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英語教材在當下仍然更多關注語言知識的學習,教材編寫中對語用知識的關注相對較少。研究以外研社高中英語第一冊教材中的一個小對話為例,以會話含義理論,合作原則,禮貌原則和語境理論為基礎,分析教師應該在具體場景下靈活處理教材內容,適時培養學生在不同語境中的語言運用能力。
關鍵詞:會話含義理論;合作原則;禮貌原則;語境理論;教材使用
高中英語教材是師生教與學的媒介。教師如何使用教材能夠反映教師的教學觀、師生觀與職業觀,因此是教學過程中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教材中的內容并非無懈可擊,教師只有批判性地創新使用教材,才能發揚其教材優勢,中和其短板,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一、教材分析
傳統教材使用的方式是以教材為中心相對忽視教師自己的知識,筆者在研究教材的過程中發現教材中一些對話的編寫與語境結合的不密切,容易誤導學生且不利于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基于此筆者從外研社高中英語第一冊第三單元中找到一篇關于教學生如何使用禮貌用語的會話及練習題,具體對話如下:
Tickets inspector:Tickets!
Passenger:Pardon?
Ticket inspector:Tickets!
Passenger:I'm sorry,I don't understand.
Ticket inspector:I want to see your ticket.
Passenger:Oh. Here you are.
練習題讓學生判斷這段對話是否禮貌,并找到合適且禮貌的表達方式來分小組改編談話。課本中給出了一些表達建議例如:Could I see your ticket? Would you mind showing me your ticket? 并讓學生分組討論并角色扮演在班里展示。教材中沒有并呈現檢票員話語的具體語境,因而斷定檢票員話語不禮貌就顯得有些武斷。
二、理論依據與分析
在車廂外的檢票中如進站出站時檢票,檢票員出于時間地點因素這樣說是合理的。進站出站時間有限檢票員與乘客之間只需進行與工作相關內容的簡潔有效的交談便可,為了保證談話有效進行不影響工作進展檢票員和乘客需要相互配合。在車廂內時間比較寬裕,檢票員有時間跟乘客從容地交談,因此簡短不摻雜感情的交談對乘客來說可能不禮貌,乘客可能會疑惑檢票員的態度并覺得他/她不禮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可完全依賴教材,需要結合相應的語用知識以及自身對現實生活場景的理解對所教內容進行改編,達到對教材的最佳使用。
(一)會話含義理論
新格萊斯會話含義理論是由多位語言學家經過十多年研究的結果并由列文森作出合理的概括,具體如下:
1.量的原則:首先對于說話人來說,不要說從信息上來看弱于你知識范圍的話;對于受話人來說,要相信說話者所說的話是其已知的最強信息。以教材中給出的對話為例在車廂外的進出站,考慮到時間地點以及工作進展,檢票員與乘客之間的關系就是普通的工作關系無需摻雜多的情感態度。基于量的原則檢票員只需表達出他/她需要表達出的最準確且適當的信息,不弱于他/她的知識量。此外乘客需給予配合相信檢票員表達的信息客觀準確并作出相應回應。在車廂內的場景下,沒有時間限制不需要趕工作進度。此時檢票員能表達出他/她所知道的最強信息范圍就擴大了可包含一些情感態度,也可說全一段完整的話。此時檢票員若只說Ticket !乘客會覺得檢票員話刻意沒說全,態度不友好。
2.信息的原則:對說話人來說盡量說得少,說最少的語言卻能達到交際目的;對受話人來說用合理的方式最準確地理解說話人的意思。車廂外的場景下,檢票員所說的話符合最少能準確表達信息的要求,乘客并沒有以合理的方式來理解檢票員的話語意思,在檢票進站或者出站這種場景下乘客是需要明白他/她需給檢票員拿票并且提前準備好票不影響檢票員的工作效率和其他乘客乘車,這也是作為乘車人需要遵守的基本秩序。但在車廂內場景下沒有時間限制檢票員無需嚴格遵守信息原則,此場景下說得過少會引起乘客的誤會覺得檢票員不禮貌沒耐心。
3.方式原則:對說話人來說盡量不要無故說隱晦的句子;對受話者來說若是說話者說了冗長的句子,盡量避免做出常規性的聯想。檢票員不論在車廂內還是車廂外都沒有無故說冗長的句子,符合方式原則。
(二)合作原則
格萊斯的合作原則認為,合作需符合以下四條準則:
1.質量準則:質量準則要求所話者所說的話需是真實有效的話,不能故意說不符合實際情況的話或者說自己推測的沒有客觀證據的話。不論在車廂內還是車廂外,檢票員所說的話都是真實有效且客觀符合質量原則。
2.數量準則:要求說話者所說出的話需要滿足會話場景下足夠的信息量,不能說得過多或者過少缺乏足夠信息。不論在車廂內還是車廂外檢票員說的話數量恰當沒有缺乏足夠信息量,沒有過多也沒有過少因此符合數量原則。
3.關系準則:要求說話者或者受話者所說的話需有關系不能答非所問。在車廂外的情景下乘客需提前做好要檢票的準備,教材中給出的對話中乘客沒有配合,答非所問不符合關系準則。若是在車廂內,不是檢票的情景乘客可能沒有準備沒有配合是可以理解的。
4.方式準則:要求說話者所說的話需要清楚明白不能含糊啰嗦。不論是在車廂內還是車廂外檢票員說的話都清楚明白沒有含糊啰嗦。
在這其中質量準則,數量準則和方式準則是對說話者的要求,然而關系準則是對受話者的要求。但這只是一種理想的話語狀態不可生搬硬套。
(三)禮貌原則
Leech在稱述禮貌理論時提出了七條禮貌準則:
1.策略準則:使他人受損最小,使他人受惠最大。
2.寬宏準則:使自身受惠最小,使自身受損最大。
3.贊揚準則:盡力縮小對他人的貶損,盡力夸大對他人的贊揚。
4.謙虛準則:盡力縮小對自己的贊揚,盡力夸大對自己的貶損。
5.贊同準則:盡力縮小自身和他人之間的分歧,盡力夸大自身和他人的一致。
6.同情準則:盡力縮小自身對他人的反感,盡力夸大自身對他人的同情。
7.情感準則:高估對方的情感,低估自己的情感。
此外,在以上禮貌原則的基礎上,Cruse提出的禮貌原則之一是選擇最不貶低聽話人地位的表達方式。
在進站出站檢票這種場景下,檢票員沒有時間條件給每個乘客仔細講解否則會影響工作進度,在此場景下秉持公事公辦即可不能用嚴苛的禮貌原則衡量,所以檢票員所說的話并未違背禮貌原則。但在車廂內的場景下,沒有時間限制,檢票員違背了情感準則,沒有照顧到乘客的感受,檢票員應當選擇最不貶低聽話人地位的表達方式。
(四)語境理論
人們的話語離不開說話時的社會場景,具體包括時間、人物、事件、地點、原因。語言總是在一定的交際環境中使用的。語境對語言的理解和表達起制約作用,離開語境,孤立地考察語言是難以確定語言的內涵的。在教材使用的過程中需要聯系生活場景靈活選編教材,發揮語境的作用。
三、教學建議
教師可根據教材并結合自己的語用知識靈活選改編教材,就給出的案例來看教材中沒有考慮現實生活場景中的語境,而是單一地覺得檢票員不禮貌,這樣會給學生帶來誤導。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可能會分不清什么是公事公辦,不了解人與人相處的準則和界限,會給他們自己帶來很多困擾。學語言即學習解決問題的方式,教師可以讓學生討論在車廂外和車廂內兩種場景下給出的會話是否合理。在學生做出合理判斷的基礎上,教師給出提示句讓學生模仿在車廂內檢票如何使用禮貌用語,分兩種情況進行。
四、結束語
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語言知識的培養,還要教學生學會恰當地使用語言。依靠語境提供的方方面面的信息,培養學生用英語思維的能力以及對語言的感知能力。這就要求教師結合語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達到教學的真正目的。即讓學生學會用語言解決問題,知道在不同場景下角色和身份的轉化會影響到語言的使用方式。此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可生搬硬套地使用教材,因根據學科核心素養下的培養目標合理的選改編教材,不被教材限制。文中的例子可以看出教材在編寫過程中的不足,教師應積極學習教育理論知識和語用知識在教材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性的教學,培養良好適應社會的學生。
參考文獻:
[1]徐盛桓.新格賴斯會話含意理論和語用推理[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學院學報),1993(01):9-16+82.
[2]陳融.格賴斯的會話含義學說[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學院報),1985(03):65-69+17.
[3]向明友,賈勉.Leech的語用語言禮貌觀[J].外語教學,2020,41(04):1-6.
[4]廖開洪.會話含義學說的哲學邏輯思考[J].外語學刊,2006(05):18-21.
[5]克魯斯(Cruse.A.).語言的意義:語義學與語用學導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4.
[6]陳新仁.禮貌理論與外語學習[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
孫一菲 性別:女 出身年月:1997年1月16日 民族:漢 籍貫:陜西省榆林市定邊縣 學歷:碩士 學校:陜西理工大學,研究方向:英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