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娜
摘要:在新高考背景下,對于教學模式提出了新要求,為了提升學生綜合能力,需根據新高考要求來調整語文教學活動,豐富教學內容,讓學生進行高效學習。文章分析了新高考的變化趨勢,以此為基礎,探討新高考背景下農村學校語文教學的創新策略。
關鍵詞:新高考;高中語文;農村學校;教學創新
語文學科在高中階段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與多個學科之間具有密切聯系,屬于語言、文化的綜合,凸顯著人文性、工具性之間的統一。良好的語文素養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能力,還有助于學生其他學科的學習。在新高考的實施背景下,對語文教學提出了新要求,如何進行有效教學、如何讓學生高效學習,是當前需重點解決的問題。
1 新高考的變化趨勢
新高考是以教材作為導向,在以往,高考語文結構包括古詩詞鑒賞、文言文閱讀、現代文閱讀、寫作、語言文字運用等形式,為了滿足新教材的變革要求,新高考在難度和題型上做出了調整[1]。新高考的命題原則是靈活、應用、綜合、全面,要求回歸教材,落實考核的基礎性,并適當提升題目的開放性與選擇性,將知識、學科相融合,突出“創新性”,考察學生的思辨能力、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和綜合能力。新高考中,閱讀量發生了變化,閱讀面更為寬泛,文學類、實用類文本更加多變。要讓學生取得高分,教師要引導其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能夠從“學會”轉化為“會學”,從而提升整體學習效率。
2 新高考背景下農村學校語文教學的創新
語文是一切學科的基礎,是我們的母語學科,它既給予學生知識又培養學生品質,對學生價值觀以及人生觀的形成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面對新高考的變化,傳統教學模式無法滿足學生的訴求,傳統填鴨式教學模式對于教師、學生而言都是負擔,教師對考察內容過度重視,忽視了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培育,針對新高考的變化,在農村學校的語文教學中,需從幾個層面來進行創新:
2.1 樹立信心,克服畏難情緒
語文屬于學生的母語,具有表達上的優勢,但是,在語文考試中,不少學生都有這樣的經歷:認真構思寫出的作品得不了高分;每日堅持閱讀,但表達能力、概括能力、理解能力卻得不到應有的提升[2]。面對語文,不少學生出現了畏難情緒,這種情緒的長期累加導致他們對語文學習出現厭倦態度。要讓學生學好語文,首先就是要樹立信心,克服畏難情緒,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予以學生不斷的心理暗示,讓他們知道“我能行”,學習活動要循序漸進,每個學生的基礎能力不同,教師要幫助他們合理制定學習目標,可從某個題型著手、可針對某一方面的能力進行單獨訓練,在量的積累下,就能逐漸成為“質變”。久而久之,學生會對語文學習產生信心。
為了讓學生產生信心,除了要從教材內容來入手,還要開展學生喜聞樂見的語文實踐活動,語文教學的任務是為了讓學生具備良好的習慣,不能過于依賴教師的講解,語言的應用是一種習慣,要養成習慣,離不開反復的練習、實踐。在語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多動手、多提問、多思考,在抓住語文理論教學的基礎上,開展多種形式的語文實踐活動,利用辯論賽、演講賽等鍛煉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借助課本劇加深學生理解,通過調查報告、出游考察來培育學生的語文實踐力。
2.2 落實理念,滿足改革訴求
新高考的本質是教學理念的變化,既然是新的理念,就需要在理念的指導下來創新教學模式,基于新高考要求,教師要關注學生的進步空間,關注教學成果的時代價值,樹立反思意識,抓住語文教學改革的核心,借助現有的教學技術手段、課程資源來提升教學有效性。從教材層面角度來看,教師要樹立新的觀念,擺脫傳統教材對教學過程產生的束縛,目前的高中語文課程涵蓋必修課、選修課兩類,前者側重于基礎內容和通識知識,選修課程則是為了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與閱讀面。在教學上,教師需根據新高考的要求來開發校本教材內容,讓課程資源更具多樣性、開放性,為學生賦予自主選擇權,針對選修課的教學,教師需根據學生的能力與特長來提問,讓學生可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導者。
以“當代文化參與” 這一內容的教學為例,教師可基于單元要求來鼓勵學生記錄家鄉的人與物,通過此類活動,讓學生對當地的傳統文化有深入理解,了解當地的民族文化、風土人情。這一教學模式激活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關注到學生的個性化、多樣化學習,讓學生能以更為積極的姿態投入學習活動。
2.3 重視閱讀,改進閱讀模式
在語文教學中,閱讀是一個重點環節,引導學生學會閱讀,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也是語文教學的重點部分,新高考對于學生的閱讀量、閱讀能力都有了新要求,為了達到既定目標,教師要改進閱讀模式,激活學生的積極性,使之更好的理解文本,發現文本中的問題[3]。從目前高中生的閱讀現狀來看,他們進行了大量的碎片化閱讀,但閱讀質量卻不高,在課余時間,學生常常會通過自媒體平臺終端來整理信息、閱讀內容,碎片化的閱讀雖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但其中的問題也逐步顯現。在碎片化學習模式中,學生的思考深度不夠,缺乏縝密思維,對此,需改進閱讀模式,引導學生參與整本書閱讀,整本書閱讀可以匯聚多個作品內容,形成清晰脈絡,既涉及作品因素,也涉及作品的細節和局部,在整本書閱讀中,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得到潛移默化的提升。在整本書閱讀的過程中,可以小組作為單位,引導學生對內容進行探究、解讀,并在尊重文本內容的基礎上,與作品進行深度對話。
如,在講述《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后,即可以小組為單位,帶領學生深入閱讀文本,在學生閱讀、梳理的過程中,對其中的細節已經有了深度理解,林沖的形象也躍然于紙上,這一閱讀模式激發出學生閱讀興趣,使學生成為課堂主體,以此為基礎,為學生布置整本書閱讀任務,每周定點分享、共同感受,將閱讀任務落實到實處。
另外,為了激發學生興趣,還可讓學生自由選擇閱讀書目類別,定期舉辦讀書沙龍、周末讀書會、讀書心得分享、好書推薦等活動,讓這類活動持續推。為了促進課外閱讀活動的順利進行,還可將興趣相似的學生編制成小組,小組成員共同來探討“藝術手法”、“人物形象塑造”等,在探究環節中鍛煉學生的各項能力。
2.4 創設情境,提升教學質量
情境化教學是非常適合語文教學的一種方式,要求教師根據教材內容、學生學習訴求來創設情境,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知識、理解知識點。在教學活動,可借助生活化的場景將學生帶入自然、社會,為學生帶來直觀感受,為其賦予更多的思考空間。如,在關于《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的散文教學中,可借助視頻、圖片、音樂等為學生還原當時的途徑,在條件許可時,不妨帶領學生走出課堂,感受自然那朦朧的秋味[4]。在新高考背景中,對于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也有了新要求,利用情境塑造,能夠切實滿足學生訴求,使學生感受到語文內容的無處不在,可克服傳統應試教育的弊端,提升教學質量和效率。
2.5 提升能力,夯實任教水平
作為語文教師,要改變傳統的單向灌輸模式,持續更新自身的教學理念,正確認識、對待學生,尊重不同學生的能力發展和智力水平,讓學生可旨在學習中產生創造性成果,獲得源源不斷的自信心。在日常教學中,要善于傾聽,尊重學生的意見,成為民主型教師,在平等、民主的氛圍中引導學生主動思考,讓學生可積極表達自己的見解,教師要始終以親切、和藹、幽默的態度對待學生,讓學生能夠做到樂于創新、主動思考,最終實現能力的提升。教師還要下苦工,主動鉆研文本,對文本有自身獨特的理解與感悟,只有真正吃透教材的人,才能靈活自如的為學生授課,有的教師在課堂上照本宣科,感情單一、語言乏味,不要說學生沒有聽的欲望,就是教師自己也會感到力不從心。教師要主動將自己的新的體會生成文字內容,立足于科研,用科研推進教學,勤于動筆,成為學生信賴的優秀教師。
3 結語
新高考趨勢的變化對于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立足于教材要求,把握知識體系的特點,明確編寫意圖,掌握新高考的變化之處,把握好教學的難點和重點,順利推進語文教學改革。教師也要認真研讀考綱內容,領悟新課標精神,做到“抓能力”、“提效率”,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支持。
參考文獻
[1]侯協添.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調整策略[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9,(5).32~33,123.
[2] 王姣玲.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調整策略[J].高考,2020,(14).9.
[3] 王瑋.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語文教學改革[J].中學語文(下旬)(大語文論壇),2017,(9).96-97.
[4] 段永民.淺談關于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學有效性的思考[J].新課程·下旬,2017,(5).138.
[5] 梁玉柳.探索“文化滲透、經典閱讀、高考鏈接”的有效教學模式[J].語文與教學研究.2019(03):70-73.
[6] 向博琦.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初中語文深度閱讀教學實踐策略[D].湖南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