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蓉
摘要: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指導下,通過對自己行為負責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的主題化教學實踐,探索核心素養與心理健康的內在關系,加深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理解,進一步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升學生內在素養,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關鍵詞:核心素養;內在品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主題化教學
一、核心素養在教學中的體現
《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教基二2014[4號])》指出:要根據學生的成長規律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把對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總體要求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關內容具體化、細化,深入回答“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依據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要求增強思想性,有機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和要求,全面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充分體現民族特點,培養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二、落實教學目標的主題化教學的實踐探索
本次的實踐探索采用一個事例情節貫穿的方式,層層深入,緊扣主題,通過身邊的普通人、常州好人的事例激發學生興趣,通過實景展示,讓學生感同身受,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內在社會責任感,增強社會信念,不斷完善自我,做更好的自己。
(一)創設兩難情景,培養學生思辨性能力,激發責任意識
在設計教學中提到行為前要進行選擇和判斷,做出最優化的選擇,最優化的選擇就必須是斟酌再三深思熟慮的,這個過程必然有辨別和掙扎的可能性。在主體化教學的實踐中,采用一個故事貫穿整課的形式,設置的第一個情景就是一個兩難選擇,一份倡議書,一份對家人的牽掛。這個情景激發學生對于家長責任和社會責任的選擇。情景展現的時候,學生的思考遠比教師預估的可能性更廣泛,學生的家庭責任觀念對父母的牽掛,對孩子這個角色的定位理解相對直觀、到位。
思辨性顧名思義需要經過認知思考、分辨取舍,回顧總結這個過程,在學生對于家庭責任和社會責任的選擇中,絕大部分學生傾向于舍棄小家為大家。思辨性的培養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是思維品質和心理品質的重要方面,思辨能力的培養對于學習生活、將來走上社會有更實際的指導意義。
(二)通過體驗式困難,磨礪優良內在品質,提升調適力
通過第一段情景的選擇,到達貴州山區的鐵山小區,出現的場景遠比城市中長大的孩子想象的來的艱苦的多。通過視頻和圖片的展示,設置困難式體驗情景,學生的表情從驚訝到皺眉,從情感體驗表現出心理活動。學生的承受底線受到觸碰。設問是否愿意堅持待下去,假設愿意的話尋求解決方式。學生從最初的排斥到后來的熱烈討論到最終形成一套詳盡的解決方案。通過堅強意志、頑強拼搏等品質的激發和鍛煉,提升對待困境的調適能力,從心理到情緒到認知層層遞進逐漸調適。
(三)結合一貫式情景設置結局,培養發展性素養,增強信念力
在學生齊心協力尋找解決措施戰勝困難后,沒有預設的結局,發散性思維尋找更合理更民主更人性化的方式。何謂信念力,即通過親身經歷,反思與實踐,將外在的理念、知識、技能,內化為恒久并受用一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能力。通過這種信念力轉化內在修養、品性和品質。學生在此情景下,尋找情感、物質兩條線,套用一句俗語“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在正確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引導下,盡自己所能,為他人、為社會做出貢獻,由故事情節的縱線發散為生活中的橫縱交織的方方面面,由點到面,將這個點發散至面,融入生活的點點滴滴之中,從情景到現實,從抽象到具體,從個別到全面。
(四)結合學生生活化情景,加強行動力和實踐力
本課在實際學習生活中幫助學習解決校本劇彩排表演的實際困惑,學生在學習后也能總結并指導實際生活,在彩排前尋求最優方案,考慮到演員、劇本、服裝、道具、表情、臺詞等,實際排練過程中遇到的表演障礙和瓶頸也能通過團隊協商尋求解決和突破,在正式演出結束,小劇組的同學們還開展了一次座談會,總結得失,還給特殊貢獻的同學頒獎表達感激之心。
所以說,核心素養的培養離不開社會主核心價值體系的指導與引領,核心素養也離不開學科特色教學的實踐具體化,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培養良好內在品質,提升綜合素養,細化核心素養,從而能更深刻地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理論思想指導實踐,實踐細化完善理論,促成良性循環,轉化為內在綜合素養,提升自我,熱愛社會,落實責任,心系國家。促進學生朝著未來不斷優化發展的方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