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桂民
摘要:在學校教育的情境下,教育教育,就是教學生會自育;教學教學,就是教學生會自學。不能教學生會自育的教育不是真教育,不能教學生會自學的教學不是真教學。這就是“自育自學”論的核心思想。
關鍵詞:引導自學;小學數學;課堂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小學學校里的主要任務首先是“教會兒童學習”,而不是“教會兒童知識”。他曾鮮明地指出:“小學面臨著許多重要任務,而其中占據首位的任務就是:要教會兒童學習。”在學校教育的情境下,教育教育,就是教學生會自育;教學教學,就是教學生會自學。不能教學生會自育的教育不是真教育,不能教學生會自學的教學不是真教學。這就是“自育自學”論的核心思想。作為一名數學老師,如何把“引導自學”貫穿于數學課堂,本人結合“引導自學”型課堂教學的五大環節,談一談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激發興趣,明確自學重點。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孩子的天性就是愛玩好奇心強喜歡玩游戲,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如果把教學和游戲有機的整合到一起,在玩中學,在學中玩,這樣更容易獲得知識,如果在教學中只是一味地講書本上的知識,學生靠死記硬背機械的記憶,這樣會造成學生對數學產生厭煩情緒,會對數學學習的排斥感。而靈活多變的游戲教學,寓教于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參與能力,培養他們的合作能力,激發他們的學習潛力,最終達到我們的教學目的。因此教師在明確自學重點這一環節非常重要,必須認真鉆研教材,靈活利用教材,把握好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設置學生喜歡的情境,激發學習熱情,讓他們有想學習的愿望。例如在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這一課時,我結合課件,通過動手折一折,回憶以前整數、小數的計算方法。明確這節課的自學重點。
二、 提供時間,圍繞重點自學。
這個環節是最重要的環節,在這一環節里,我出示自學提示,通過小組合作和自主學習相結合,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去自學。在教學時我一般把學生每四人一小組,選一名學習能力、自制力強的當組長,充當小老師。比如在推導《圓的面積》公式,以正方形的邊長為半徑畫出的一個圓,要求用數方格的方法算圓的面積。我組織學生先交流,如何去數格子,不是整格怎么辦?交流之后,在各組組長的安排下,大部分學生能夠完成學習任務。經過分組,每組可能也只有一名學困生,他在其他組員的幫助下學會學習,得到了自信,小組長也得到鍛煉,長期堅持下去,老師在課堂上基本就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自學。“教就是為了不教”這句話在“引導自學”型課堂中是最好的體現。
三、 反饋交流,收集學生困惑
學生在自學時,對教材中一些難點的問題,會不能更深入地認識和掌握。所以在這一環節,老師在巡視時有意識地參與學生的小組討論,注意收集學生在自學時困惑的問題,為下一環節“點撥自學得失”做準備。比如在學習“圓周率”,孩子們在自學時提出一個問題“大圓的圓周率比小圓的圓周率大嗎”?學完《圓的周長》有的孩子提出疑問:半圓周長就是該圓周長的一半嗎?為什么?
四、 及時總結,點撥自學得失。
在這一環節,老師要注意發現學生自學取得的成果,并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因為學生自己自學取得知識,是永遠不會忘記的,比傳統課堂老師講十遍、百遍都要強。比如,在學習“正比例”這一課。我出一道題:C/d=π 是否成正比例。孩子們一開始認為不成比例,我也不急于發表意見,讓學生進行討論,后來經過小組討論:π雖然是字母,但是它不是普通的未知字母,它是一個固定的數,所以成正例。
五、聯系實際,鞏固自學成果。
《數學課標》中指出數學教學要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所以在這一環節-中,要讓學生感受數學和實際生活聯系,讓學生愛上數學。比如,學完《圓的認識》我讓學生自己畫一畫、涂一涂,得到一個美麗的圖案,感受圓是最美的圖案。并用這些圖案裝飾教室,讓孩子們真實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價值,從而喜歡上數學。
何炳章老先生的“自育自學”思想就是引導學生自覺參與,讓學生積極探索新知,即為學生參與提供了方便,又為學生主動發展創造了廣闊的空間,是為學生終身學習提供一種很好的方法。古人云:“授人予魚不如授人予漁”,正是與“自育自學”的核心不謀而合。
參考文獻:
[1]王志力. 創設情境、引導自學——打造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措施分析[J]. 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 2018, 000(008):76.
[2]鄒俊. 創設情境 引導自學 ——打造小學數學高效課堂[J]. 電腦樂園·信息化教學, 2018(4):0215-0215.
[3]聞銀順. 為學習設計教學 讓課堂變為學堂——體會"引導自學"型課堂的魅力[J]. 中小學數學:小學版, 2015, 000(011):51-52.
[4]江建國, 陳繼理, 錢保朝. 引導自學,問題探究——"離散型隨機變量的期望"課堂教學案例[J]. 數學教學研究, 2007, 000(010):15-17.
[5]閆守甫. 以引讀帶自學精練精講促高效——簡談"引導自學精講精練四步課堂教學模式"[J]. 新課程研究:教師教育(下旬), 2012, 000(009):17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