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鋒
摘要:小學階段打好數學基礎對學生漫長學習生活起到重要作用,其他學科也是如此。教學情境法可以給枯燥的數學課堂注入新活力,讓學生體驗到學習樂趣,主動積極地進行數學知識探索,進而提高學習效率,培養數學綜合能力。對此,本文分析了當前小學數學課堂中應用教學情境法的意義及現狀,并探究其應用策略,以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數學;趣味課堂;教學情境法;運用策略
數學學科是學生未來發展的重要基礎,影響著學生的綜合素質,所以教師要積極探索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打造高效課堂。這時,教師可以從教學情境入手,立足教學實際問題,創新手段,多元化呈現數學知識,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诖?,本文主要探究如何深度融合小學數學和教學情境法,幫助學生理解、應用知識。
一、小學數學課堂中應用教學情境法的意義及現狀
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應用教學情境法可以有效融合數學知識和學生個性特征,培養數學思維,實現寓教于樂的目標。小學生處于形象思維階段,抽象數學知識的學習難度大,情境法可以直觀生動地展示知識,課堂氛圍愉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進而積極探索數學奧秘。另外,教學情境可以創設熟悉的環境,幫助學生產生情感,提高認知能力。教學情境法對數學教學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在創設情境時,存在創設情境與內容不符、難度大、吸引力不足等問題,教師過分重視情境本身而忽視教學內容的滲透,情境設計超出了學生的認知水平,導致活動參與度低。長時間的情境描述也讓學生覺得枯燥無味,逐漸喪失學習熱情[1]。
二、小學數學課堂中應用教學情境法的策略
(一)創設生活情境,喚醒學習熱情
數學來源于生活也要服務于生活,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內容,找到恰當的切入點,創設生活情境,啟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用熟悉的生活場景,給予學生親切感幫助學生意識到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強化知識。有效融合教學內容和生活元素,也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例如,在學習《圓的認識》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討論生活中的圓形物體,學生列舉出汽車輪胎、鏡子、井蓋、碗等物體。接著教師提問為什么井蓋需要設計成圓形?而不是三角形或正方形?學生根據自身經驗闡述,認為圓形是對稱圖形,外形美觀,而且圓形沒有尖角相對安全[2]。通過創設生活情境中可以激發學生的數學潛能。培養自主探究能力,提升學習效率。
(二)創設問題情境,培養自學能力
小學生的好奇心較強,對于感興趣的內容學生會主動探究思考,對此教師可以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分析并解決問題,鞏固舊知識,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層次分明難度逐漸遞增,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進入到問題情境中,自愿探究新知識,感悟數學學習的奧秘。例如,在教學低年級加減法運算時教師可以提一些有趣的問題:你有兩朵花,他有七朵花,你們一共有多少朵花?誰的花更多?你比他少多少朵花?他比你多多少朵花?通過這一個個問題鍛煉學生的口算能力,鞏固加減法算式,為解答應用題奠定基礎。
(三)創設合作情境,培養探究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合作學習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認知水平差異組建合作學習小組,創設合作情境,給予學生交流、探索、思考的機會,培養學生合作協作能力,促進學習效率的提高。例如,在學習《確定位置》這一課時,教師要遵循一定原則科學分配,小組體現出組間合作競爭關系,學習訓練行和列。接著小組展開競賽練習如何用行和列表述一個人的位置,如班長的位置。通過創設合作情境可以增強學生的自我認同感,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樹立自信心[3]。
(四)創設實操情境,培養創新能力
想要實現預期教學目標,就需要學生自主參與,強化訓練操作,培養數學綜合能力和素養,那么教師要重視實際操作環節,強化實踐,在學生理解記憶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發現規律,構建知識體系,啟發數學思維,進而學會靈活運用所學知識。例如,在學習人民幣相關知識時,教師可創設實踐情境,課堂上角色扮演售貨員、顧客,要求學生購買商品,完成支付、找零等任務。在購買商品的過程中,學生學會并應用不同面值人民幣之間的相互轉換,鞏固加減法運算,體驗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懂得靈活,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
結束語:
綜上所述,數學教學不能停留在知識的學習,要注重知識遷移和能力轉化。為了實現這一教學目標,教師可應用多種教學情境法,如生活情境、問題情境、合作情境等,靈活設計教學環節,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和自主探究欲望,開發思維,促進養成獨立思考、多角度看問題的良好習慣,從而提高數學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 萬可宜.“互聯網+”背景下的小學數學情境教學與學習優化策略[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07):82.
[2] 方曉月.情境教學在農村小學數學高效課堂中的構建研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08):96-97.
[3] 黃云壯,田夏彪.小學數學情境教學實踐的問題、成因及策略探析[J].教育觀察,2021,10(03):132-133+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