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冬梅
摘要:當前階段,多元化教學方法受到普遍應用,可以提高課堂有效性。在初中教學體系中,語文占據重要地位,在較大程度上決定著初中生中考分數。但傳統初中語文教學法需要進一步創新以此提高初中語文教學課堂。在此背景下,多元化教學方法順勢而生。當前階段,初中語文教學通過應用多元化教學法,可以強化學生探究欲望,加強學生綜合學習能力,進而不斷鞏固學生學習基礎,加強其語文核心素養。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多元化教學;教學方法
新課程改革在不斷推進,傳統教學方法已經不能夠滿足當前課堂教學的要求,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成為必然趨勢。課堂教學的必然要求。在新課改的進行下,初中語文課本內容增加,知識點覆蓋范圍廣,如果還是采取傳統的單一的教學方法,那么極容易導致學生失去對語文課堂的興趣,教師的教學任務必然是無法完成的,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用多元教學方法便是必然的選擇。
一、樹立多元化的初中語文教學目標
當前階段,部分語文教師在課堂中更加傾向于考試重點內容,并要求學生進行死記硬背,導致學生學習效率不高,所處地位相對被動。而新課改后,要求初中語文教學向著多元化發展,因此語文教師應做出改變,需樹立多元化的教學目標,在教學前結合學生學情,以此設計合理的教學方案。開展多元化教學工作需要以多元化教學目標作為指導,初中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要深入研究語文新課標所規定的教學大綱和要求,根據教學內容結合學生實際情況來制定多元而具有層次性又相互聯系,共為整體的不同教學目標。具體而言,教師要全面掌握學生在小學階段的語文基礎,了解其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制定具體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來幫助學生鞏固和發展,使其能夠順利完成過渡。
例如,針對《我的叔叔于勒》一課,我在設計教學方案時,首先需要搜集課文相關資料,并通過多媒體設備構建教學情境。其次,我需要引導學生自主了解課文背景與具體內容,并研究文章中的寫作語言,大致掌握課文中人物形象,掌握課文中心思想與主題。最后,我需要從寫作中心思想與課文內容出發,要求學生運用辯證眼光分析問題。通過此種方式,學生可以了解到在資本主義背景下,人們與金錢之間存在的關系,以此加強學生對課文的了解。同時,教師可以提問學生:“為什么于勒叔叔在最艱難的時候卻拒絕向家里人求助?”,以此引導學生思考。在此種教學方案下,可以促進學生發散性思維,使學生在具有多元性問題的啟發下,不斷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實現多元化的教學目標。
二、激發初中生多元化語文學習思維
教師要不斷鼓勵學生拓展語文思維。這其中,教師需要不斷激發學生積極性,使學生樹立正確態度,不斷加強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例如一些學生不愿意回答問題,教師可以設置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使學生與學生間展開交流,讓每名學生都有所思考,以此在整體上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如講解《孔乙己》后,我可以提問學生:“若孔乙己與我們生活在同一時代,在離開傳統的封建社會后,孔乙己會面臨哪些問題,他會怎樣生活?”,在提問后,要求學生進行寫作,寫下自己的想法。通過此種方式,學生會意識到封建社會不是造成孔乙己悲劇性人生的主要原因,其個人性格與處事方法才是最為主要的因素,進而使學生意識到堅強意志的重要性,促進學生良好品質的形成。此外,教師需要避免出現打擊學生積極性的問題,應保留學生的好奇心與想象力,通過正確引導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
三、教師應給予學生多元化教學指導
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通過應用多媒體設備創設情境。當前階段,信息技術發展迅速,教師可以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教育價值,以此豐富語文課堂,增強教學趣味性,使學生準確學習語文知識,精確把握核心內容。
例如,講解《桃花源記》時,我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探究,要求學生根據注釋與學習文言文的經驗,將《桃花源記》的大致內容翻譯出來,隨后根據相關問題研究作者主要思想,使學生扎實把握課文主旨。
四、加強師生互動
學生在初中階段身心都是很活躍的,面對新的知識學生可能會有著更多的天馬行空的想法,在多元化的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應該把握學生的這一點特性,把學生放在對等的位置,和學生平等互動交流,讓學生懂得自己設計的多元教學方案,引導學生學習教學內容,一同開拓知識的疆界,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這較之于以往教師在課堂上滔滔不絕的講授知識要高效不少,學生是思考著的學生,而不是機械的學習語文,語文教學是開放的教學,多元的教學形式只有與學生展開對話才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成為知識探索的主要力量,才能夠讓教材范文散發出文學之氣,讓學生感受美,其思想才能與學生的思想相融合,才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五、結語
總而言之,應用多元化教學法,可以進一步提高初中語文教學質量。對此,語文教師應結合教學情況,分析初中生學情與認知水平,可以借鑒上述教學策略,以此豐富課堂趣味性,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各項活動,保持學生的活躍思維,以此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楊二林.初中語文教學中多元化教學方法的運用[J].天津教育,2021(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