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娜
摘要: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的開展,需要采取合理的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率,為后續數學教學打好基礎。為此,在數學課堂上要關注學生的素質與能力的培養。教師要利用好有效的教學方式,幫助低年級學生提升數學計算能力。筆者在充分開展教學實踐的前提下,開展了相應分析與探究,以期為后續教學的開展帶來一定幫助。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小學數學;計算能力;高效課堂
新課標要求注重素質教育,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應當重視數學計算教學,幫助小學生提升計算能力。為此,教師要結合高效課堂的構建背景,掌握有效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方式,在保障基礎課堂教學質量的前提下,幫助小學低年級學生提升數學計算能力。
一、教師及時轉變教育理念
唯分數論在傳統的小學數學環節較為盛行,應付考試也是大多數教師開展教學的目標,對學生的考試成績過度關注,但是隨著教育理念的進步,素質教育逐漸成為主流的教學形式,教師需要在理論知識教學的同時,強化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1]。但在當前教育階段,依然發現有一部分教師,并沒有及時轉變教學觀念,在小學數學計算教學課堂上,對學生素質的培養不夠關注,小學低年級計算教學的開展也相對較少,想要改變這種現狀,就應當采取相應策略,幫助教師及時轉變教育理念。
教師之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及時轉變觀念,主要原因是對全新的教學模式,高效課堂的構建信心不足,因此就需要幫助教師認識到高效課堂背景下取得的教育成果,明確高效課堂對學生計算能力培養的重要作用。學校要對教師進行相關培訓,幫助教師充分了解新課標教學理念,并進行學習和應用,也可以積極開展教師的培訓和進修活動,幫助教師強化自身的專業素養和專業知識水平,學習其他學校取得的教學成果,在平時的教學中轉變自身教學理念。
二、激發學生的計算興趣
在小學低年級的數學教學過程中,應當時刻明確一個道理,那就是“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沒有足夠的學習興趣,那無論應用怎樣的教學方法,都不能夠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所以在對學生進行數學計算教學的過程中,也應當將教學目標放在培育學生的計算興趣上,只有在學生擁有一定計算興趣的基礎上,才能夠提升教學效率,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和成長[2]。
在進行計算教學之前,根據教學的內容設計相應的題目,在教學設計環節添加生活化元素,這樣學生在解答的過程中就會更加熟悉,也有更高的積極性。例如,在帶領學生進行長方形面積計算的過程中,就可以將學生平時生活中經常遇到的一些長方形元素進行應用,讓學生進行桌子、講臺、文具盒等物體的面積計算,這樣學生在進行計算的過程中也就能夠更加的有積極性,培育學生的計算解題興趣。教師借助多媒體技術的輔助,將一些圖形展示給學生,讓學生說一說哪些是長方形,幫助學生認識長方形的性質,了解長和寬等概念。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計算長方形圖形的面積,內化掌握的計算公式,激發學生的計算興趣,也能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
三、培育學生的計算習慣
在小學低年級的數學計算環節,無外乎就兩種計算方式:口算和筆算,在與學生一起計算不同的數式時,要注重幫助學生選擇合適的計算方法,培育學生的計算習慣。在進行一些簡單的計算過程中,類似于18-6等問題的計算過程中,幫助學生掌握有效的口算方法,進而提高學生的計算速度,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而在進行一些較為復雜的問題計算過程中,涉及到的數額較大,計算形式也比較復雜,我們就可以帶領學生進行筆算,從而加深學生的記憶,并降低計算的錯誤率,使得學生的計算更加精準。
此外,還可以給學生布置一些相應的計算作業,讓學生利用自己的課余時間,來進行計算練習。教師也應當與家長保持積極溝通,家校合作仍然是小學低年級階段有效的教學方式。家長結合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情況,幫助孩子解決計算問題,陪伴孩子進行計算練習,并逐漸形成良好的計算習慣,循序漸進幫助孩子提升計算能力。
四、合理利用錯誤資源
在計算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一些計算錯誤,這是無法避免的,但是我們可以盡量減少這種錯誤,讓學生將計算錯誤記錄下來,并形成錯題本,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翻閱,并將這些錯誤根據不同原因進行分類,有的是因為計算過程太過復雜,而有的就是因為學生在計算過程中粗心大意,所以出現了錯誤,學生可以針對具體的問題進行相應改正,從錯誤中吸取教訓,提升教學效率,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和成長。教師也要定期檢查學生的錯題本,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構建高效的小學數學計算課堂,幫助學生提升計算能力。
結束語
作為小學低年級主要的教學環節,在高效課堂背景下,需要教師采取有效的教學方式,革新計算教學的形式和內容,深度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計算學習,構建高效的小學低年級數學課堂,并發展學生的計算能力。
參考文獻:
[1]高彩霞. 高效課堂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方式——如何提高低年級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J]. 教育教學論壇,2013(36):277+255.
[2]羅淑燕. 智慧教學云平臺在小學數學計算高效課堂中的實踐應用[J]. 第二課堂(D),2021(02):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