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語文學科承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學生在海量現代化信息的沖擊下,對傳統文化認識不足。基于此,文章提出在語文教學中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開展多元化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為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關鍵詞:“互聯網+”;傳統文化;語文教學;融入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33-0069-03
作者簡介:謝瑜(1975-),女,福建龍巖人,中學一級教師,從事中學語文教學與研究。
中國有上下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孕育了許多璀璨的文化,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三觀”意義深遠。對初中生而言,該階段是他們成長發展的重要時期,但是,外來思潮涌入開放后的中國,對初中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其中一些落后思想對學生后期成長極為不利,甚至嚴重影響國家的可持續健康發展。作為教書育人的專門機構,學校有責任培養學生正確的思想觀念,使學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正確的政治觀念,將正確的價值觀和文化觀傳遞給學生。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要做好傳統文化的融入工作,并將“互聯網+”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增強他們的文化自信,培養其傳統文化素養,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傳統文化融入語文教學的意義
1.滿足學生發展需求
初中階段是學生汲取知識的重要階段,優秀的傳統文化富含養料,學生學習傳統文化,對提升其語文素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素質教育的貫徹落實,學生的素質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尤其在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方面。融入傳統文化的語文教學,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知識素養,還能激發他們愛國愛鄉的情感,使其精神財富更加豐富,從而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滿足他們的發展需求。
2.降低外來文化的沖擊
在當前互聯網背景下,全球化進程的深入為多元文化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持,這也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人們對傳統文化的弘揚缺乏足夠的關注。比如,現在部分學生可通過網絡了解西方文化,甚至認為西方國家什么都好,對傳統文化嗤之以鼻。這種現象嚴重影響了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因此,在開展教學時融入傳統文化是有效降低外來文化沖擊的重要途徑。換句話說,想要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他們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就需要在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
3.優化語文教學效果
在當前“互聯網+”背景下,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師可向學生介紹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并使學生理解接受,這可以很好地提高語文目標達成度。此外,將傳統文化與教學有機融合,能夠充分體現出語文的科學性和人文性特征,通過引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獲得解決語文問題的能力,這樣更能激發他們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使教學效果得到優化。
二、“互聯網+”下傳統文化融入語文教學的主要障礙
1.教學對象共性減少
初中生易受外界因素影響,部分學生自我辨別能力較差,自我認識不足,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學習思路模糊,假如缺乏正確的引導就易出現問題。尤其是“互聯網+”下學習傳統文化過程中,學生更希望通過網絡展示自己的個性,這就導致語文教學對象共性持續降低,面對這群具有個性的學生,要激發他們對傳統文化探索的欲望,本身就是很大的挑戰,因此教學對象共性減少成為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的較大障礙。
2.一定程度上受到“應試教育”的制約
融入傳統文化的教學,主要是對學生的文化素養進行培養,只有這樣,才能做好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工作。但是,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家長,都把考試成績作為衡量學習效果的唯一標準,認為考試成績代表一切。再加上語文教學受到條件的制約,沒有充分挖掘出傳統文化的要素和內涵,導致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學習只停留在表面層次,學生缺乏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
3.傳統文化滲透主體單一
初中生作為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主體,在接受傳統文化渠道上主要靠教師和家長。但在“互聯網+”背景下,傳統文化的表現和傳播形式更加豐富多樣,這也使得大多數學生在傳統文化學習上普遍存在過度依賴網絡的問題。但是部分教師、家長缺乏傳統文化教育意識,只讓學生獨自學習,缺乏引導,導致渠道單一。
三、基于“互聯網+”的傳統文化融入語文教學策略
在語文教學中想要有效融入傳統文化,就應將“互聯網+”技術、理念充分利用起來,這樣既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積極性,也能促進學生文化素養的提升,為后期的學習打下較好的基礎。
1.深度挖掘課內資源,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
(1)深入挖掘課本內容。在統編版語文教材中,《詩經》《誡子書》《孫權勸學》等都蘊含了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智慧,擁有大量的傳統文化內容。因此,在開展語文教學時,教師要將這些課本內容充分利用起來,深入挖掘教材背后的傳統文化內涵和思想道德教育內容,讓學生們對傳統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例如,在講授《孫權勸學》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先上網查找相關的背景知識,加深對課文內容和所涉及人物的理解,不僅要讓學生熟讀精思,還要站在知人論世的角度,帶領學生對課文表達出來的傳統文化價值理念和思想觀念有更全面的了解,充分認識到古人的智慧。最后利用孫權勸告呂蒙學習的故事來告訴學生學習的重要性,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
(2)要有創新理念并加強經典閱讀。在當前“互聯網+”時代下,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都要重視“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對學生認識和利用互聯網進行正確引導,使得“互聯網+”促進傳統文化融入語文教學的作用最大發揮。首先,教師要轉換思維方式,結合學生的實際不斷創新教學方式和手段。其次,教師要創新語文教學內容。要在課堂中引入傳統文化節目,如《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等,通過多媒體定期播放這些節目,既能吸引學生注意力又能拓展學生知識面,引導學生對某些古詩詞進行探究,充分調動他們的自主探究積極性。再次,教師要創新主體。無論是在線教學還是課堂教學,都要重視學生、教師和家長的密切合作,努力實現三方聯動,為學生的成長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最后,教師要加強課外經典閱讀。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瑰寶,傳統文化經過時間的洗禮而保留下來,是人類的智慧結晶。因此,在開展語文教學時,教師要適當加強對國學經典的閱讀,如《論語》《孟子》等國學文化經典,它們蘊含了古人在孝友、仁愛、修身等方面的知識,學生通過深入閱讀,可以提高自身傳統文化素養,為傳統文化的傳承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