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麗霞
摘要:在小學語文統編版教材中,古詩詞約占總篇幅30%,可見其重要性。因此,教師應不斷思考,如何在教學開展過程中用更好的方法,讓小學生有足夠的學習興趣,從而對古詩詞蘊藏的內涵做到深刻領悟,并在體會情感的同時與作者產生共鳴,讓小學生學習質量與各項能力都能得到提高。本文針對統編版教材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提出幾點相應策略,僅供借鑒。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
前言:
古詩詞作為我國古代優秀文化傳承至今的瑰寶,以其簡短精悍的用語描繪出了諸多豐富內容,營造出不同意境,引發人們無限遐想。同時又是小學語文學科教學中的重難點內容,還需教師充分利用統編版教材,以多樣的方法開展好課程。讓小學生對學習古詩詞能夠產生極大興趣,從而將知識理解掌握透徹,對其中內涵、情感與意境有深刻領悟,最終實現教師高效教學。
一、引導學生感受意境與情感
在小學階段,古詩詞學習不僅能提高小學生的理解能力,還能對其文學素養及閱讀、表達等能力的提升有促進作用。在語文教材中,一些內容往往富有生活氣息,與小學生的日常生活較為契合,而古詩詞也不例外,教師在教學開展過程中,應引導小學生在理解古詩詞內容的過程中,感受詩人創作時的意境與真摯情感。可讓小學生在此基礎上用自己的理解,將古詩詞中描繪的情景以其他方式表達出來,比如繪畫、故事等形式。而教師能以此對小學生古詩詞掌握情況有全面了解。如此既能提高小學生創新、實踐與想象等多種能力,還能更好的掌握知識,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以《楓橋夜泊》一課為例,主要講述詩人途經寒山寺時寫下這此首古詩。既表達了一個客船夜泊者對于江南深秋夜景的感受,也表明詩人身處亂世尚無歸宿的顧慮。教師可以在教學開展過程中,引導小學生將詩人所見到的江南深秋時節的夜景用繪畫的方式表達出來。也可以讓小學生充分發揮想象與表演能力,將詩人對著江邊楓樹和漁火憂愁而眠,以及夜里在客船上聽到姑蘇城外寒山古寺敲鐘的聲音表現出來。如此一來,小學生就能真切感受詩人創作時的意境與情感,與其產生共鳴,從而更好的理解與掌握本課知識。大幅度提高小學生各項能力、學習質量及語文學科教學效率。
二、融入角色領悟古詩詞內涵
在小學語文學科中,由于古詩詞內容簡短,對小學生而言理解起來稍顯吃力,且又較為枯燥,教師就更應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授課,將小學生學習古詩詞的欲望充分激發。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但要讓小學生明白古詩詞的表面意思,還要更深入的領悟其中內涵。首先教師應行讓小學生了解所學古詩詞,再引導他們將自身融入古詩詞中的人物,設自處地的去深入感受詩人創作時在思考什么。可讓小學生發揮想象力,展開豐富的聯想,并從多方面思考。唯有如此,才能將古詩詞理解領悟透徹,扎實掌握相關知識,大幅度提高小學生學習質量與課堂教學效果。
以《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課為例,教師可先將古詩詞的創作背景講給小學生,使其充分了解詩人聽到戰亂結束,可以回歸家鄉時的驚喜,表達了詩人思鄉情切,急于返鄉的心情。在小學生了解古詩背景前,或許只單純的認為詩人為了表達思念家鄉,而在了解創作背景后,小學生可將自身融入到詩人角度去理解,便能明白古詩蘊藏著深刻內涵,意在體現詩人的愛國情感。如此一來,小學生不但深刻領悟了古詩詞內涵,將知識牢固掌握,還能提高語文綜合能力與學習質量,實現教師高效教學。
三、關聯其他古詩詞加強記憶
古詩詞在小學階段一直是重難點內容,教師在準備課程時往往會發現,在統編版教材中,很多古詩詞之相有一定聯系,比如很多都是寫景色、事件或人物等。那么教師就可以在開展教學過程中,將相同主題或類型的古詩詞歸納到一起,進行統一講解,讓小學生可以在加強記憶的同時,對不同詩人同樣題材的古詩詞寫作風格進行對比。運用這種關聯性,既能拓寬小學生的知識視野,從而引發其主動探究關聯古詩詞,提高小學生語文綜合能力。
以《山居秋暝》一課為例,此首古詩主要描繪秋雨初晴后,傍晚時分的山村風光,教師在開展教學過程中可以關聯其他古詩,如《宿建德江》這首古詩刻畫出了秋江暮色,是寫景名篇。兩首古詩都是描寫秋季景象,教師可以放在一起講解,既能加強小學生的記憶,還能使其對不同詩人,相同題材的古詩詞寫作風格進行對比。在拓寬小學生知識視野的同時可引發其探究關聯古詩詞的欲望,從而顯著提高小學生語文綜合能力與素養。不但使其能將本課知識完全掌握,保障其學習質量,還能讓小學語文學科教學效率得到提升。
總結:
在小學語文學科中,統編版教材上每一篇古詩詞都有其獨特之處。為了幫助小學生學好這部分知識,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根據教學內容采用多樣的方法,將小學生學習興趣充分激發,引導其感受古詩詞意境與情感,深刻領悟其中內涵,并能有效加強記憶。而在這過程中,小學生的綜合能力能得到提高,將知識掌握扎實,最終得以構建高質高效的小學語文課堂。
參考文獻:
[1]劉修方.小學古詩詞教學的創新路徑[J].教育觀察,2021,10(27):66-67+112.
[2]魏文順.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古詩詞的教學策略[J].品位·經典,2021(04):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