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麗萍
摘要:作為小學數學教師,筆者發現當下的小學生學習壓力和以往相比要大出很多,他們的課業安排十分緊張,針對這種情況,教育主管部門向教師群體提出了課堂教學“新教育、新格局、新團體”的三新要求,針對這個要求我們應該怎么做呢?筆者認為我們需要認清課堂教學中全新學習共同體的構建,深度學習的高效引入,數學課堂教學的生態重構,從而完成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新教學”,以下是筆者的淺識拙見。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習共同體;深度學習;教育生態重構
一、深度學習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高效方式
(一)數學知識的高效“運用”
進行知識的學習活動,其最終目的就是通過學習達到有效運用,這讓傳統教學目的和“深度學習”理念有了一種說不清的不謀而合的感覺,其實,事實也就是如此。那么,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在完成教學任務后,怎樣引導學生進行數學知識的高效運用,從而契合“深度學習”教學理念呢?筆者認為,我們可以將教學游戲融入到學生的學習活動末尾,讓他們在游戲中釋放天性,并且運用知識完成教學游戲,并在此基礎上完成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建設。
(二)數學知識的自我評價
我們常常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數學教學也是如此,我們應該鼓勵和允許同學們在學習完知識后進行運用時“犯錯”,在錯誤中學生才會對自己的學習結果進行評價,并且,學生主觀自發進行的自我評價對于他們學習習慣和知識運用習慣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只有他們犯錯了,才會分析自己錯在哪里,為什么錯,從而吸取教訓,從而避免自己再次犯錯。比如:在一次課堂小測結束后,老師對一個測試結果不太理想的學生說:你自己分析一下自己的失分點在哪,哪些是因為馬虎犯的錯,哪些是因為知識掌握程度犯的錯,進行相應的標記,馬虎的問題自己改正,知識認知不牢固的找同學或者老師幫忙。這位學生點點頭便開始自我測試評價,并在試卷中進行了標注,對于模糊不同的也進行教師求助。后來的強化訓練時,該生的錯誤明顯降低,測試成績得到了一定提升。
二、全新的課堂教學架構建設是教學的根本
(一)由知識教學變為人文教學,介紹國內外數學家的生平過往
在小學數學全新教育形式的背景下,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需要對學生綜合素質進行“外界提高”,但是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只注重課本教材中的數學定理、規律講解,這就直接造成小學數學教學課堂氣氛十分沉悶。并且,枯燥乏味的數學定理、規律學習很容易讓學生們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形成惰性,再由惰性產生厭倦性,嚴重點的學生在數學課堂上還會出現打瞌睡、睡覺等現象。針對這種教學困境,我們在課堂上可以通過向學生們介紹中外數學家的生平事跡和他們發現數學定理和規律的故事以及各種自然界的奇異現象來調動他們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改善數學課堂死板、沉悶的教學氣氛。
(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方式和理念的“順時代”發展
無論是作為數學教師還是一個社會中的普通人,我們都會驚奇的發現當下社會科技發展的迅速,我們的生活正在被科技所包圍,大大方便了我們的生活。針對這種情況,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也應該將科學技術引入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活動當中,完成科技助學讓數學教學方式和理念完成“順時代”發展。
1、多媒體導學,讓學生的學習興趣得以激發
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常常會發現在課堂開始之初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興趣還是會非常良好和高漲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知識的深入講解,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就會大打折扣,部分學生甚至還會出現開小差,走神,犯困等問題。造成這樣現象的原因有二,一是小學數學知識的特殊性質,它沒有語文知識那樣“引人入勝”的魅力,也沒有自然科學學科的“神奇奧秘”,只是一堆數字的加減乘除,一些圖形的來回變換,枯燥、乏味、無聊、抽象是學生們對數學學科的評價;第二個原因出自教師群體的課堂教學方式,一支粉筆、一本教材、一個直尺的課堂教學已經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了,我們需要及時的改變。讓多媒體技術進入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來,讓學生的知識學習不再是簡簡單單的書本和粉筆,讓知識的學習更加生動和形象,但這一切需要一個良好的開端,那就是數學教學的多媒體導學,讓學生的學習興趣得以激發。
2、“互聯網+”授課方式,讓人工智能走入教學課堂
小學數學傳統的授課方式無非以“教師板書-知識講解-課后鞏固”這樣的模式進行,學生們早已“耳濡目染”久矣,通常會有厭倦、困頓等表現。我們常說“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只有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把握住他們的學習注意力才能夠帶領學生們遨游于知識的海洋中,幫助他們實現“學會、學懂”的學習目標。筆者認為,我們可以在授課方式上進行一定的優化升級,將人工智能帶入到教學課堂中,實現互聯網+授課模式的全新展現,從而把學生的興趣緊緊“鎖”在課堂學習中和書本知識上,讓互聯網助力小學數學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有效提升。
總而言之,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的課堂教學應該積極跟進時代的發展,讓科技方式進入到課堂教學中來,在認清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新教育”的前提下,完成我們日常教學“新格局”的轉換,從而讓課堂教學的“新團體”代替固有的傳統教學方式,讓學生的知識學習得到全新的提高,從而完成教育部門所要求的“提質減負”工作,促成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永勝,宋強.課改20年小學數學計算教學回顧與展望[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20,36(11).
[2]金甫.數學課堂中有效滲透數學思想教學的策略——以小學“數學廣角”教學為例[J].教育科學論壇,202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