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劉想云 劉滿祿 熊開封
摘 要:“互聯網+”背景下學科競賽是培養大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實踐能力的有效手段和重要環節。結合“互聯網+”學科競賽與我國高等教育時代特征,充分發揮“互聯網+”學科競賽實踐教育效用,探索有效的培養方法,培養具有創新創業精神、實踐動手能力強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可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互聯網+”;學科競賽;創新教育;人才培養;創新創業
0 引言
“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學科競賽內容豐富、組織形式多樣、綜合性強,是高等院校科研育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升大學生創新精神、創造能力和團隊合作意識的有效途徑和重要載體。
學科競賽具備“活動構建”的育人特征,能有效促進青年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與探索學習[1-2]。學科競賽以各學科專業基礎知識為出發點,結合新問題、新技術、新應用,重點考查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3-4]。參與高水平的學科競賽,既有利于培養大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和堅毅的意志品質,又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團隊協作精神,促進大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均衡發展,推動學校實踐育人工作的深化,優化人才培養中的投入產出比[5]。
1 “互聯網+”背景下學科競賽的發展
得益于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與廣泛應用,大學生學科競賽活動也逐漸成為高校公認的不可替代的育人環節,競賽內容也更加豐富,組織形式多樣化,同時加速了學科交叉與不同學科的融合[6-7]。
1.1 “互聯網+”競賽多樣化、組織多元化
在“互聯網+”背景下,競賽主題更注重突出特色及對學生專業能力的綜合性和差異性考查。各種類型、各種規模的“互聯網+”時代學科競賽正如雨后春筍般蓬勃興起,如全國大學生物流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物聯網設計競賽、全國大學生電子商務“創新、創意及創業”挑戰賽、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以及5G創新應用設計大賽等。競賽的組織單位也由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各級科協逐漸擴展至各行業協會、地域產業聯盟、獨角獸企業等,組織多元化。
1.2 互聯網技術加速了競賽中的學科融合
“互聯網+”背景下,學科競賽更加注重對新技術、新方法、新平臺的綜合利用。各類型學科競賽都在逐漸強調對ZigBee,WiFi,5G等新型通信技術的應用,以“互聯網+制造”“互聯網+信號處理”“互聯網+控制”“互聯網+管理學”等學科交叉為指導思想的賽題占比也越來越高,甚至工商管理、會計學、廣告設計等專業的學科競賽活動都離不開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互聯網+”作為媒介,提供了豐富的線上學習多媒體資源,加速了不同學科的交叉融合。
1.3 線上、線下結合,競賽評價更具公平性
“互聯網+”時代的學科競賽可充分利用線上、線下的互補特點,采用線上發布賽題,規定時間內,線下完成作品,并通過互聯網提交作品。可通過互聯網構建專家庫,專家通過互聯網對作品進行評閱打分。參賽學生通過云考場平臺進行路演和答辯,完成評委專家的提問。通過網絡組織跨地區高水平同行專家評閱,可以很好地解決傳統競賽方式中本賽區小同行專家評委參差不齊且由于圈子易導致評閱不公的問題。
2 學科競賽對創新人才培養的作用與意義
學科競賽活動不僅能激發大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挖掘大學生的優勢潛能,還能培養大學生創新實踐與專業綜合能力,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成長觀、就業觀和社會觀。
2.1 學科競賽針對性強,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有助于激發大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
學科競賽重點考查學生綜合利用專業理論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競賽題有明確的應用大背景。通過競賽,學生既明白了課堂理論的應用方式與學習的重要性,又能夠感受到靈活利用專業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有助于激發學習熱情,發掘學習興趣,夯實學生的專業基礎。
2.2 學科競賽團隊特色鮮明,創新性要求高
學科競賽往往要求以團隊的形式參賽,對參賽成員之間的分工協作與默契配合提出了新要求,團隊成員的協作能力和奉獻精神在學科競賽中得到強化訓練。同時,學科競賽要求通過對理論知識的靈活創新應用解決問題,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2.3 學科競賽有助于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學科競賽包括備賽、比賽、評選作品等多個環節,不但需要學生按要求提交競賽作品,還需要對作品進行路演或答辯,并解答專家評委的質詢。這不但考查了學生的專業素養、語言素養,同時也有效考驗了學生抗壓能力,增強了學生的意志力,有助于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3 通過學科競賽促進創新人才培養的途徑
通過學科競賽促進創新人才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學校有關部門的有效引導,建立可持續的激勵機制,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科興趣,同時需要開放、包容、善于交流、富有活力的氛圍。
3.1 加強引導力度,加大支持力度
學科競賽的引導、監管與學校教務、團學系統密切相關。通過學校教務將國家級、國際級的學科競賽納入學分管理,可有效調動學生參與高水平、大影響力競賽的積極性。團學系統作為高校學科競賽活動實施的主體管理單位,對學科競賽實行分級分類的科學管理,利用有限的資源將競賽規劃好、管理好、引導好,更有利于促進學生積極參賽,平衡各專業學科競賽的協調發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3.2 建立“課堂—競賽—興趣—能力”的理論與實踐,興趣與能力緊密結合的培養方式
以與學科競賽緊密結合的專業課程為引導基礎,將課堂中的關鍵知識點在學科競賽中的靈活運用以實例的方式展現出來,使課堂理論實踐化、具體化;以相關專業素質選修課為調節杠桿,把科研內容融入課堂,將學科競賽問題引入案例教學,使工程實踐概念化、理論化;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推進第二課堂建設,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3.3 突破專業建制、廣泛交流合作
“互聯網+”學科競賽更加注重學科交叉與知識遷移應用。因此,突破專業建制,以自動化、電子、機械制造、物理學等專業學生為主體,建立光、機、電一體的交叉學習機制,同時借助科技活動與產學研合作圈子,拓展和深化高校間交流合作,可為高等教育打開一個新的窗口。
3.4 推動完善學科競賽組織管理體系
以所在教研室承擔的相關學科競賽組織工作為起點,逐步推動學院、學校學科競賽組織管理體系進一步完善,充分發揮學科競賽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優勢作用,推動學校從政策、資金和宣傳上對學科競賽的支持力度,推進學院為學科競賽提供全方位支持,積極調動以系或教研室為核心的教師指導團隊,營造良好的學科競賽氛圍。成立學院學科競賽指導委員會,構建優秀的指導教師隊伍,實現學科競賽指導專業化、系統化。
3.5 建立可持續、自完善的人才梯隊
根據不同年級學生對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掌握情況,建立可持續、自完善的人才培養梯隊。發揮競賽經驗豐富的高年級高水平學生的引領作用,通過學科競賽模擬訓練,快速提升低年級學生的動手能力。鼓勵高年級學生帶領低年級學生投身競賽,不斷提高自己,向最先進最前沿的學科技術靠攏,實現團隊的自我提升、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最終,建立和培養一批思想活躍、團隊協作能力強、可持續、自完善的高素質人才梯隊。
4 西南科技大學創新型人才培養實踐
西南科技大學在基于“互聯網+”學科競賽平臺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方面不斷深入探索,不但積極組織師生參與各級“互聯網+”學科競賽,而且自發組織了校級學科競賽,建立了系統化管理辦法與制度。
西南科技大學圍繞創新型人才培養不斷深入探索,從單純地指導學生參加各種“互聯網+”學科競賽到建立智能機器人、智能系統與智慧服務、物聯網應用技術等近20個校級創新實踐班,形成了以扎實的專業理論為基礎,差異化、專業化的應用需求與學科前沿為牽引,“互聯網+”科技競賽為舞臺,教師科研為支撐,多層次育人體系良性互促的創新實踐教育實驗田,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2019年2月,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在杭州正式發布2014—2018年中國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暨學科競賽評估結果,西南科技大學以獲得135次獎項、總分74.28分的成績,位列全國第61位。
5 結語
西南科技大學對西部普通高校如何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進行了初步探索。以“互聯網+”學科競賽平臺為試點,西南科技大學本科教育教學進行了大膽改革與創新,跨學科教育不斷深入與完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在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培養方面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如何充分利用有影響力的“互聯網+”學科競賽平臺,全面推動高校人才培養質量、提升高校國際學術聲譽仍面臨著多方面的挑戰。
基金項目:西南科技大學2018—2019年度素質類教改(青年發展研究)專項;項目編號:18xnsu23。西南科技大學2019—2020年度素質類教改(青年發展研究)專項;項目編號:19szjg06。
[參考文獻]
[1]趙春魚,吳英策,魏志淵,等.高校學科競賽:現狀、問題與治理優化—基于2012—2016年本科院校學科競賽評估的數據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8(2):69-74.
[2]陳華勝.協同創新視角下學科競賽發展探析[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4):70-72.
[3]范暉,王善奎,范希營,等.以學科競賽為抓手的機械類本科生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20(1):182-184.
[4]陸國棟,陳臨強,何欽銘,等.高校學科競賽評估:思路、方法和探索[J].中國高教研究,2018(2):63-68,74.
[5]許小娟,晏仕英,張安東,等.依托“互聯網+”競賽項目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實踐技能提升[J].教育教學論壇,2020(51):103-105.
[6]劉秋平,董虹星,陳文嫻,等.基于“互聯網+”技術的化學學科競賽平臺開發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9(3):40-43,55.
[7]王迪,郭莉莉,單超穎,等.基于學科競賽和“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的“雙創型”人才培養策略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18(34):18-19.
(編輯?王雪芬)
Exploration of using disciplinary competitions to train innovative tal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
Zhang Jing1, Liu Xiangyun2*, Liu Manlu1, Xiong Kaifeng1
(1. Schoo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621010, China;
2. Development Planning Office,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621010, China)
Abstract:Discipline competi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Internet +”?is an effective means and important link to train college students?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innovative practical ability. Combining the?“Internet +”?discipline competition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we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practical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of?“Internet+”?discipline competition, explore effective training methods, and train high-quality and applied talents with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 and practical ability, which can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Internet +”; disciplinary competitions; innovation education; talent train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作者簡介:張靜(1988— ),男,安徽靈璧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機器人智能控制及應用技術。
通信作者:劉想云(1987— ),女,河南滑縣人,會計師,碩士;研究方向:財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