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偉強
內容摘要:當今社會家庭教育出現許多誤區,必須讓家庭教育回歸理性和科學,可以從四個維度思考,將家長、學校、社會和政策法律四驅形成合力,并把握幾大原則。
關鍵詞:家庭教育 維度 四驅 原則
古人云“子不教,父之過”。俗語說“從小看看,到老一半”。古往今來,人們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家庭教育,對于孩子人格的形成心智的成熟意義重大,與孩子的未來休戚相關,事關家庭的和諧幸福,也與人才的培養社會發展緊密相連。
一.家庭教育“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當今社會,家庭教育狀況并不樂觀:重智商輕情商,重智育輕德育,重身體健康忽視心理健康,盲目空洞的賞識教育,教條主義的挫折教育,好為人師對孩子過度干涉,像溫室的花朵般過度保護,缺乏責任感對孩子放任自流,濫用權威缺少民主性忽視孩子獨立性。這些家庭教育的怪現狀比比皆是,令人擔憂。究其根源,原因各異。斷章取義照搬西方教育思想者有之,深受“學而優則仕”,“父為子綱”等封建傳統思想的影響者有之,工作繁忙或者距離遙遠無能為力者有之,缺乏必要的心理學和教育學知識心有余而力不足者有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產生過高的期望值者有之,過度競爭的社會大環境產生不能輸在起跑線的焦慮感者有之。不難看出,當前以家長主觀觀念為主導的家庭教育與兒童的成長規律不適應。
二.改變家庭教育現狀,多維度挖掘精神財富
(一)習總書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關于家庭教育的思想
習總書記高瞻遠矚,發現了家庭教育與國家民族社會的重大關系。習總書記在2015年春節團拜會上提出“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緊密結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習總書記給家庭教育提出新的定位:“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習總書記提出,給孩子講好“人生第一課”,幫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人生第一課”,不僅為第一節課,而且還應該這么解讀,家庭教育是人生最重要的課,它始終伴隨著孩子的成長。總書記強調“家長要時時處處給孩子做榜樣,用正確行動、正確思想、正確方法教育引導孩子”。
(二)傳統文化中關于家庭教育的思想
作為有著五千年燦爛歷史的文明古國,中華民族極其重視家庭教育。比如家訓,百年家族的傳承,主要靠的是德行,家訓就是家族生存和繁衍智慧的濃縮與精華。“傳家有道惟存厚;處世無奇但率真”是曾國荃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精粹。其他有名的家訓還有朱氏家訓、顏氏家訓等。另外,《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蒙養教材,在教化養育方面起了很大作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三字經》列為“兒童德育教科書”向全世界推廣。作為兒童啟蒙教育經典教材,《三字經》言簡意賅地濃縮了中華文化的基本道德精神,對四書五經諸子百家天文歷史都有簡單介紹。還有《弟子規》《幼學瓊林》《龍文鞭影》《唐詩三百首》等文化經典也可以通過家庭教育育人育心,并代代傳承。
(三)西方兒童教育學、兒童心理學以及家庭教育思想
兒童作為獨立的個體,第一次被夸美紐斯發現和重視,并加以肯定。洛克在《教育漫話》中提出白板說,認為兒童的成長是“健康的精神”與“健康的身體”的整體發展,父母是兒童精神成長的決定者之一。而盧梭把生命成長的權利還給了孩子,他更注重孩子的自然天性,認為“每個兒童都是一個獨特的發展復合體。因此任何兩個人都不能以同樣的方式發展。教育必須重視這種個性差異”。杜威進一步認為,“教師要放棄向導和指揮官的任務,執行看守及助理者的任務”。19世紀末以后形成了“兒童中心主思潮”。19世紀后期,誕生現代意義上的兒童心理學,與中國不同,西方兒童心理學更重視實驗方法和理論架構,各種學派百家爭鳴,彼此融合、消長、革新,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有飛速發展。進行中西方家庭教育比較,會給我們提供不同的視角,也會產生別樣的啟示。
(四)沙里淘金、慧眼識珠,從中國當代家庭教育中汲取養分
狼爸、虎媽、兔爸、鷹爸、鴕爸、羊爸等因為獨特的教育方式,一時的成功,成為網紅。他們的育兒理念,也引起了網友廣泛而深入的探討,議論紛紛,褒貶不一。再看看身邊,也有很多成功的家長,培養的孩子學業有成、知書達理、多才多藝、陽光健康。這些例子我們都可以參照、思考、借鑒、學習,成為我們家庭教育的良方。即使是一些反面的例子,也用血淚給我們反思和警醒,時刻提醒千萬不要再跳進“坑”里。一些兒童教育專家、兒童心理學家和教育工作者,因為在所擅長領域不可替代的專業性,他們的理念以及提出的建設性意見,我們絕不可以忽視。當然,條條大路通羅馬,家庭教育沒有固定的模式,絕不可以照搬,最終落腳點必須在那個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孩子。
三.形成四驅強勁合力,引領家庭教育新高度
而真正要讓當代家庭教育成功引領孩子走向未來,“放眼看世界”,它需要家長、學校、社會和政策法律四驅形成合力。
(一)社會層面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抓手,讓傳統家風家教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讓世界先進教育理念漂洋過海生根發芽。
家庭教育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第一站”。習總書記指出:“廣大家庭都要弘揚優良家風,以千千萬萬家庭的好家風支撐起全社會的好風氣。”弘揚中華民族豐厚的優良家風,就要克服所謂“封建糟粕”的偏見,“睜大眼睛”用“火眼金睛”正確認識傳統的家禮、家訓和家風。你會發現,以德為本、立德樹人是一條貫穿始終的主線,也是最重要的核心。習總書記一語定論:“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這就不難得出推論,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歷史文化淵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因此,我們完全可以通過電影、電視、廣播、講座、網絡等多種媒體形式傳播先進的教育理念,形成強大的輿論氣場。
同樣,日新月異的世界更像一個地球村,西方先進的教育理念和心理學研究成果無疑在家庭教育星空里打開了更多的窗戶,我們必須以開放和開明的態度,敞開大門,擁抱這些成果,讓它接受中華民族這一方水土的檢驗和滋養,看它是否能開花結果。
社會層面,我們不僅關注城市孩子,還應該將目光更多投向那些被人遺忘的角落——農村留守兒童、城市民工子女、流浪兒童、殘疾兒童、失足少年等,這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家庭教育思想,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一環。
(二)法律層面
要進一步加快家庭教育立法進程。
家庭教育立法,可以以法律形式規范和促進家庭教育,給兒童提供強有力的法律保障,提高全社會對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認識。早在全國人大“十二五”期間,就有了制定《家庭教育法》的立法計劃。2014年舉行立法課題討論會,并出臺建議稿。之后,重慶、貴州、山西等地相繼出臺家庭教育的地方法規。2019年兩會,有代表提交了《關于加快家庭教育立法的議案》。但《家庭教育法》至今還未出臺。社會的飛速發展使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呼吁推進全國家庭教育法的立法進程。就此,我提出幾點建議:首先要兼顧各種人群對法律內容的訴求,比如城鎮居民子女、民工子女、流浪兒童、殘疾兒童、農村留守兒童等,不同地域、不同經濟水平、不同文化層次、不同家庭結構的家庭,絕對不能教條主義地一刀切;其次,要把握好干預的“度”,什么時候該引領幫助,哪種情況該批評監督,哪種情況又該懲罰,懲罰到何種程度,法律強制和懲戒必須考慮中國的文化傳統,在服務和懲戒兩種功能中找到最佳平衡點;再次,立法要面向當今時代,應該堅持問題導向,家庭教育法對于家暴、校園欺凌和網癮等當今社會熱點問題應有明確的法律條文,對網絡道德與安全等焦點問題要厘清邊界“該出手時就出手”,從而使類似問題有法可依,違法必究。
(三)學校和家長層面
強調家校共育機制,真正落實家校合作。
學校和家庭教育既要分工,又要合作,這就對學校和家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建立家長學校。原蘇聯著名心理學家彼得羅夫斯基把家庭教育方式概括為四種家庭關系,即專制式的家庭關系、監護式的家庭關系、“和平共處”式的家庭關系與合作的家庭關系。不同類型的父母和不同的家庭關系對兒童的成長與社會化起著深遠的影響。因此,建立家長學校,經常開展活動,提高家長素質,更新教育觀念,變得尤為迫切。其次,在教師指導下的家庭會議是家校共育的良好實踐。每次家庭會議可以選擇不同主題,以兒童為本,民主參與,以鼓勵欣賞為主。家長會議讓教師、孩子和家長良性互動,將學習、實踐、反思三階段形成良性循環,并能看到實實在在的效果。再次,建立真正的家委會,使家庭和學校無縫對接,形成合力。雖然有些學校也有名義上的家委會,但形同虛設。而班級家長群有時甚至會引發教師和家長尖銳矛盾。前段時間,一個微信圈的截屏走紅網絡,凌晨12點,家長在群里問“老師,你睡了嗎”,老師回應“睡了,怎么找我有事”,家長質問,“你睡覺了,我閨女還沒睡,你給孩子布置那么多作業,憑什么你能睡覺,我孩子12點還不能睡覺?”結果,該家長被踢出家長群。因此,必須真正建立起家委會,形成常態化溝通機制,重塑家長和教師之間的信賴。
從以上幾個層面入手,將家長的家教力、學校的指導力、法律的服務力和監督懲戒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力合而為一,就會推動家庭教育不斷前進。
同時,不管從什么層面入手,都要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發展,學會與人相處”等作為目標,并把握幾大原則:
1.可以輸在起跑線,但不能輸在家庭教育。
2.平等民主尊重是和諧社會最小細胞的壓艙石。
3.留給孩子成長空間也是留給自己空間。
4.給孩子一片熱情的沙漠,他甚至可以把沙漠變成綠洲。
5.希望孩子成為怎樣的人,先把自己變成怎樣的人。
6.育人為本,智育為輔。
7.量力而行,因材施教。
參考文獻
[1]夏冰.不同形式父母控制對孩子心理健康的影響[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7(04):76-77.
[2]覃麗.家庭教育視野下的學前兒童教育問題探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5(2):41-42.
[3]張良才.中國家庭教育的傳統、現實與對策[J].中國教育學刊,2011(6).
(作者單位: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