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漫依
摘要:為了小學數學課堂的順利展開,要求小學數學教師必須摒棄陳舊的教學觀念,以學生發展的需求為切入點,積極創新小學數學的教學手段與方法,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使教師開展數學課堂教學時的中心為學生,能夠服務于學生,達到以人為本的教育目的。本文簡單概述了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活動中貫徹落實新教育理念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以人文本;教育理念
引言:在傳統的應試數學課堂中,教師常常將小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主觀能動性扼殺在搖籃里,小學生的學習面貌統一,用數學成績評定學生,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學變得冷漠化,忽視了學生,使學生數學學習處于低迷狀態。因此,要求教師引用以人為本的新理念到數學課堂中,改變數學課堂中學生的學習狀態,贊賞與鼓勵學生,給予學生期待,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營造出和諧、良好的數學課堂環境。
以人為本開展小學數學課堂的意義
以人為本,落實了小學生在學習數學中的主體地位,在課堂教學中成為了學習數學知識的主人,為了動員學生參與數學課堂活動的積極性,教師需要積極創新多元的教學手段,在以學生為本基礎上改進數學教學方式,達到更好的數學教學效果。有效地將“授人以漁”轉化為“授人以漁”,學生掌握了學習數學知識的方法,提高了學習效率,通過系統地學習數學知識,使學生能夠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發現自己的特長與愛好,為小學生未來的數學學習奠定基礎,從而促進了學生自身個性的發展。
落實以人為本教學理念的具體策略
(一)創建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受傳統應試觀念的影響,小學數學教師一味地陳述性講解數學理論知識,小學生懵懂地聽講,不會自主思考數學問題。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創新教學手段,將學生的生活與數學教學進行有效融合,并將小學數學的課堂最大限度地返還給學生,實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理念。小學生融入到和諧、活躍的課堂氛圍中,促成學習數學知識的積極心理。教師能夠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與掌握數學知識,并能夠擁有解決現實中數學問題的能力。學生能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并進行應用,比如學生可以用尺子測量家中電冰箱的長、寬、高,利用所學知識進行計算。教師創設更加生活化的情境進行小學數學的教學,有利于教與學緊密結合,實現提升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的目的。
例如,在學習《長方形面積》的知識時,教師構建故事情節,聯系生活實際創建教學情境,通過學生幫助張老板在客廳鋪地磚,計算地磚的尺寸,假設教室是張老板的客廳學生自己動手測量教室的長和寬,設計裝修方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對長方形面積的知識加以鞏固,在他們感興趣的活動中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有利于學生有效地掌握數學知識,提高數學文化水平。
(二)設置有效的提問
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上設置數學問題,進行有效的提問,創設這樣的教學環節,調動了小學生的有意注意,小學生能夠認真思考教師設計的問題,不斷探究的學習數學知識,通過教師講解的知識分析問題,整理思路,得出答案。在解題過程中不斷豐富了小學生的數學知識素養,同時能夠從中獲得成就感,教師給予小學生一定的鼓勵與期望,也使小學生更加樂于學習數學知識,從中獲得滿足,大幅度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信心,進而提高教學質量水平。
例如,教師在教授雞兔同籠的問題時,可以進行數學問題階梯設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畫圖的方式讓學生發現雞兔同籠的規律,利用假設法,提問學生假設全是雞的話怎樣求出雞和兔的數量,再利用方程法,提問學生怎樣計算這一問題。學生歸納總結數學問題規律,掌握此題的解決方法,得出正確答案。設計不同梯度的問題,引導小學生拓展思維,擁有觸類旁通的能力。
(三)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
在進行小數數學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設計自主探究學習環節,讓學生自主觀察數學問題,在觀察的過程中發現新的知識。學生之間合作探討,歸納總結新的數學知識,學生自己完成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使學生不再被動地接受學習數學知識,將被動轉化為主動,學生享受數學課堂的學習,使數學課堂不再乏味、無趣。
例如,在學習“毫米的認識”這一課時,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尺子的格子,讓學生自己發現比1厘米還小的格,認識到尺子上1厘米中間有10個格,就是10毫米,繼而組織學生用尺子量出數學課本寬度一共有多少毫米,學生自行計算,得出數學課本的寬度。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自主探究,積極、踴躍參與課堂活動,加深數學知識印象,使其數學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結語
綜上所述,將以人為本的理念應用到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的教學行為得到有效改善。因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改變,教學整體質量水平不斷提升。在教師更新教育觀念的影響下,讓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時,在新課改的快速發展下,讓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態度,也因為教師專業知識的提升,發生了重大轉變,增強了學生的數學學科素養。
參考文獻:
[1] 李雷博.對小學教學管理中“以人為本”新模式的研究[J].學周刊,2019,(11).
[2] 李國威.淺談以人為本理念下的小學教學管理[J].中國校外教育,201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