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毅茵
【摘要】本文結合“英語課堂的獨特生成機制”,以實際課例,從三個方面闡述英語課堂該如何充分體現英語課堂教學的學科特性:第一,英語課堂上教師應開放教學結構,激活學生思維,從而生成新資源,發展語言規則;第二,英語課堂上話題、內容與語言形式的到位與統一,可以促進語言教學的意義化;第三,教學環節應依次遞進,螺旋上升,步步挑戰學生思維,深化學生理解。
【關鍵詞】新基礎教育;小學英語;開放教學;有意義語言教學;遞進性教學
葉瀾教授根據多年從事教育實踐的研究,明確指出:“人的發展的實現一定要通過個體的實踐活動,沒有個體的實踐活動,環境與發展主體之間就就不可能發生相互作用,也談不上任何發展。”共通意義上,真正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課堂教學過程,一定是“人”與“人”(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圍繞教學內容,通過共同參與、對話、溝通和合作等一系列活動,產生相互影響,以動態生成的方式推進教學活動的過程。那么,我們的英語課堂又該如何如何充分體現英語課堂教學的學科特性?下面筆者將結合書中理論“英語課堂教學的獨特生成機制”以PEP 5 Unit 6 In a nature park? A Let's learn & Let' talk 為例談談看法。
一、開放教學結構,激活思維,生成新資源,發展語言規則
“新基礎教育”英語課堂教學認為,學生是最重要的教學資源,學生已有的經驗、能力和興趣是教學得以開展的“基礎性資源”。以PEP 5 Unit 6 In a nature park? A Let's learn & Let' talk 為課例,在Let's learn部分的教學過程中,開放式教學可以始終貫穿于整個詞匯教學過程,從開放式導入到開放式的核心教學環節再到開放式的教學結束。
在上課導入時,教師可以通過展示學生居住城市里的公園景區圖片(三水森林公園、千燈湖、西樵山等)導入新課,教師圍繞教學內容自己先做個示范向學生介紹三水森林公園:Sanshui Forest Park is in Sanshui. There are beautiful flowers and green trees in the park.緊接著,教師可以拋出一個開放性的問題:Who can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the parks?Talk in pairs!這雖然是一個開放性問題,但教師的示范和通過圖片創設的情境既起到了提示作用,也有思維指向功能。因此,學生在回答問題時也不會漫無邊際,從而影響教學任務的聚焦。學生A的回答可以緊緊圍繞教學內容回答了公園景物:I know Qiandeng Lake Park.It's in Guicheng. It's beautiful. The water is clean. I like it very much. 學生B可能會回答公園里活動:I know Xiqiao Mountain Park. It's in Xiqiao. I can have a picnic in the park.教師接著進一步指示: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ark? 學生B立刻就能回答出:I can see many mountains in the park.教師通過這樣的開放式導入,引起學生對所學課題的關注,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情境,使學生進入學習的準備狀態。
在核心教學環節時,教師可以從學生生活中的公園自然過渡到MissWhite帶著學生去了一個nature park,這時,教師又提出了一個開放式問題:Guess! What's in the nature park?Talk in pairs! 由于教師在導入環節已經通過近在身邊的公園,激活了學生對公園認識的思維和原有的詞匯認識,現在核心教學環節加上教材圖片的提示和學生預習的鋪墊,部分學生基本能生成新的資源:river, moutain, hill ,lake forest.教學開放的目的是為了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理解水平和可能的潛力,并將學生個體的資源轉化為群體資源,歸納知識形成對語言規則的進一步認識等。因此,開放后教學資源的回收也是重要的一步。在PEP 5 Unit 6 In a nature park? A Let's learn & Let' talk 課例中,教師請的第一位學生應該能很準確地回答問題:Mabe there are many trees and flowers in the park.這位學生應該是優生,教師先回收優生的生成資源。教師讓優生先做了示范,把優生的回答的句型、單詞有序地寫在黑板上,讓其他學生發現There be這個語言規則的特點,再給其他學生創造表現的機會,讓學生們運用這個語言規則去造句,很好地增強學生的信心與參與興趣。在授課程過程中,教師不能機械械地向學生輸入語言,而是通過師生互動生成新語言。學生不但激活了以前學過的相關的舊單詞如 flower,tree ,grass,boat等,掌握了書本Let's learn的單詞forest, lake ,river, moutain,hill,而且還能生成更具挑戰的資源:povillia(亭子)。
在教學快要結束時,教師又可以拋出兩個開放式任務:1.Make a new dialogue.2.Describe the nature park in a whole passage.在經過核心教學過程的推進環節之后,教師由小到大地開放設置教學情境,在小開放的教學環節中,Make a new dialogue,能讓學生能夠基本上將本課所學習的內容做進一步的復習與鞏固。在大開放的教學環節中,學生能夠超越本節課所學內容,靈活地運用英語知識交流思想。
二、話題、內容與語言形式的到位與統一,促進語言教學的意義化
“新基礎教育”英語教學觀認為,語言課堂教學的推進應兼顧意義、內容和語言形式三個思維參照點。只有這樣,才有可能使學生始終圍繞一個有意義的話題,在具體的語言內容談論或思考中,掌握語言形式,從而避免只是關注語言形式而不顧語言內容,或只是關注語言內容而忽視語言形式的掌握。
在PEP 5 Unit 6? In a nature park? A Let's learn & Let'talk 課例中,教師應始終圍繞In a nature park這一個話題展開教學活動,首先通過提問What's in the nature park?收集了學生的生成資源There be 這個句型的語言形式,然后通過What does Zhangpeng ask in the park ?這個提問,再次收集了學生對Is there…?? Are there…? 這兩個一般疑問句的語言形式的生成資源,在聽學生回答時,教師也需要特別注意糾正學生一些發音和語法問題。最后提問What else can the children ask in the park?讓學生拓展思維。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去猜想學生在公園還會問到什么問題,再找學生回答其他學生提出的問題,這實際上是讓學生在真實語境下嘗試用英語去解決問題。學生們在教師的引導下,聯系實際社會生活,將知識升華為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們提出并解決了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問題:
How can I go to the water fall?
Can I swim in the lake?
真實的英語課堂教學就應當在真實的語義傳達與反饋過程中展開,使學生的思維處于真實解決問題的狀態。
三、依次遞進,螺旋上升,步步挑戰思維,深化理解
“新基礎教育”英語教學觀認為,平面式的教學環節關系缺乏層層遞進性,無法在教學推進中不斷激發思維,提升認識,更無法讓學生體驗創造性運用語言的快樂。在教學過程中語言點的重復操練是不夠的,還要講求教學的層次遞進性,在遞進過程中,使整個教學過程呈現出螺旋上升的態勢,既有寬度拓展,也有難度梯進式提升,既豐富和強化同一語言結構,也激活思維,多方位鞏固。
在PEP 5 Unit 6? In a nature park? A Let's learn & Let'talk 課例中,教師應遵循英語知識結構的內在層次和學生認識成長順序,借助以下這五個教學原則去表達課堂的層次關系:“簡單活動應優先于復雜活動”“接受性機能活動應優先于產出性機能活動的實施”“學習語法要先于運用語法”“準確性應由于流暢性”“課程的進行應該從機械性學習向意義學習推進”。在課例中,教師可以通過talk about the parks 這個活動,在新課之前進行復習,其目的是為了鞏固、深化前面學過的內容,但更重要的是為新課的教學作一個鋪墊,起到以舊帶新、溫故知新的作用。通過What's in the nature park?和What does Zhangpeng ask in the park ?收集了學生生成資源后,教師請學生朗讀單詞、跟讀句型課文。學生的淺層次參與在知識的輸入接受階段是十分必要的,不管是優秀生還是潛能生,內向的學生還是外向的學生,善于表達的學生還是不善于表達的學生,都能踴躍參與。提問What else can the can the children ask in the park?打開學生思維后,教師進一步提升課堂活動難度,要求學生們改編對話。這個活動需要學生深入思考,并能準確、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是較復雜的語言訓練形式。最后,是語言的綜合運用訓練,讓學生嘗試去describe the nature in a passage.這一教學活動,激活了學生所有的語言基礎,讓學生不拘泥于本課的新詞與新句,結合語言實際需要,綜合靈活運用語言,在有意義的語言交際中養成語言的綜合素養。
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應該盡快從傳統教育的模式中掙脫出來,在“新基礎教育”的空氣中呼吸,用“新基礎教育”的活水滋養課堂。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自主的發展,這是筆者最大的心愿。
參考文獻:
[1]卜玉華.“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院系列“新基礎教育”改革指導綱要:“英語教學改革指導綱要”[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
[2]張向眾.“新基礎教育”研究手冊[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責任編輯? 劉?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