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艷
摘 要:創新能力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靈魂,是促進學生學習效率提升的關鍵。小學生接受的是基礎教育,其思維表達方式多以具象思維為主。教師需要在教學活動中對學生加以引導,使學生在具象思維的基礎上形成有邏輯的創新性思維。
關鍵詞:小學數學;思維;創新能力;培養策略
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及學習能力重要階段,數學是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小學生的創新思維,為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以后更深層次的學習能打下堅實的基礎。那么,我們該如何在教學實際中培養小學生的創新思維呢?筆者將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淺談如何引導學生提高創新思維能力。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數學是比較抽象、注重邏輯的學科。而小學生思維比較具象的,不太具有系統性,這就使得小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容易產生枯燥、乏味、畏難退縮的不良情緒。對學習而言,學習情緒是至關重要的。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興趣引導,讓學生對于數學學習有興趣、愛思考。比如,在學習“24時計時法”時,教師可以先問學生早上起床、進校、下午幾點離校的時間,讓學生計算出自己在校時間。再引導學生計算父母的工作時間、周末出游時間等,還可以讓學生跟著老師體驗虛擬人物的一天,激發學習熱情。剛接觸新的知識點學生一般都很有興趣,再把知識點放進生活情境中,學生自然興趣高漲,反復的情景計算不僅讓學生印象深刻、有興趣,還能鞏固新的知識點。再如,在分數的學習中,老師可以舉例小朋友過生日時,一家十口人一起分蛋糕吃,提問:“一個大蛋糕大家一起分著吃,該怎么分呢?”學生就把蛋糕分成了10份,教師進而可以引導學生:”有10個人,每個人吃這個蛋糕的十分之一。”這就使得學生很好地理解了十分之一的概念,并且對十分之一這個抽象的數字印象深刻。教師還可以運用創造故事性情境、讓學生動手參與制作數學小教具如各種形狀的紙板等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這過程中自然也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二、營造開放、創新的課堂氛圍
創新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核心在于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立性,讓學生能夠自主、自覺、創造性地去思考并解決問題。因此,教師在課堂中應注重開放性課堂氛圍的營造,讓學生敢于說出自己不同的解題思路,鼓勵學生用創新的思維去解決數學問題,給學生一些思考空間和時間,引導不同程度的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并合理表揚學生,培養學生的學習信心。比如,在解決具體問題“某校五、六年級在校園內種花,150棵植花任務按2:3 分配,五、六年級各種多少棵?”時,教師可以在提出問題時先不給學生提示,讓他們經過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然后組織學生說出自己的解題思路,同時還可以組織學生討論其他同學解題思路的合理性。有學生提出自己的解題方法時,教師再給予學生及時鼓勵,就會有更多學生發表不同的見解。再如,在教學正方體的知識點時,可以提問:“在我們的生活中,什么物品的外觀是正方體形狀的呢?”如果學生的答案是正確的,教師就可以夸獎學生很聰明、厲害,思維敏捷。如果學生的回答不正確,教師也可以通過另一種方式夸獎。比如某學生說是木頭時,老師可以這樣說:“小雨同學非常細心,善于觀察,木頭也是可以削成正方體形狀的。”在這樣開放的課堂氛圍中,學生都能夠表達自己的想法,也不擔心出錯會受批評或嘲笑,心理壓力小,讓學生們探討問題、深入思考,才能使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更好的發展。
三、倡導學生積極質疑、提出問題
創新能力的形成都是在疑問中不斷探索而取得的,我們教師要做的就是鼓勵學生去積極地發現問題,引導學生思考、運用邏輯思維去解決問題。比如,學生會在學習了分數和百分數之后提問;“這兩者有什么不同呢?為什么數字有這么多的表達方法呢?”這時候我們要做的就是鼓勵學生去細心觀察這兩者分別會在哪些生活場景中聽到或見到,這樣表達的意義是什么,是不是更方便人們理解具體問題。再比如,學習過“24時計時法”之后,有學生會問:“為什么不用‘12時計時法呢?”遇到這種問題時,我們應當表揚學生善于思考、敢于質疑,鼓勵學生通過觀察、探索去解決疑問,不僅有利于學生加深知識,還能鼓勵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保持質疑、探索的精神,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結論: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筆者認為教師應當利用貼近生活的實例把抽象問題具體化,讓自己的教學語言更加生動。如低年級教學中,采用兒童化的語言進行教學,帶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鼓勵學生自覺、自主思考,積極討論,允許學生提出不同解題思路,營造輕松開放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積極思考、敢于質疑,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并解決問題,表揚學生的探索精神,在具體的數學學習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楊芙蓉.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策略探析[J].情感讀本,2019.
[2]馬艷紅.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策略探析[J].才智,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