文結合能源動力類專業科創項目實施現狀及研究團隊對項目指導過程中的探索與思考,解析了科創項目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針對性的建議與措施,以期切實提升大學生的創新能力,為高層次創新型專業人才培養提供參考。
一、創新創業教育中的問題解析
多年來,大學生科創項目一直受到師生的高度關注和廣泛參與,并在學生創新思維和實踐操作能力培養方面卓有成效。通過對 2012—2020年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能源動力類的大學生科創項目實施情況總結分析,發現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相關制度不健全,部分老師參與度不高
對科創項目指導老師分析發現,有的教授、副教授連續多年指導科創項目,而有的教師幾乎沒有參加過科創項目的指導。分析原因如下:一是教師工作繁忙,對科創項目關注度不夠高。有的教授、副教授的工作重心在重大項目申報、高水平論文撰寫、企業合作以及重大會議方面,科創項目的經費是有限的,在執行過程中還需要指導老師的科研經費支撐[2]。二是對指導教師的獎勵不足以調動教師的積極性。指導教師在時間、精力和經費方面的付出是巨大的,如果沒有相應的激勵措施,積極性會受到挫敗。三是學校科創的名額是有限的。項目指標是非常有限的,還不能實現20%的項目負責人的覆蓋率。
(二)部分學生的專業知識學習與科創項目脫節
部分同學有很高的科創熱情,天馬行空的想法無法與專業相結合,即使申請了相關的項目,也無法順利推進下去。第一種情況是選題與本專業相關性很低。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的學生由于前兩年沒有接觸到專業課老師,所以選題選擇的是為他們的授課的工程學院老師的項目和曾經授課的食品科學老師的項目[3]。而選題后缺乏后續的指導,或者與本專業不相關,也很難作為畢業論文研究持續進行下去。第二種情況是學生自己的創意好,實施難。學生自己想出來的科創項目,創意非常好,可實施性具有比較大的難度,一般老師也不愿意或者不熟悉,所以無法實時具體指導,項目很難有成果,更加難以作為畢業論文研究內容。
(三)存在“重申請輕實施”現象
即使是選擇了與專業有關的科創項目,也存在學生時間管理能力欠缺,科創投入精力無法滿足的問題。參加科創項目的學生存在課程多、學習壓力大及認真程度不同等因素,部分項目出現了“重申請輕實施”的現象。
部分與科研項目,專業聯系緊密但是難度大的科創項目,學生申請后推進的壓力大。大多數是老師擬定課題,在科創項目方案制定中尚未系統考慮學生的專業知識現狀,科創項目開展與學生專業知識結合度不高,造成了有的項目難度大、不易完成等現狀,使得學生信心不足、壓力較大,甚至失去了對科研的熱愛,以專業知識指導科研活動、以科研活動促進專業課程學習的雙向互動模式尚未形成。
(四)對學生系統的培養有待提升
科創項目中,本科生有研究生作為指導的,會出現本科生只是具體試驗方案的執行者和操作者,缺乏文獻查閱、方案制定和系統化培養訓練,通過科創項目培養本科生創新能力和綜合素養的目標未能實現。
二、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的人才培養的建議
針對目前創新創業教育在推進過程中的問題,結合從2010—2020年指導科創項目中的探索與思考,提出如下建議與措施。
(一)健全管理制度,為創新創業教育的實施保駕護航
增加對指導教師的獎勵規定,完善獎勵機制,對指導大學生科創項目取得科研成果、完成質量好的教師進行獎勵;將科創項目成果納入指導教師年終科研考核及有關科研獎勵的范圍內,并在職稱評定方面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以此激發教師的熱情、提高教師的積極性。對科創項目的申報、立項、中期檢查、結題驗收、經費管理、成果登記等實現“學生申報—指導老師審核—學院審核—學校審核”等多級管理模式下的在線管理,實現過程監控和成果管理,讓每一分錢花出去都有收獲。對學生的創新項目結題或者推進項目中的成果給予創新學分認定,并給予一定的獎勵和證書,提高學生的熱情[4]。
(二)強化頂層設計,實現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
做好頂層設計是實現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的基礎,是實現人才培養的最有效手段。所謂創新創業教育的頂層設計,是在入學后就讓學生心里面明白,自己將來學習什么專業知識,圍繞專業可以做什么樣的畢業論文。一個高質量的科創項目,從方案設計、具體實施、數據分析和成果總結都需要教師大量的辛勤付出。可以說,指導教師的時間、精力甚至是經費付出是項目順利實施的關鍵。在此過程中,教師的職責應該是教給學生查閱文獻資料的方法,引導學生制定切實可行的試驗方案,解決科研訓練中出現的問題,對科研成果進行分析凝練,最終通過系統培養和訓練,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養,使學生在面對新的課題和研究任務時,快速形成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可以順利實施并取得不錯的效果。同時,由于科創項目的開展過程涉及了問題提出、研究方法建立、數據分析等多個環節,在具體操作上,建議結合專業的特色設置不同的研究方向并進行針對性引導,將科創項目與課程知識體系相結合,實現創新能力培養與專業基礎知識學習相結合。
(三)做好底層施工,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實現創新人才培養
1.早宣傳,早接觸、早了解、早動手,早培養
組織大學一年級的學生了解教師的研究方向和科研實踐條件,建立起教師和學生互動機制培養對科研的熱愛并尋求感興趣的方向。
2.科創項目與專業有機結合
科創項目的研究內容與專業緊密融合,使學生在科研探索中體驗樂趣,并建立專業使命感和專業成就感。
3.科創與學科競賽有機結合
科創成果參與學科競賽的申報。競賽作為檢驗學生學習成果的工具,學生在競賽中可明確自主學習的目標,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和競賽展示能力。
4.科創與畢業論文有機結合
通過文獻查閱能力、專業知識學習、專業軟件學習和科創能力培養以及成果總結幾個方面完成科創中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養培養,最終通過畢業論文的形式進行科創項目的升華凝練。
5.過程監控
定期進行科創的小組會議,營造科創氛圍,分階段完成科創任務。
三、培養實例
結合2020年國家級科創項目指導經歷,以課題實例展示以科創項目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綜合素養實現人才培養的方法和思路。
(一)早培養
2017年3月份開始與有意向開展科創項目的30位學生進行互動交流,邀請他們進入實驗室學習軟件和基礎操作技能,督促學生盡快融入科研實驗室。在指導學生進行軟件學習的同時進行文獻查閱和文獻翻譯以及文獻綜述的指導。分小組進行科創項目的指導,培育后申請了2019年的大學生科創項目,其中4項被立為上海市級項目。
(二)綜合能力培養,成果凝練與總結
在推進項目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指導學生總結科研成果。共申請了8項專利和15項軟件著作權,獲批了4項專利和15項軟件著作權,相應的科研成果參與了中國制冷空調競賽,并且獲得了二等和三等獎。4名項目負責人在2020年畢業論文答辯中成績均為優秀。
四、結語
專業建設的目的是人才培養,將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可以有效促進高水平創新人才培養。這種培養模式可以將創新創業教育在實踐中展開,再與專業教育融合,為學科競賽服務中得到最大的效能發揮。
建立科學、合理的創新創業教育機制是下一步需要努力的方向[4]。期待讓更多的本科生從科創項目中得到鍛煉,綜合能力和素養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蔡瑞,王周利,岳田利,袁亞宏,秦華,嚴艷.“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大學生科創項目實施探索——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為例[J].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19,35(09):1-5.
[2]齊勛,秦曉曄,徐杉,宋巖.基于大學生科創項目提高中醫藥科技成果及轉化途徑研究[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7,33(05):836-838.
[3]王洪才,湯建.創新創業教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關鍵[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3(1):110-116.
[4]甘萬洋,田全喜.創新創業教育背景下高校培養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路徑探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17(12):135-137.
作者簡介:
王金鋒(1976年10月-),女,漢族,山東省淄博市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專業負責人,研究方向:食品冷凍冷藏技術。
謝晶(1968年5月-),女,漢族,浙江省嵊州市人,博士研究生,教授/院長,研究方向:制冷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