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雪艷
摘 要:閱讀與寫作是語文教學的兩大重要板塊,不僅在考試體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也是學生語文能力得以鞏固、實踐、提升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發(fā)現(xiàn),教師授課偏重于基礎知識教學,閱讀與寫作教學的有效性較差,而且常常是將二者獨立開展教學,既耗費了大量的教學時間,也難以起到良好的效果。其實,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之間有多種內在聯(lián)系,若將二者整合教學,不僅可以相互促進,還可以拓展思路、擴大資源,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因此,本文以人教版初中語文教學為例,探究閱讀與寫作整合教學的方法。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寫作;整合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31-002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1.013
傳統(tǒng)語文教學模式下,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并無聯(lián)系,教師開展閱讀、寫作時的方式也比較單一。閱讀教學中多是讓學生單調地朗讀、默讀文章,沒有閱讀目標,缺乏閱讀技巧,學生通過閱讀只是大概了解了文章淺層次的內容,于學習來說起不到多大作用。寫作教學中多是指導學生一些文體特點,然后出個題目,讓學生生硬地按照設定好的思路填充字句,學生寫出的文章缺少情感、文筆生澀、思路狹窄、沒有亮點。閱讀、寫作整合教學的目的就是要改變這種情況,找到二者的結合點,讓二者互為基礎,相互促進,共同發(fā)展,提高閱讀、寫作教學質量。
一、閱讀與寫作教學的問題
從小學到初中,語文教學對學生的要求已經(jīng)改變。以寫作要求為例,小學階段,對學生寫作的要求多是語言通順、沒有錯別字、邏輯清晰,而初中階段,對學生寫作的要求已經(jīng)提高,除了基本的語言表達及邏輯外,還重視考查學生的語言提煉、構建能力,同時還要求學生寫作的文章內涵更加深入,思想明確。對此,教師在語文教學觀念和模式上也必須做出改變,認識到閱讀與寫作的相關性及整合教學的必要性。目前,閱讀、寫作整合教學的模式已經(jīng)在廣泛實施,但是其中存在一些問題,如果不正確地認知這些問題就會阻礙教學的有效開展。首先,整合教學的關鍵是找到閱讀、寫作的結合點,如果結合點不合理、不恰當,生硬地將二者聯(lián)系,不僅起不到相互促進的作用,還會擾亂正確的思路,大大降低教學效果[1]。教師在將二者整合時不要急躁、盲目,要循序漸進,一邊吸取其他教師的實踐經(jīng)驗,一邊分析、研究二者的關聯(lián),合理設置結合點,奠定整合教學的基礎。其次,讀、寫整合式教學需要加強對文章思想深度的認知,但是部分教師將主要精力放在了閱讀技巧、寫作技巧的培養(yǎng)方面,對人文教學、品德教學、思想教學等不夠重視,學生情感得不到激發(fā)和升華,導致教學深度不夠。再次,讀、寫整合式教學的目的與單獨開展閱讀教學或者寫作教學不同,有的教師對整合式教學目的的理解就是將單獨開展閱讀教學的目的和單獨開展寫作教學的目的相加,這樣的目的設置與實際教學是不相符的,教師需要深入理解整合教學理念,將讀、寫教學作為一個整體,根據(jù)實際教學的內容、學生的學習情況等設置合理的教學目的。
二、讀、寫整合教學的方法
(一)借閱讀積累寫作素材
寫作是對文字的組織和對文本的創(chuàng)造,既然要創(chuàng)造,必須有材料。初中生的社會閱歷尚淺,認知能力較低,寫作時往往覺得沒有話說,或者不知道如何表達,這就是缺少材料的原因。寫作材料包括哪些呢?其一是寫作的思路,寫作思路原本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學生理解起來難度較大,但是通過閱讀現(xiàn)有的文章,就可以分析讀本的寫作思路,直觀了解各種寫作思路是什么,在寫作的時候就可以效仿,從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思路[2]。以《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為例,這篇文章的寫作思路是以時空的變換為線索,以時空下的景、人、事表達了作者熱愛自然、懷念童年的情感。初中生在寫關于“童年生活”系列的文章時,也可以效仿這種思路,以自己成長中生活及學習的時間、空間變換為線索來寫作。其二是寫作的內容,我們可以通過閱讀來搜集、積累閱讀材料中的一個個故事情節(jié),一段段生動的描述,使其成為寫作內容的素材。學生可以從這些素材中找到寫作的靈感,對文字進行分解、重組、渲染,形成新的表述方式,就使其成為自己的知識。此外,閱讀教學不應當局限于教材,還要適當?shù)赝卣沟秸n外閱讀,但是對于課外閱讀材料的選擇需慎重,最好是選擇和教材內容相關的課外讀物,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本內容的理解,還能豐富知識體系。比如,魯迅先生的《雪》一文,是寄情于景的文章,表面上寫的是雪景,其實表達的是對美好事物的緬懷以及對當時冷酷環(huán)境的抗爭。魯迅先生的文章往往寓意深刻,從文本表面無法體會深層含義。對此,教師可以讓學生搜集一些關于這篇文章創(chuàng)作的背景、當時的社會情況以及作者的經(jīng)歷等文章閱讀,讓學生獲得更多豐富的知識,加強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積累寫作素材。教師還可以推薦給學生一些優(yōu)秀的讀物,比如《青年文摘》《讀者》等。其中一些好的文章可以拓展學生寫作思路,激發(fā)學生寫作靈感,也是積累素材的好渠道。
(二)借閱讀掌握寫作技巧
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精挑細選的,都有學習的價值,或表現(xiàn)在語言的精煉、生動上,或表現(xiàn)在中心思想的突出上,或表現(xiàn)在文化內涵的深厚上,也或者表現(xiàn)在故事情節(jié)的典型上等等[3]。每一篇文章都包含了不止一種寫作技巧,這些技巧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在分析文章、感悟文章的過程中來學習、體會,而掌握了這些技巧,寫作才會得心應手,才能保證文章的基本質量。可以說,閱讀材料是寫作技巧的載體,通過閱讀教學教給學生這些寫作技巧是整合式教學的目的之一。初中生寫的文章大多太平淡,沒有突出的地方,看著如同流水賬一樣,不至于脫離主題,但是質量卻不高。這和學生沒有掌握寫作技巧有關系。那么,教材文章的寫作技巧有哪些呢?閱讀教材文章時可以發(fā)現(xiàn),修辭、結構、段落安排等都使用了技巧,教師可以通過仿寫、擴寫、續(xù)寫等方式借閱讀教學來幫助學生練習、掌握這些寫作技巧。比如,《背影》一文中沒有運用過多華麗的語言,反而通過直觀、簡潔的文字描述讓讀者感受到文章表達的強烈情感。這種質樸的寫作技巧就是“白描”。教師可以讓學生用白描的技巧寫自己熟悉的一位朋友或者家人的背影,可以仿照教材中的幾個方向,如人物的穿衣、動作等。再如,《皇帝的新裝》中結尾是開放性的,皇帝最后有沒有真正意識到新衣服并不存在呢?知道事情真相后,皇帝又是怎么對待做衣服的裁縫和大臣的呢?當皇帝大發(fā)雷霆的時候,裁縫有沒有自圓其說,皇帝還會上當嗎?教師可以讓學生對這篇文章進行續(xù)寫,以鍛煉學生寫作時的想象力和對文章思想的精準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