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輝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微課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方式走進人們的視野。說明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點,筆者在實際中嘗試著設計不同類型的微課來化解說明文教學的困惑,教學效果良好,學生也樂于接受。筆者把實踐中的做法和經驗積累成文,提出了微課在小學語文說明文教學中的優化策略,希望對同行的教學能有一定的作用。
【關鍵詞】微課;小學語文;說明文教學;教學策略
一、說明文及其特點
說明文是一種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的文章體裁,主要是對客觀事物的說明和闡釋,實用性很強。依據不同的標準,說明文有不同的分類,從說明對象來看,可以分為事物說明文和事理說明文;從表達方式來看,可以分為一般說明文和文藝性說明文。《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提出了對小學高年段說明文閱讀的學習要求:“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
小學語文教學內容豐富多彩,相比童話、小說,說明文側重于抽象思維的描述,缺少有吸引力的豐富情節;相比散文、詩歌,說明文的語言樸實且嚴謹,多以平實的語言直接表述概念、闡述事物的本質及發展規律。看似“枯燥”的說明文也成了學生“學”和教師“教”的過程中面臨的難點。要改變這一現狀,筆者認為,教師需要利用現代化的教學工具,優化教學方法。
二、引入微課的可行性
微課是現代教育技術與課程教學結合所產生的一種新型的教育方式。微課的概念在2011年由廣東省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鐵生首次提出,他認為微課是指按照新課程標準及教學實踐要求,以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反映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針對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教與學活動的各種教學資源的有機組合。微課具有時間短少、內容精整、主題突出、針對性強、多樣傳播等特點。
基于微課的這些特點,把微課引入到說明文教學中,能夠豐富說明文的教學資源、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微課短小精悍,可操作性強,教師可以根據學情靈活安排微課的內容和學習時間。
筆者所在的學校特別注重微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在幾年前還專程邀請了胡鐵生、曹本華在全校范圍內進行了微課制作的專業培訓,并且建立了微課制作QQ群來探討微課制作中遇到的問題。筆者在實踐中認識到微課是適應信息時代潮流的高效教學工具。于是,結合自身在閱讀教學方面的困惑和科組同事共同申報了“微課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的課題,目前,課題已經通過了中期檢查,筆者在課題中擔任主要研究者和高年段課題實驗班的教師,主要探索微課在說明文教學方面的應用。
三、微課在小學語文說明文教學中的優化策略
在實踐過程中,筆者注意把微課的優點和說明文的特點進行結合,切實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來制作和使用微課。
(一)把握說明對象,激活閱讀興趣
說明文必定有說明的對象,說明對象就是說明文所要闡述的某個事物或者某種現象。當說明對象遠離學生的實際生活時,由于對說明對象缺乏足夠的認識和了解,在閱讀過程中學生會產生畏難情緒,以至于沒有足夠的興趣來驅動完成閱讀任務。為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在預習或者新課導入的部分,教師可以整合視頻資源把說明對象直觀地呈現給學生,以了解說明對象為教學目的設計微課。
以部編版小學六年級上冊第11課《故宮博物院》為例,這篇略讀課文的特點是篇幅長、生字多,學生遇到較多閱讀障礙時缺乏足夠的耐心,加之故宮博物院這一建筑群規模宏大,故宮內部構造紛繁復雜,往屆學生在初讀課文時就表現出了較大的畏難情緒。于是,筆者設計了一個時長為六分鐘的導讀微課,微課第一部分為“巧識漢字”,用象形法、結合實物法、借用形近字等方法幫助學生識記漢字;第二部分為“初識故宮”,通過自制動畫的方式,按照文章的說明順序依次介紹了故宮的主要景點,多媒體呈現出有吸引力的故宮建筑群同時幫助學生建立對故宮博物院的初步印象;第三部分為“故宮故事知多少”,講述工匠馬德春和九龍壁的小故事,激發學生課后進一步了解與故宮相關的歷史和故事。這個簡短的導讀課,操作起來很靈活,可以發到班級微信群讓學生在家預習課文前看,也可以在學校進入新課之前由教師帶著學生一起看并做適當的后續交流。有了導讀微課的鋪墊,學生多了一份對故宮博物院的了解與情感,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實踐證明,長篇幅的說明文也可以變得生動、親切起來。
(二)分析說明方法,領會表達方式
說明文一般都采用了多種說明方法,說明的內容和說明對象的特點決定了說明文需要采用怎樣的說明方法,而恰當的說明方法又能更好地說明事物及其特點,增強說明文內容的科學性和條理性。小學高年段的學生需要掌握常見的六種說明方法及其作用,分別有下定義、列數字、舉例子、作比較、打比方、分類別,每篇文章幾乎不可能涵蓋所有的說明方法,一般以兩三種說明方法為主。比如,部編版小學五年級上冊第7課《什么比獵豹的速度更快》主要運用列數字、作比較的說明方法,五年級上冊第17課《松鼠》主要運用了打比方、舉例子的說明方法。
經過一段時間的累積,學生初步接觸并認識了常見的六種說明方法,但是在閱讀理解練習題中對說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判別仍然是易錯點,基于這種現象,筆者以“說明方法及其作用”為專題制作了圖文并茂的微課,此微課為知識點講解,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依次呈現了六種說明方法的典型例句、判別技巧及作用表述,方便學生理解知識要點;第二部分,通過表格在對比中小結了六種說明方法的特點,方便學生識記與辨認;第三部分,以語文試卷中出現的題型為例,講解了從單一說明方法到多重說明方法的判定方法,闡述了審題注意事項和答題要點。經過說明方法專題微課的梳理后,學生對說明方法有了更準確的判斷,對說明文的表達方式也更為熟悉,學習效果很好,直接表現為在后續考試中這類題目的正確率有了明顯的提高。
(三)品味說明語言,感受表達特色
說明文是一種相對嚴謹的文體,其語言表述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準確性和科學性。文藝性說明文的語言除了準確性,還有生動形象的一面。如何體會說明文的語言特點是說明文教學中的難點。
針對這一難點,筆者以“對比賞析,品味語言”為主題給五年級的學生設計了專題微課,第一部分,選取部編版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習作例文《鯨》中的段落和第4課《珍珠鳥》中的段落,讓學生欣賞以上課文選段的對比朗讀,引導學生從內容、表達方法和語言特色三個方面進行對比分析;第二部分,從部編版小學五年級上冊的《太陽》和《什么比獵豹的速度更快》選出了五個典型句,或包含具體的數字、或包含“可能”“差不多”“幾乎”“一般來說”等詞語,引導學生從這些詞語中體會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和科學性;第三部分,從文藝性說明文《松鼠》中列舉了兩處描寫細膩生動的語句,讓學生欣賞說明文語言的另一面。這節微課主要運用了比較和整合的思想,希望通過精挑細選的例文例句來引起學生對說明文語言的關注和重新認識。
(四)拓展延伸,關注生活中的說明文
說明文是一種非常實用的文體,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是隨處可見的。語文即生活,教師要引導學生把視野放得更遠,指導學生把語文學習和實際生活結合起來。
在這種教學思想的影響下,筆者設計了一節說明文學習的拓展延伸微課。這節微課內容豐富且富有趣味性、知識性。第一部分,展示了藥品說明書、自行車安裝說明、食品袋后的信息、小紅書上的網紅蛋糕制作流程說明等學生感興趣的內容,讓小學生明白這些也是在說明或介紹一種事物和現象,它們也屬于說明文;第二部分,說明文和未來科技,通過簡單介紹《神奇的電子書包》《VR視頻技術》《游戲中的科學》等幾篇科普性的說明文,激發學生通過閱讀說明文來探索未來科技的興趣;第三部分,動手制作小臺燈模型,讓學生提前準備好材料,現場根據小臺燈的安裝說明書動手組裝,最后呈現組裝效果圖,比一比,誰能按照說明內容正確制作臺燈。事實證明,這一節拓展延伸型微課,深受學生的歡迎,連原來對語文不太感興趣的部分男生也不得不對說明文刮目相看了。
四、結束語
實踐證明,這種短小精悍、色彩豐富、妙趣橫生的微型教學片斷能激發學生學習說明文的興趣,拉近學生和陌生的說明對象之間的距離,引起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特別是對于基礎薄弱又不愿請教的學生,微課可以反復觀看,無論是在課前預習還是課后復習與拓展,微課都能靈活穿插在教學過程中,極大地方便了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在說明文教學中,微課是一種有效的輔助教學方式,優秀的微課也是一種可以共享的優質教學資源,希望更多的同行能關注并加入到優秀微課的開發和利用中,借力現代教學資源為教學賦能。
參考文獻:
[1]張文軍.合理利用 提高效率 ——基于微課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應用研究[J].名師在線(教育信息化),2018(13).
[2]仇勝男.關注語言,演繹說明文教學的精彩[J].小學教學參考,2017(6).
責任編輯? 李?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