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寧浚
摘要:幼兒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問題,一直是社會各界關注的民生焦點。從實踐看,幼兒園“小學化”傾向主要表現在教育內容、教育方式、教育環境、教育評價等方面,而家長熱切期盼、辦園效益驅動、幼教師資薄弱、幼小銜接不暢等是導致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的主要原因。要改變這一現狀,應從教育引導家長樹立科學育兒觀念、大力加強幼教師資隊伍建設、積極構建幼兒教育監管工作長效機制、深入開展幼兒教育“小學化”問題研究等方面積極應對。
關鍵詞:幼兒教育“小學化”;表現;原因;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1)19-0116-04
幼兒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一個人的成長而言,幼兒教育階段既是終身學習的開端,更是個人心理健康發展與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黃金時期。“辦好學前教育、實現幼有所育,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黨和政府為老百姓辦實事的重大民生工程,關系億萬兒童健康成長,關系社會和諧穩定,關系黨和國家事業未來?!盵1]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學前教育事業獲得了快速發展,長期以來困擾老百姓的“入園難”“入園貴”等問題得到了有效緩解。但不可否認的是,幼教師資力量薄弱、優質園數量偏少、辦學經費不足等短板依然存在,尤其是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問題十分嚴重,作為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一直是社會各界關注的民生焦點。2018年7月4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教基廳函〔2018〕57號),要求“堅決糾正‘小學化傾向,切實提高幼兒園科學保教水平,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2]??梢?,防止和糾正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已經納入教育主管部門的重要工作議程。
一、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的概念界定
綜觀當前學術界的研究觀點,普遍認為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違背了幼兒身心健康發展規律,會對幼兒成長造成諸多負面影響。那么,幼兒教育“小學化”這個概念該如何界定?
經查閱現有文獻資料發現,當前對幼兒教育“小學化”的概念,尚無明確的、統一的表述,只是不同學者從各自的研究側重點對其進行簡要描述,如有的認為,幼兒教育“小學化”就是幼兒教育照搬小學教育內容,組織幼兒提前學習小學知識;有的認為,幼兒教育“小學化”就是幼兒教育照搬小學教育方式,組織幼兒按照小學方式進行學習;有的認為,幼兒教育“小學化”就是幼兒教育既照搬小學教育的內容,又照搬小學教育的組織形式和教育方法;等等。
百度百科對“幼兒教育小學化”作了如下表述:幼兒教育“小學化”是指幼兒教育的管理、教學模式及內容偏重于小學階段,注重了知識的傳授而沒有關注幼兒的生理及心理發展,直接向幼兒傳授小學階段才應該接受的具體教科書知識,它強調向幼兒“灌輸”知識,忽視幼兒在游戲中的主動的、探索性的學習,忽視了幼兒語言能力、數理邏輯能力、初步的音樂欣賞能力、身體各部分的運動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自我評價能力、空間想象能力、自然觀察能力等多智能的全面開發。
二、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的現實表現
從多所幼兒園的走訪調研情況看,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教育內容“小學化”。皮亞杰的認知發展階段論認為,幼兒的認知處于前運算階段,其思維多以表象為主,比較具體形象,而對數學符號、拼音漢字等相對抽象、復雜的概念,比較難理解?!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的教育內容是全面的、啟蒙性的,可以相對劃分為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五個領域”“教育活動內容的組織應充分考慮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認識規律”[3]。因此,幼兒教育的內容應更多偏重于啟蒙性,要以直觀的活動和獲取直接經驗為主?,F實生活中,不少幼兒園教育內容安排上體現不出“小學化”傾向,但實際操作中卻往往增加了小學低年級的學習內容,甚至借用小學低年級的學習材料充當幼兒教育教材,把小學一年級對拼音、漢字、運算等的學習要求搬到幼兒教育上,有的還開設詩詞誦讀班、英語提高班、數學精靈班等,美其名曰為“適應幼小銜接的需要”,幫助幼兒提前學習小學知識。幼兒過早地學習小學的內容雖然能夠為即將開始的小學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礎,但上述行為明顯違背了“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戲之中,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3]的幼兒教育要求,也有悖于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
二是教育方式“小學化”。國家教育部于2016年1月5日頒布的《幼兒園工作規程》(以下簡稱《規程》)指出,幼兒園教育應“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寓教育于各項活動之中”“幼兒園應當將游戲作為對幼兒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形式?!盵4]調查中發現,幼兒園在實際教育過程中常常套用小學的教學方式,如:大多數教育內容安排在室內進行,以老師講授為主;老師上課時必須帶著教案或備課本;老師拿著教鞭,佩戴著麥克風,站在白板前或者投影儀屏幕前大講特講,孩子們則整齊地坐成幾排,被動地聽老師講授知識,小手要么統一放在膝蓋上,要么統一放在身后,老師也嚴格按照上課時長來管理課堂,按時上課、下課,儼然就像一群小學生在上課,而非“游戲化的教學場景”。
三是教育環境“小學化”?!兑幊獭诽岢觥坝變簣@應當將環境作為重要的教育資源,合理利用室內外環境,創設開放的、多樣的區域活動空間,提供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豐富的玩具、操作材料和幼兒讀物,支持幼兒自主選擇和主動學習,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與探究的愿望”[4]。調查顯示,多數幼兒園在室外環境創設上比較明顯地體現出了幼兒教育的特殊性,但在室內環境布置時卻不乏小學教育的影子,如:活動室墻壁上有的掛滿了拼音圖,有的掛滿了帶拼音的漢字表,有的甚至還掛有乘法口訣表、古詩詞、經典名句等,甚至小桌椅的擺放也像小學教室一樣,整齊地擺成一排一排,而非更符合幼兒教育特點的圓圈型或游戲式擺放。這種教育環境的營造,不僅體現出幼兒教育“小學化”的深刻烙印,更容易讓幼兒體會到進入小學課堂的莫名緊張和不安。