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
摘要:本文分析了技工院校在“校企融合”人才培養模式中課程設置的現狀和意義,并針對“校企融合”培養中課程的設置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技工院校 校企融合 課程設置
“校企融合”人才培養中課程設置現狀
為了緩解技工院校的招生困難問題,越來越多的技工院校開始探索“校企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現今,與傳統技工教育學科設置相比校企合作班級中課程設置已經越來越重視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在校企合作過程中,專業課程的設置與傳統學科有所區別,比較接近培養目標和崗位需求,提供給學生的實習實訓機會也更多。然而,課程設置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方面企業在課程設置中的參與度還是較低,另一方面課程結構方面還存在不平衡問題,專業理論課程所占比例遠高于專業實踐課程。
“校企融合”人才培養中課程設置意義
在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實現都離不開課程設置。課程作為組織教育教學活動最主要的依據,在教學體系中處于核心地位,從很大程度上來說,教育能不能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取決于課程設置。[1]而且,“校企融合”人才培養模式中的課程設置應不同于傳統課堂教學,應將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作為一項重點工作,這就要求我們優化現有的課程設置,制定更加適應企業需求、符合學生發展的相關課程計劃。因此,要根據企業發展趨勢和崗位職業要求制定專業課程,利用企業導師授課、現場實訓教學等教學形式,切實提高技工院校人才培養水平。
“校企融合”人才培養中關于課程設置的幾點建議
樹立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設置符合學生發展的課程。
“校企融合”中學習的主體仍然是學生,我們應更加注重“生本理念”的培養。學校和企業的管理者要學會積極同學生溝通,了解他們需要什么、了解他們知識掌握情況。技工院校中大部分學生普遍存在基礎知識薄弱、學習習慣較差、學習主動性不高等問題。那么,我們要針對這些存在問題進行有針對性行的改進建議。例如,在基礎知識教學中我們要注意做到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對基礎知識多講解幾遍,確保學生的掌握程度;我們可以指導學生自主制定學習計劃,其中包含早讀計劃、習題練習計劃、錯題本整理等,并制定好完成情況表格,使學生能直觀地看到自己的改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
學校要做好基礎課程的教學。
學校還是校企合作學生打好基礎的關鍵,在學校的學習中我們要注重課程的全面性。在校期間的課程不僅要包含語、數、外等基礎課程外,還要包含相關專業課程。以濰坊市寒亭區技工學校同濰坊濱城投資開發有限公司開設的校企合作班級為例,在基礎課程課程之外,我們還開設了化工安全與環保、供熱工程、燃氣安全技術與管理、機械制圖、鍋爐及附屬設備、燃氣工程施工等專業課程。這樣可以讓學生在學校期間,掌握必須的基礎文化課知識,并接觸相關的專業理論知識,同時也可以加深學生對自己學習專業的了解。
借助企業實訓強化專業知識,提高專業能力。
企業實訓過程中要注重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動手能力、思考能力。在企業實訓的過程中我們也應做到由淺入深,該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觀察學習;第二階段,動手操作;第三階段,獨立完成。首先,在第一個階段,學生需要做的主要是觀察學習,通過企業師傅的講解對企業生產過程進行細致的學習,該階段的學習效果考核可以根據現場提問的方式進行,隨時檢查學生的掌握情況。其次,第二個階段是學生提高實踐能力、動手能力的重點環節,這一階段不在以“看”為主,更加注重“行”,學生需要根據第一階段的學習自己動手完成某一環節的任務,該階段的學習效果考核主要是企業導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操作進行打分。最后,第三階段我們也可以成為“頂崗實習”階段。在這一階段,我們需要學生能夠完成某一特定崗位的全部工作,具有獨當一面的能力,學生要將自己學到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融合起來,進一步提高自己的綜合實踐能力,這一階段的考核主要借助班組組長對學生進行綜合性評價來打分。以上三個階段是逐步遞進的關系,通過系統的實訓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和職業技能,促進個人綜合的、全面的發展。
注重隱性課程的建設。
隱性課程在《國際教育百科全書》中被定義為“指形成學生的非正式學習的各個要素,這些要素在學校課程手冊中沒有得到明確的規定,它們被看作是一部分隱藏的、無意的甚至是完全沒有得到承認的學校生活經驗,但又經常地有效地對學生發揮著影響。”[5]這里的隱性課程通俗的來說就是除了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之外,對學生職業精神和職業面貌的培養。例如,學校應培養學生敬業、樂業的職業品格,腳踏實地、愛崗敬業的工作態度,求真務實、精益求精的工作方法等。在“校企融合”的人才培養中隱性課程的建設要立足于企業,以“企業為中心”進行職業精神的教學工作。一方面,在學生參與企業實訓時,可以借機介紹企業文化、企業精神,對學生進行因勢利導體會企業文化,有利于個人的綜合素質提升,培養他們敬業、樂業、守業的精神;另一方面,可以邀請企業模范工人代表為學生做實訓導師,既可以為學生講解相關工藝流程,也可以言傳身教培養學生敬業精神;最后,企業和學校的共同管理中可以適當提高企業的管理力度,將企業現有的獎懲制度加入到學生實訓中,激發學生工作動力,激勵學生掌握更多實踐知識。
[1]溫艷艷,張潔萍.淺談校企合作與專業課程建設[J].科技信息,2013:22.
[2]李超鳳,胡小桃.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職隱性課程建設[J].職教通訊,2015:6-9+14.
[3]校企合作下的中等職業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
[4]梁建軍,韓爽.校企深度融合下的高職課程設置[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19:67-70
[5]張瑞;.地方高校校企合作課程建設研究[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19: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