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福勝
摘要:信息技術隨著時代的發展顯得越來越重要,人們借助信息技術完成大量的工作和學習,所以從初中的孩子開始抓起這門技術很重要。現代教學更要體現教學相長,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基于此去閑談教學感悟。
關鍵詞:初中信息技術;終身成長;有效教學
一、信息技術的教學現狀
初中生還屬于義務教育階段,基礎差異較大,我們這邊學生群體構成是農村和城鎮孩子,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會存在一些差異,那對于信息掌握的差異性比較大學生在信息技術方面的差異更大,有一定比例的學生沒有計算機使用基礎,平時也沒有應用計算機的環境,有些連使用鍵盤、鼠標都不會用,拼音也不會。初中教學中信息技術課程也遠沒有社會需要那樣重要,學校內部不過把信息技術作為一項輔助課程,信息技術課一般一周安排一節課,所以對于入門學科來說課時偏少,沒來得及學,學不會,這也是初中信息技術課程當前的現狀。還有前后課程無法做到良好的銜接,對學生信息技術的培養無法起到有效作用。另外,一部分信息技術需要長時間反復練習才能避免出現差錯,但是學生基礎差、課時較少的狀態直接導致學習與練習的時間不夠,初中信息技術的有效性也因此被遏制。所以如何利用現有的條件實現有效教學成了任課老師要想的事情。
二、做一個終身成長的教師
除了現有的條件,不可否認現階段的學生知識豐富,思想開放且多元化,他們獲得信息的途徑是多方面的,特別是對社會上各種正在發生的、實時的信息的敏感和接受程度,往往優于教師。所以現代信息技術課程的有效課堂教學變得越來越重要,如何配合好讓學生真正學有所長。對于我們來說,打開思維,做一個終身成長型教師不僅是教育的需要,還是個人格局和獲取有效信息的需要。如果新時代的教師如果只囿于自己所教的那一部分知識,不及時了解現代科技知識的信息,不用全新的教育理論充實頭腦,不去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就會落后于時代,無法適應未來的各種變化挑戰。而信息技術的發展為學生提供了空前開放的、多元的、智能的、移動的、不斷更新的、積極開放的學習資源環境,教師、教材逐漸失去了權威和主體地位,為了適應時代潮流,必須做一不斷成長的教師,不斷學習、隨時給自己注入新鮮的血液,積極接受新的教學觀念,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在現有的認知和基礎上舉例子或者作比較讓學生從這門課程走出去,覺得是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老師和學生之間信息共享,敩學相長。
三、把枯燥的理論課上得輕松風趣
基于現階段的學生水平,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盡可能地選擇一些貼近生活的實例,學生容易理解也容易引起共鳴,把他們的興趣提起來是教學效果的源泉。因為相對于城里的孩子,我們這邊的學生不管是接觸信息程度還是學習力,都存在一定的差異甚至可以說比較落后,為了讓差距拉小且有意思,需要在信息技術教學課堂中關注學生,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關注學生學習的知識類型需要多種多樣,我們會發現學生在學習信息技術這門課程時,往往喜歡上機操作課,而不喜歡上理論課等。其實,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可盡量將枯燥的東西講解的生動形象一點,教師在講解時,可用風趣的語言,貼近的比喻,引用身邊的事件來引起學生的興趣和認可。比如我在上“信息無處不在”這塊內容時,通過舉例:紅綠燈的存在提醒我們紅燈行,綠燈行的信息。走過食堂時傳來的飯菜香傳遞給了我們可以吃飯的信息,回到家父母給你擁抱是歡迎你回家的信息等。通過這幾個身邊的小事情,學生踴躍發言,讓學生輕松地掌握了信息的概念及信息的載體,也讓學生可以舉一反三。用好的比喻,貼近生活的例子,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教師可以把理論課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讓學生感受到計算機世界的五彩繽紛,激發學習興趣。
四、分層次共進步
在我實際的初中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受原生家庭和社會環境及教育均衡程度的影響,在知識的接受過程中學生的差異性較大。比如有的家庭條件好一點的家庭早早給孩子配上了電腦,學會在網上查找信息或者更多的技能,而有些貧困山村的孩子才剛開始接觸電腦,從開機學起。如果這種情況在教學中采用“一刀切、齊步走”的教學模式,就會造成優等生“沒學到”,中等生“沒學好”,后進生“學不會”的局面,這樣勢必加大兩極分化,難以提高教學質量。初中生又剛好處于叛逆期,很容易因為“沒意思”的課堂產生厭學心理。為此我在教學中不斷地嘗試與研究,根據學生知識水平、學習態度和潛能的差異把學生劃分為a、b、c三個層次,a層為優等生,他們電腦基本功扎實;b層為中等生,電腦基礎一般;c層為后進生,電腦基礎差或沒有。上課時結合不同層次學生的特點,提出不同的學習目標和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既有統一要求,又有因材施教,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學有所歸。
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我們通常感慨這一代的孩子太幸福了,從小就開始抱著手機和平板進行信息輸入,但泛濫的信息導致很多孩子沉迷于表面,比如短視頻和游戲,對于實用的正確的信息技術學習不感興趣,沒有積極主動的學習,就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每個學生身上都蘊藏著巨大的潛能,我們要創設各種機會,鼓勵學生去主動參與,把他們智慧的火花盡量激發出來。在課堂中,由于時間有限,傾向于訓練基本功,掌握基本操作,而課外則可以讓學生們自由發揮,教師要有意識的加以引導,把課堂上所學的內容延伸到課外,把課外這個第二課堂變得生動活潑,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得課外成為課內所學知識有益的鞏固、補充,從而促進課堂教與學,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我通常就會布置課題,比如信息的載體的模塊比較簡單一些,就采用分組比賽看看誰說的載體比較多,延伸到舉例子或者講故事,這個跟語文老師配合的效果很好,形成課堂的綜合性。
六、多元化評價
評價的主要目的不是把學生分等或分類,而是用來改進教與學。積極的評價有利于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自己的成績與不足,有利于激勵學生發揚優點、克服缺點,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培養學生自信自強、積極進取的精神。為此我上課總是給予學生充分的肯定,對于不會的學生,我從不訓斥,而是鼓勵和耐心輔導他,即使有一點小小的進步,我也會真心地表揚。表揚要有信服力必須要學會找出他某個亮點評價,比如有個學生總是在一堂課中反應比較快,吸收能力也很強,基礎比較好的同學我就會說他平時動手能力很強,認真嚴謹,學會舉一反三,如果能帶動其他同學,相互配合會更好,那他們會很有意識的組隊相互評價并且鼓勵完成。事實證明,信息技術教學采用多元化評價能使更多的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充分發揮他們的課堂主人翁意識,提高課堂四十五分鐘的教學效率,促進了學生學習合作的積極性。
七、合作式教學
信息技術課大部分時間是在機房上課,而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幾乎大部分同學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特別是在剛開始上機操作的時候,教師忙不過來,也就挫傷了未能輔導到的同學的積極性。因此,我大膽地采用學生輔導學生的辦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即注意觀察哪些學生能順利地完成任務,然后運用廣播功能展示他們的成績,予以表揚,并宣布由他們作為老師的助手,一人或兩人負責輔導一組同學。這樣做減輕了教師的輔導壓力,使教師能有重點地輔導某些方面的問題或某些同學,解決了輔導不過來的問題,使得人人都能得到及時的指導,保護了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不好意思問老師的學生,可以問同學,既解決了問題,又增進了同學問的友誼,且學生間的輔導自有特點,也易于交流,有時比教師指導的效果還要好教學目標的達成率得到了提高。印象最深的是系統操作模塊,需要指導頻率比較高,但是采取相互協助共同完成的目標后,不管是制作表格還是畫圖工具操作都有了顯著的效果,他們很有成就感,促進了班級同學之間的友誼。
21世紀是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年代,教材知識和硬件設備有可能沒來的及更新,我們能做的就是理論和實際相結合,讓課堂教學更具有針對性。可幸的是現代信息技術越來越廣泛的應用,融入到現實生活中,所以初中學生熟練掌握和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顯得尤為重要。而信息技術課又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很多教學方法和教學經驗還有待于我們去摸索。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力避傳統教育的缺陷,使信息技術課成為親切易學的實用課程。作為一名初中信息技術教師,擔負著培養一代新人的重任,不僅要使學生掌握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和操作技能,更要勇于探索,大膽創新,為信息技術的普及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淺談初中信息技術教育》.時兆慧.
[2]《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淺談》.十堰市鄖縣青山鎮九年一貫制學校.鄭興安.
[3]《淺談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模式》.溫州四中,胡宏算.
[4]《在信息技術教育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喬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