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楓
摘要:20世紀70年代末,由鄧小平同志為經濟發展首次提出的“出口特區”,誕生出經濟特區的萌芽與前身。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春潮浪涌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錦繡光景,2020年深圳、汕頭、珠海經濟特區熠熠閃耀了四十載,為國家的經濟命脈注入了強有力的支撐。同時,在為廣東省努力實現“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當好兩個“重要窗口”期間,我們需要將目光聚焦在特區的建設中,發展好文化與社會建設融合平穩經濟特區的基礎,為努力推進經濟特區的全面建設提供了厚實的保障。
關鍵詞:經濟特區;社會文化;改革創新
一、深圳經濟特區發展歷程與成就
中國共產黨帶領著我國努力實現改革開放與建設現代化的社會主義,辦起的五個經濟特區迄今為止走過了風雨四十載,其中深圳、汕頭、珠海為廣東省的“三位先鋒”呈現出驕人的成績。從十一屆三中全會時期,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們要趕上時代,這是改革要達到的目的。”在我國經濟發展的艱難時刻,改革開放成為了體制改革的一道曙光,極大地照耀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前景,也是我們國家和民族的一次偉大革命。
在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中的會議決定中,廣東省經濟特區的條例得到了批準,允許在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省廈門市中規劃一部分的區域開展經濟特區的設立,一些立法和實施程序也逐漸完成。追隨著黨中央和廣東省對應的決策部署,深圳在特區建設中起跑最早;在深圳東南部一個東臨深圳灣,西靠珠江口,與香港新界隔海相望的蛇口沖出了一條“生路”,完成了自我轉型的同時成為了特區的前哨。1980年開始對于蛇口地區大幅的進行了城市軟件和城市的建設,擴大了招商和對外引進。大亞灣、華僑城以及廣深高速這些如今依舊發揮著巨大作用的建設均在當時的背景之下建立起來。為了全面推進經濟體制改革,深圳開始由局部改革變為全面改革,以此更快的實現外資的引進和特區的全面建設。在中共深圳第二次黨代會舉行后,深圳逐步深化了改革,建立起最初的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保障制度也進而完善,政府職能也更加多元化,一系列的表現促進了改革開放的浪潮。深圳的對外經濟越來越活躍,也讓深圳明白技術與人才的重要性,在經濟特區中涌現出一批又一批的企業家,他們逐漸活躍在世界的舞臺上,展示出我國經濟特區建設的成果。2009年國務院批準了《深圳市綜合配套改革總體方案》,由此打開深圳建設成為國際化都市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示范市的新篇章。在國家的批準與大力扶持之下,深圳以自身的優勢找準了發展的方向,在近幾十年的時間里不斷地刷新著眾人對這座如鳳凰涅槃般重生城市的目光與認知,開創了全新的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
深圳經濟特區的建設證明了堅持中共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是正確的,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了經驗,為人們展示出“敢為天下先”的奮斗精神。我國的經濟特區建設在摸索和試探中創造出來,為國家的總體發展注入了新穎而強有力的動勢。
二、深圳經濟特區文化與社會建設融合
2020年是廣東省經濟特區建立四十周年,在新時代的環境中,要如何進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始終走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前頭是個重要問題。習近平主席在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談到“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比f事萬物都以人民為中心,為了人民所渴求的美好生活的理想,總體全方位的建設都不能脫離群眾。建設好特區的文化內涵與社會環境,就是將全面建設和深化改革的基礎坐實,依靠人民群眾攜手將新時代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示范市的目標實現,讓深圳特區在這個關鍵時期能夠為我國其他經濟特區乃至全球率先呈現出我國改革開放與社會發展成果的風貌。
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深圳先后建立了深圳大學、大劇院和度圖書館等八大文化設施,從這個時候文化因素開始逐步滲透進人們現實生活的各個層面。深圳以新的姿態和眼光爭取了文化自覺與創新理念的機會,最早提出以文化立市的發展戰略。到九十年代,深圳又先后建立起關山月美術館、深圳畫院、深圳書城、深圳特區報業大廈、深圳商報大廈、深圳有線電視臺、華夏藝術中心、何香凝美術館八大新的文化設施。從藝術、文化、媒體三個方面落入實地的將文化建設融合進社會各個層面。美術館與展覽打通了藝術進入尋常百姓家的道路,可以讓人民在物質生活的層面上進一步提升精神享受,落實了“藝術就在身邊”。書城報業在社會文化上日益充實人們的眼界與思維,構建起信息傳遞的基本網格,電視臺則將媒體信息以先進的姿態飛速的傳播出來,極大的將深圳的文化建設與社會建設統籌起來。這些與當今社會堅持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理念如出一轍,并且深圳在早期的城市建設和發展中已然嗅到了未來的發展方向,在我國尚處在早期成長的過程中,深圳迅速抓住了關鍵機遇,“敢為人先”的率先一步走上了文化與社會建設融合發展的道路中。
但在人們日益見漲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設國際化都市和創造深圳特色的文化格調相比,目前還是有一定困難。一是需要加強文化因素影響力、展現文化城市的濃厚氣息。在現有的讀書月、大講堂、科普周等系列的文化知識活動基礎上可以繼續深化學習型先進城市,找到主流文化的主導方向,橫向方面擴展文化種類,將文化、藝術、娛樂類進行整合。在社會建設中把文化內容深入淺出的進行變化性呈現,從讀萬卷書到線上線下的分享交流,建造出文化城市的繁榮發展形式。從文藝界的角度上來說,藝術則始于理論創于生活,同時文化內容可以依托豐富的藝術表現形式進行生活化,把原本藝術的范疇擴大深入到基層民眾,推動人民創造百花齊放的藝術特色,將高高在上的藝術精神內容進行一個社會化的轉變,把最基層的市井文化和高雅藝術進行融會貫通。依托深圳公共文化服務的多樣化,大眾娛樂內容將延展至各個部分,發展公共影視、創意運動、電子競技等從一代年輕人的喜好上帶動至中老年層面,提高全民的文化創意性,積極打造活力的“深圳風格”。深圳特區的最大優勢在于它自身的“新”,也正因如此,在積極推動文化城市的發展過程中可以非常巧妙的借助自身的特征優勢,構建一個具有特色的深圳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