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丹
摘要:“初學皆大歡喜,繼學兩極分化,再學垂頭喪氣”。英語學科學困生的轉化是每個教育工作者都無法回避的問題。教學中,分析學困生類型及形成原因,并實施行之有效的轉化策略,幫助他們重拾學習信心,是解決學困生問題的迫切需要,也是提升英語教學整體成效的當務之急。
關鍵詞:初中英語學困生;類型;轉化
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全球化浪潮已不可避免,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往日益頻繁,英語已成為我國年輕人的必備技能之一。而在日常英語教學中我們卻會遇到這樣的學生,他們在學習過程中遇到最多的就是失敗,幾乎體驗不到學習的成功感和滿足感,對英語學習失去了興趣和動力,我們大致把這樣的孩子定義為學困生。而《初中英語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必須以人為本,除了看重優秀學生群體的學習狀況和質量,同時也要著眼于這些極其容易被忽略的學困生群體,關注他們的轉化工作。雖同為學困生,但究其類型及形成原因卻不盡相同,這就要求我們一線教師對所教學困生的情況進行悉心分析和研究,以期做到對癥下藥,因勢利導地引導他們并給予幫助,使其重獲學習英語的信心與決心,從而提高英語教學質量的整體提升。
一、英語學困生類型
(一)學習習慣不良型
葉圣陶老先生曾說過:教育就是培養習慣。是啊,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不斷提高學習能力的前提。而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是每位老師常規教學的重中之重,這一點對學困生而言更為重要。然而學困生或多或少都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學習習慣漏洞。主要表現為課上注意力不夠集中,時常溜號,導致聽課效率低下;惰性較強,意志力不夠堅定,不能約束自己按照老師要求按時完成學習任務,如對作業自我放任,拖拖拉拉,偷懶耍滑能少做就少做甚至不做或直接抄襲;抑或是將老師布置的非常重要的改錯作業當耳旁風,從不認真分析出錯原因,也不善于虛心向同學老師求教,得過且過,導致同一題型同一知識點重復出錯;
有的學困生則極其被動學習,需要在教師和家長的嚴格監督下才能去學習。
(二)學習方法不當型
知識的習得固然重要,但學習方法也是影響成績的一個重要因素。俗話說:“學而得法,學而有方,事半功倍,反之則事倍功半”。的確如此,許多學困生對英語學習也沒少下功夫花心思,但效果卻不盡人意,沒有什么起色,究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方法不得當。他們中很多人憑著慣性思維,固執地認為文科的東西沒兩樣,根本對不同階段不同學科的具體新的要求不做了解,只顧埋頭機械地識記各種知識點,不嘗試在具體語境中進行靈活運用;有的則是依賴性太強,一味坐等老師教授,缺乏獨立思考能力,遇到丁點問題就輕易打退堂鼓,不去鉆研思考而直接選擇放棄或詢問他人;還有的學困生學習套路混亂,毫無計劃可言,自主學習能力低下,課前無預習環節,課后更無復習鞏固,導致問題大量堆積,自己消化不良,嚴重影響后續學習。
(三) 學習動機不明確,態度消極,興趣不高型
語言學告訴我們:語言學習動機分為兩類,綜合性動機和工具性動機。前者指為了融入目的語的社會群體而學習的愿望。后者指學生學習外語是為了達到某種實際目的,如升學或工作需要等。態度是認知、情感或行為的定位。興趣是人的認識需要的情緒體驗。缺乏學習動機,態度消極,興趣不高是造成學困生的又一重要原因。有的學困生小學基礎過于薄弱,對講授內容難以理解,從而不能有效參與學習活動,學習效果甚微,導致學習態度消極;填鴨式滿堂灌的課堂教學,學生被動聽課記筆記,參與交際活動的機會少,更加加劇學困生喪失學習興趣;
而有些學困生學習英語并非自己喜歡,只因英語涉及將來考學,實數無奈之選,不得已而為之,加之迫于家長和老師的雙重壓力,初學還覺得英語新鮮有趣,等熱情消退,學習動機和態度就大幅減弱,學習開始隨意隨性,久而久之,就成了學困生。
二、 英語學困生的轉化策略
(一)聆聽學生心聲,激發學習動力
部分學困生進入初中后,由于種種原因,造成了英語成績的暫時落后,但他們同樣是一群有自尊心,進取心的孩子,可能教師不經意間的一個寬容的微笑,一句體貼的話語,一個會意的眼神,一個輕微的觸摸都會使他們產生巨大的學習動力。教育是心與心的碰撞,所以作為教師,我們應該熱愛每一個孩子,不歧視任何一個學生。對于心靈更為脆弱的學困生來說,教師應給予更多的關懷,堅持用“不拋棄,不放棄”的態度來縮短師生間距離,與學困生建立一種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和諧師生關系。關注情感教學,主動關心他們,意識到他們的存在。給予學生個別交談的機會,了解他們的學習愿望、興趣、理想和存在的問題。對他們逐步建立起來的信心應表示贊賞和肯定;對他們學習英語過程中產生的焦慮,失落等消極情緒及時進行疏導,幫助其消除畏難及自卑心理,耐心細致地關愛他們,尊重他們,幫助其重新點燃學習英語的熱情。
(二)關注整體教學,兼顧個體發展
教師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引導者,為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尤其考慮到學困生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作為教師,應想辦法使學生一直處于情緒高漲,精神振奮的狀態,所以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非常重要。教師應精心琢磨設計各個教學環節,豐富教法及授課內容,盡量使用學困生能理解的課堂用語組織教學,培養其英語思維,開展形式多樣的趣味性語言活動,如課前歌聲,游戲,搶答,競猜,情景劇表演及新聞播報,電影片段賞析等,為學困生創造活躍的課堂氛圍,使其自然融入其中。講解知識點時語言要適合學困生的學習水平和進度,要注意停頓,語速不宜過快,必要之處要重復。有意識地將學習活動與學困生的個人生活密切聯系起來,使其對學習英語感到親切而產生學習興趣。為學困生提供大膽開口表達見解的機會,設計難易程度不一的課堂問題,對學困生力所能及的問題,鼓勵其多多作答,并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使其提高思維水平的同時體驗成功的喜悅。
(三)指導學習方法,培養良好習慣
為了使學困生在學習道路上少走彎路,教師要舍得付出,適時地為學困生群體“開小灶”,或進行個別輔導,對學困生進行學習策略與方法技巧方面的指導,如怎樣快速而長久地識記單詞,怎樣過音標關,獲得單詞正確的讀音,怎樣訓練提高閱讀水平,怎樣脫口而出一口流利漂亮的英語。對他們進行常規要求的強化,與學生共同制定奮斗目標,明確每日學習計劃,系統地指導他們如何進行課前預習,課后復習;如何在課上及課下整理筆記,重視錯題本的整理消化和吸收;督促他們重視基礎知識并定期檢查。鼓勵小組合作學習及同伴互助,提倡同學之間經常開展小組競猜,小組表演,小組辯論及小組自我評價等活動,幫助學困生逐漸克服自卑膽怯心理,增強其學習信心與勇氣,鍛煉其意志品質,使其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此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爭取家長們的大力支持和配合,給學困生創造一個愉快的學習環境,教師可利用家長會,家長來訪以及打電話等方式告知家長孩子們的在校學習情況,共同督促孩子完成課后作業,檢查常規的基礎知識過關,聽說訓練等等,使孩子們盡快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結語
學困生問題一直都是令老師揪心,學生傷心,家長痛心的事情。而學困生的轉化更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任務艱巨、細致且復雜,這就要求我們每位老師時刻要以滿腔的熱情,極大的耐心和不懈的探索去關愛呵護溫暖每個學困生,在教學過程中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輔之以法,堅持不懈,相信在學校、家庭、社會的三方合力作用下,英語學困生的學習狀況一定會逐步朝著理想的方向發展,孩子們一定會化外部壓力為內在動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從而從源頭上提高初中英語學科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