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兵
摘要:素質教育的核心要求是引導學生實現課程綜合素養的多模塊提升,進而幫助學生構建起完備而堅實的課程知識理解與技能應用框架。小學語文是一門綜合性、社會性和應用性都非常突出的重要課程,對學生的信息搜集、整理和表達技法應用能力都有著較高的要求,歷來在小學課程體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同時也是諸多教學教法改革的主要陣地。基于上述認識,筆者將從閱讀理解這一重要教學模塊入手,就小學語文閱讀理解的高效指導策略一題撰寫此文并提出一些看法,以資諸位參閱、分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理解;指導策略
閱讀理解是小學語文教學板塊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鍛煉并考查學生通過閱讀文章來搜集、整理信息以及表述各項寫作表達技法內涵、形式和作用的能力。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里,由于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閱讀理解指導時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思維僵化、方法“模板化”和素材局限化的問題,沒有站在核心素養高度培養學生宏觀的閱讀格局和靈活的解題思路,致使很多學生在學習和練習過程中感到疲憊、枯燥,而最后的做題效果卻沒有得到明顯優化。由此可知,若要真正提升閱讀理解的指導質量,小學語文教師就必須從根本上改變過去的教學思路,采取有效措施體現出閱讀指導的系統性、多元性和效果性。
1. 擴大學生閱讀范圍,拓展閱讀的思維路徑
在過去的傳統教學模式下,小學語文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閱讀練習時,往往偏好于從課文或者與課文具有較高相似性的文章中選擇篇目供學生練習。誠然,這種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深化對課文的理解,但卻在更大程度上束縛了學生的閱讀思維,使學生因長期習慣于處理某一種文體或題材的文章而漸漸形成閱讀理解素養的偏衡化發展,從而弱化了學生應對多元閱讀考查題目的能力。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在保證對課文篇目的有效講解的同時,有意識地引入具有更多主題和題材類型的文章作為訓練資源,讓學生能夠針對不同的行文模式、表達風格和情感內涵形成對應的“思維庫”,從而使學生的綜合閱讀素養得到質的提升。在進行這一項工作是時,小學語文教師要正確把控各個類型文章的比重,結合考查頻率和學生的短板分布來進行動態調整,以期能夠讓訓練效果既體現出全面培養效力又具有一定的應考服務性。
例如對于第六單元《父母之愛》的專題性閱讀訓練,教師在確定了閱讀材料的共同主題之后,可以從文體和風格上來擴大學生的閱讀范圍,除常規的記敘文外,可引入諸如舒婷的《呵,母親》、泰戈爾的《金色花》、于堅的《感謝父親》等現代詩歌,胡適的《我的母親》、冰心的《我的母親》、余秋雨的《我的父親》等散文,以及《我的老父親》《父親》《懂你》和《母親》等歌曲的歌詞等材料,讓學生廣泛接觸、了解不同文體的文章在表達方法和寫作技法上的特點,學會從不同角度品析“父母之愛”在文學作品中的刻畫形式。
2. 梳理文章寫作結構,強化閱讀的思維指引
小學生正值身心發育的初級階段,對知識信息的認知和理解有著很強的片面化、表層化特點,比較擅長于對“點”性知識的記憶而在挖掘知識載體內在結構方面則表現得相對稚嫩,這也是很多小學生語文閱讀成績不甚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為解決這一問題,小學語文教師在帶領學生練習閱讀理解時,不要將眼光局限在材料內部具體的信息元素,而應站在更高的位置上,借助對大量關聯材料的分析,幫助學生額從結構層面理清幾種常見題材、體裁文章的寫作模式和行文脈絡,讓學生能夠準確而快速地將文章拆解為若干個組成單元,以便于其能夠以更加清晰的視角看待文章中所存在的各項知識元素和信息成分。當然,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此項工作時還要有意識地防止“公式化”現象的出現,要在帶領學生掌握常規文章結構的同時強調文章各個部分在具體篇幅、位置和技法應用等方面的特殊性與靈活性,做到二者的同步深化和共成共促。
比如在帶領學生閱讀第三單元《學習說明性文章》中的篇目時,教師就應當對說明文這種文體的常見寫作思路和結構設置做出一定的總結:文章前部點明說明對象,篇幅以1至2段為宜,要出現具有讀者興趣調動的語句內容;中部則為主體,以應用各種說明手法介紹說明對象的內容,介紹要根據說明對象的性質、特點、種類等劃分為若干個子模塊,篇幅要控制在3至4段;文章后部可選擇性較強,既可以總結形式概括說明對象的總體性狀,也可融入抒情內容表達作者的個人思想,篇幅常為1段。
3.深挖文章重點詞句,找準閱讀的解題命門
一篇優秀的文章并非字字句句都有什么獨特之處,而常常是一個段落、一處句子乃至一個字詞的絕妙應用使其表現出了更高的寫作水準。小學語文教師要在閱讀指導中培養學生尋找、分析重點詞句的意識和能力,首先引導學生認識到一些描寫或動詞的存在對整篇文章所能起到的增色作用,而后具體帶領學生了解這種作用是如何表現的又是怎樣得到進一步突顯的,最后則可讓學生試著選擇一些別的內容來替換掉文章的重點詞句以期使學生對這些詞句的獨特作用形成更鮮明的感受和更深刻的理解。
例如《泊船瓜洲》這首詩的閱讀,教師可以“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中的“綠”字為例,引導學生談一談“綠”字的妙處,并試著讓學生用“到”、“吹”、“過”等字來做替換,進一步促使學生體會到“綠”字所蘊含的春之圖畫以及所體現的生動、形象之功效。
結束語:
閱讀是對文學之美的品味,也是對前人智慧與情懷的汲取。小學語文教師要切實重視起對學生閱讀理解素養的培養,采取有效策略改良傳統教學模式,通過擴大閱讀范圍、梳理文章結構以及深挖重點詞句等方式,幫助學生形成大基礎、全框架和多維度的綜合閱讀理解能力體系,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能對文章材料形成更為全面、更為深刻、更為靈活的認知與理解,進而為他們日后的語文學習和閱讀能力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姚文鼎,徐蓮.淺談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的閱讀理解指導策略[J].知識窗,2013(11)
[2]. 宋禹中,陳志平.試論如何在小學閱讀教學課程中完善學生的人物分析與結構梳理素養[J].中國中小學教育,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